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考研丨中建史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情况等知识点总结

文摘   2024-09-18 17:29   河北  





00 前言





本篇文章为中国建筑史章节知识点总结


专门针对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天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等高校建筑学考研理论知识点总结 


................





01 原始社会建筑





(1)穴居与巢居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以进入氏族社会,由于各地环境不同,营建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由穴居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一个实例。——木构干阑式建筑。


(2)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和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中:居住区的住房共分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环绕中间空地和大房子作环形布置。——氏族社会

仰韶房屋的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也往往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面涂泥而成。——木骨泥墙

穴居: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中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平面呈“吕”字形。


(3)其余细节知识点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省建平县,名为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庙内设有成组的女神像。

山西襄汾陶寺村,白灰墙面上刻画图案,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仰韶中期出现白灰抹面、龙山时期普遍采用。





02 奴隶社会





公元前21C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到西周达到鼎盛。


(1)夏

夏朝: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zhen xun)。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该遗迹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实例。

偃师二里头遗址说明在夏代到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2)商

考古学家认为河南偃师尸沟乡的早商遗址是商灭夏后所建的都城亳,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迹上下叠压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朝后期迁都于殷。


(3)周

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夯土墙、土坯墙上用三合土(白灰和砂和黄泥)抹面,表面平整光洁。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小结:合院形制;中轴对称布局;已使用瓦;有排水陶管,卵石叠筑的暗沟。


(4)春秋时期

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附图(最早庭院遗址、最早四合院遗址)区别鉴赏理解

△ 偃师二里头遗址

△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 偃师二里头遗址




03 封建社会前期





(1)战国

战国时期高台宫室仍旧流行,在咸阳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的宫殿之一。

战国时期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长城起源于战国时诸侯间相互攻占自卫,现所留砖筑长城系明长城。


1

两副地图易混区别:☆☆

最早的地图:战国时期中山王陵总平面图《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最早的地图之一。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比例尺约为1比500。

最早的街巷制城市平面图:南宋时苏州称为平江,南宋平江府图。

 中山王陵总平面图《兆域图》

△ 南宋平江府图


(2)秦汉

汉代是我国古建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西汉末年,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和宗庙遗址仍沿用春秋战国时的高台建筑方法,反映了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


2

名词解释--明堂辟雍:☆☆(配图理解)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一种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秋祭大享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学宫,东汉后辟雍代有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形制为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中间设置方形建筑群。


附图(仅了解):

△ 北京国子监


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在东汉的画像砖、明器和石阙上,都可以看到种种斗拱的形象,但是斗拱的形式并不统一。

建筑的屋顶当时以悬山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歇山和囤顶也已经应用。

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这时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西汉时还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并已出现了在长方形和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窿顶。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各地汉墓来看,东汉墓的石材加工水平比西汉更为精致,技术更高。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的高颐墓石阙是汉代石刻的代表。


3

论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成就辉煌,因此有人说中国石结构不发达,您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简论之。☆☆☆(2008)


答:不正确


汉:砖: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逐步发展为顶部用拱券和穹隆,西汉时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筒拱顶有纵联砌法和并例砌法。东汉时出现了在长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窿顶,砌砖下水道、陶水管使用普遍。

石:石建筑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石墓,在岩石上开凿墓或利用砌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地面石建筑,主要由墓阙,墓表及石墓、石碑。刻石艺术和技术逐步提高。

唐: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砖石塔形式:楼阁式、密檐式和单层塔三种。

宋: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主要砖石建筑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宋代砖石塔特点是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开封佑国寺塔。桥梁:数量多,有拱式、梁板式。

明: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提高,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无梁殿: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无量殿)。


著名的汉代四象:

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


(3)魏晋南北朝

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引起佛教建筑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该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在东汉初年就已经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用以欺骗人民而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按《洛阳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佛殿。——初期塔为主要崇拜对象,因而前塔后殿

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邸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佛寺也往往是市民游览的活动场所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拜礼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组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方形,9层。

北魏时所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此塔造型特殊,密檐式砖塔,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


4

论述:简述佛塔、经堂自南北朝到明清空间布局变化?☆☆☆(2020)


一 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到中国,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和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前塔后殿: 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这类寺院以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周围环绕回廊。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寺采用对称布置,源于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礼仪需求,突出佛塔这一主题,把它作为全寺的中心。由于为了适应北方的气候礼佛仪式开始移到室内,佛殿逐渐成为寺中取代佛塔的主体建筑。这是早期佛塔、经堂的形制为前塔后殿。

前殿后堂: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的另一大发展时期,以较大佛寺为主体,仍采用对称布置, 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等。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塔院。以佛殿为中心的佛寺符合人们的习惯,大大减少建造的物资和时间,成为隋唐以后国内通行的佛寺制度。

宋代由于寺院形成十分兴盛的局面,佛殿普遍用于佛寺内。

明清时期在两侧建立钟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佛寺大多以中轴线展开布局,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塔已很少。


附图(前塔后殿、前殿后堂)区别鉴赏理解

△ 前塔后殿

△ 前殿后堂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最早出现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其他著名石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石窟分3种:

①塔院型-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

②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

③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这种石窟数量较少,敦煌第285窟即属此类。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琉璃瓦





04  封建社会中期(上)





(1)隋唐

隋唐到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兴建,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

隋代的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m。匠人李春。


附图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一般掌握)


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代建筑的特点: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继承和扩充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划中最为严整的,影响了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唐大明宫的规模也很大,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3倍。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约5000㎡,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约为面阔一倍的柱网布置;通过唐代后期的佛光寺大殿看出,当时的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和用料都已经规格化。

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和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和现场施工指挥,其名称沿用到元朝。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塔分三种:阁楼式(木塔演变而来,大雁塔)、密檐塔(平面多方形、不可登临,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单层塔(僧侣墓塔、规模小而数量多,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慧大师塔)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风建筑的特点是气魄恢弘,严整而开朗,建筑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的现象。


4

论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异同及其形成的社会因素。☆☆☆(2007、2011)


唐代建筑特点:

1.都城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宫殿、坛庙、陵墓等建筑大组群序列恢宏舒展,空间尺度大,突出主体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当时木架建筑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了“材”制度。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了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部是砖石塔。唐代的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6.建筑艺术的真实和成熟,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


宋代建筑特点: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的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到了宋朝日益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化必然要求突破这种封建统治的桎梏,汴京已完全是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打破了里坊制。

2.木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主要著作:《营造法式》李诫,《木经》喻皓。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饰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唐代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宋代多使用格子门,格子窗。唐代以前建筑颜色以朱、白为主,宋代木架部分采用了各种华丽的彩画,屋顶大量使用琉璃瓦。宋代家居废弃了唐以前席座时代的尺度,普遍因垂足而采用高座椅。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宋代砖石塔的特点是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

6.园林兴盛。“艮岳”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

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将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精美,建筑呈现透丽精巧的特点。


社会因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较唐朝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这些原因促使了宋代建筑的蓬勃发展。


附图唐宋建筑风格的异同(鉴赏理解)

△ 佛光寺大殿

△晋祠圣母殿





05 封建社会中期(下)





(1)两宋

经过了五代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喻皓《木经》。


2

简述宋《营造法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技术成就。☆☆(2010)


历史背景:《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成就:书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规定而来。这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李诫编修,在北宋崇宁二年颁刊,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

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与应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3

以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为对象,对比分析经济发展对城市结构与布局,以及市民生活形态的影响。☆☆☆(2015)


隋唐长安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而到了北宋,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里坊制”规划形制矛盾越来越突出,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市场形制下的市场过分集中且用地局促,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于是东京完全采取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制,重新把宫城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重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沿街设置商店、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局是开放型的,他们分布在城市各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


(4)宋代代表建筑


1、晋祠:

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大殿副阶周匝,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为唐、宋建筑中所独有。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此属先驱。


附图晋祠圣母殿(重点掌握)


2、摩尼殿: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殿基近方形,平面呈十字形。

河北正定的开元寺料敌塔——最高;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附图摩尼殿(一般掌握)


(5)辽、金、西夏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至今已历94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木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1052年),现存的山门和观音阁均是辽代的原物。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龙头有形,尾向内卷,这正是唐代鸱尾向明清龙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实例 。

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采用圆形;佛塔则多采用砖砌的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





06  封建社会后期





(1)元

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由汉人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及科学家郭守敬共同规划,元大都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具有方整的格局,良好的水利系统,纵横交错的街道,和繁荣的市街景观。

元代起,从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又流行于中原。现存单体塔的代表作品为北京妙应寺白塔,为工匠阿尼哥设计。


5

简述分别说明“移柱造”与“减柱造”两种做法,评述他们在建筑结构中使用的利弊影响。☆☆(2012)


答:

元代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杆作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或者取消斗拱,使柱与梁直接连结,斗拱用料减少,不用梭柱,直梁、月梁,而用直柱、直梁,即使用草栿做法或弯料做梁架也不加天花等等,都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材料短缺,在祠庙殿宇中抽去若干柱子就是减柱、移柱法。构件简化,省略斗拱,用直梁、直柱)。著名实例为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6

易混知识点☆☆


山西永济永乐宫正殿三清殿,大木做法规整,较多保存了宋代建筑传统,不同于广胜寺正殿革新的做法。

山西永济永乐宫正殿三清殿广胜下寺正殿是元朝重要佛教建筑遗迹,正殿柱列布置采用减柱法去了6根柱子。

△ 山西永济永乐宫正殿三清殿&广胜下寺正殿


(2)明

明代建筑特点: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 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丰富应用面更加广泛,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如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江南一带为盛。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的家具也闻名世界。另外,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期。


(3)清

清代建筑特点:

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如北京西北郊的畅春园、承德的避暑山庄。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康熙、乾隆两朝,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背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作为蒙藏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俗称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雍正十二年颁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作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等做法和用工、用料做了规定。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如水湿压弯法致木料变弧形、对接与包镶法拼接小木料。

△承德避暑山庄

△ 灵谷寺无梁殿


7

易混知识点☆☆☆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大木大式建筑:斗口

                    大木小式建筑:檐柱径

样式雷:清初掌管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家族的誉称。

雷发达:清初宫廷样式房掌案,世称“样式雷”,著有工部《工程样法则例》。





06 课后习题





一、填空题

1.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分为长江流域地区由         发展而来的           ,黄河流域由                  发展而来的         房屋。

2.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3.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

4.                 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5.         时期发明了瓦,中国早在         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6.我国最早的街巷制城市平面图是           ,最早的地图是           。

7.石窟的三种类型          、          、          。

二、名词解释

1.明堂辟雍

2.样式雷


答案:


一、填空题

1.巢居,干阑式建筑 ,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2.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建平牛河梁女神庙

4.陕西岐山凤雏村

5.西周,春秋

6.平江府图,中山王陵总平面图《兆域图》

7.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二、名词解释

1.明堂辟雍:明堂是古代帝王一种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颁布政令, 秋祭大享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学宫,东汉后辟雍代有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形制为明堂 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 的玉制礼器),中间设置方形建筑群。

2.样式雷:清初掌管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家族的誉称。





状元经验分享





精选课程链接

筑梦设计
专注于建筑、规划、手绘等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本着“不做最大,只做最负责”的原则,为设计类学子提供各类手绘、考研理论、快题设计、软件和就业等交流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