导语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市参赛高校成绩优异,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今天起,我们将在“善作善成 青春出列”专栏中推出“挑战杯青春团队”特辑,带领大家认识这些投身科创强国、自觉挺膺担当的青春“挑战者”。
大家经常乘坐火车
那你留意过车下的钢轨吗?
看似不起眼的钢轨其实很重要
它需要定期保养和打磨
如此才能保证乘坐舒适
运行平稳安全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一位特别的
钢轨打磨“小能手”~
在近日闭幕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天津铁道职业学院学生团队的“智睿精尖——智能钢轨打磨保障铁路行车安全领军者”项目凭借出色表现荣获金奖。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项目负责人姚海鹏同学的步伐,了解他们这番不同寻常的创业经历。
Q1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项目主题?
姚海鹏:我成长于一个钢轨打磨工人家庭,耳濡目染之下,对钢轨打磨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初步的认知。进入大学后,我又系统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意识到钢轨打磨这项工作有可提升空间,我可以凭借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在这项工作上做些什么。
Q2
你在钢轨打磨这项工作中看到了什么提升空间?
姚海鹏:钢轨打磨是一件比较辛苦的工作,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知道打磨工人的不易。但是现在的钢轨打磨技术面临两大核心问题——钢轨基材损耗严重、打磨效率低下。
所以,为了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助力列车平稳运行,也为了减轻打磨工人的工作负担,我们团队决心要研发一款智能高效的钢轨打磨机器。这就是我们“智睿精尖”项目的缘起。
跨界融合,携手共进
项目团队成员由铁道工程、铁道车辆
人工智能及财务等多专业的学生构成
他们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铁道工程专业的同学
研究钢轨打磨的一些重要参数
铁道车辆专业的同学
考虑轮轨关系等问题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
攻克智能控制模块
财务相关专业的同学
负责市场推广、财务预测
姚海鹏介绍
“整个项目的研发过程
就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
大家经常会对某些问题产生不同见解
这时,他们就会展开头脑风暴
集思广益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当遇到瓶颈、难以抉择时
他们会向老师求教
还会亲自前往现场
验证大家意见的可行性
项目团队多次前往
全国各地铁路工务段
和打磨设备生产厂家进行调研
与一线工人师傅深入交流
通过不断的讨论、实践和验证
他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了
工人师傅的实际需求
和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点
最终,通过研发
智能控制、精准递送、智能助力
三项核心技术
他们有效解决了
钢轨打磨过程中的关键难题
智能高效,引领未来
2024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超16万公里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已突破40亿人次
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
对行车安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也对钢轨打磨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团队经过多次调研发现
现有的打磨机器重达几百千克
由工人推动到线路上对钢轨进行打磨
工人师傅需根据钢轨的损伤情况
手动调整打磨机器的
砂轮转速、旋转角度和递送量
然而,由于打磨设备砂轮递送精度低
打磨廓形往往不够标准
需要工人进行反复打磨
这不仅导致钢轨损耗严重
还使得打磨效率低下
姚海鹏表示
“我们研发的智能钢轨打磨机器
能够自动精确调整打磨过程中的
砂轮转速、旋转角度以及递送量
其功能相当于
一位拥有十年经验的打磨工人”
他介绍
这款机器依靠
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的算法
自动采集钢轨的损伤情况
计算出最优的钢轨廓形
并根据这一廓形来调整打磨参数
从而显著提高了打磨廓形的合格率
此外,项目还创新性地加入智能助力系统
该系统通过感知工人师傅
对机器施加推力的变化
调整智能助力电机的转速和方向
协助工人师傅推进打磨机器
大大提高了打磨效率
省时省力又安全
姚海鹏还透露:
“已与相关合作伙伴签订意向销售合同
我们的产品在试用过程中
已累计为钢轨打磨节省成本数百万元
成功打磨轨道线路数百公里
相较于现有打磨机器效率提高了约30%”
扬帆起航,共筑梦想
谈及未来规划
姚海鹏表示将继续深入研发
不断完善性能,积极推广应用
他们计划借助学校校企合作关系
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他们还积极响应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依托学院鲁班工坊的建设
为沿线国家提供产品销售和技术培训服务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令广大青年学子深受鼓舞。姚海鹏和团队成员们表示,自己将弘扬科学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扫码观看更多专页内容)
(扫码观看更多专页内容)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