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针对公安部门连续侦破的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对个别药企虚开发票制造“两套价格”问题进行关注的函》,要求各地医保局立即行动起来,对医药购销中的“一药双价”“带金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面排查。
“一药双价”,医药领域腐败的“新花招”
在2022年和2024年,公安部门相继侦破了两起震惊全国的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这两起案件不仅涉案金额巨大,而且揭示了医药行业中部分药品存在“两套价格”的乱象。所谓“两套价格”,即药品的“底价”和“开票价”。药企在销售药品时,先将药品按“开票价”销售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然而,交易完成后,药企还会将“开票价”与“底价”之间的差价返还给经销商。这种差价往往通过虚开发票的手段进行“洗白”并“提现”,成为不法经销商牟利和商业贿赂的资金来源。
过去,各级药品经销商层层加价,“医药代表”表现活跃,药品流通环节开七八张发票、加七八次价是常事。自2017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了“两票制”,旨在规范药品流通销售程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并打击药品商业贿赂。然而,“两票制”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部分药企和中间商为了规避监管,不断寻找变通手段,如通过虚开发票、虚构交易等方式,继续实施“一药双价”和“带金销售”。
以此次曝光的一款名为“银杏叶”的药品为例,其单支开票价高达25.28元,而底价仅为8.5元,差价高达1.97倍。调查发现,在这部分差价中,医生每支可拿到4元的提成。另一款药品头孢唑肟钠,底价6.5元,开票价却高达16.5元,医生每支可拿到2.5元的提成。据测算,这种药品的提成普遍可以达到开票价和底价差额的20%以上。这也意味着,“一药双价”其实就架空了“两票制”,并代替层层加价等老做法,成为医药领域腐败的“新花招”。
“带金销售”背后的利益交换与腐败链
“带金销售”是指医药企业在销售药品过程中,通过给予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回扣等不正当利益,以换取药品的采购和使用。这种模式在医药行业中已经存在多年,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愈演愈烈。
在传统收取回扣的渠道被逐渐堵死后,一些医药企业开始寻找新的行贿方式。他们利用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名义,虚开会议费、讲课费等发票,将回扣以“学术赞助”的形式进行支付。这种方式不仅更加隐蔽,而且更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
此外,一些医药企业还通过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提供旅游、娱乐等不正当利益,以换取他们对药品的采购和使用。这些利益交换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严重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平竞争秩序。
更为严重的是,“带金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腐败链。以内蒙古成功破获的一起医药领域的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为例——“7·22”医药领域特大虚开发票案。据介绍,2018 年到 2021 年初,仅乌兰浩特本地的 40 多家空壳公司就为全国多个药企开出 1.6 亿余元发票。以这些空壳公司的业务为线索,警察又在全国范围内关联查询了四千多家类似的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冒用他人身份注册,没有实际经营的业务,暴力虚开发票,也没有进项冲抵,全国范围内超过 4000 家类似的空壳公司,累计下来涉案金额惊人——累计流水 60 余亿元。
这起案件的背后,就是“带金销售”所形成的腐败链在作祟:医药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方式,套取资金并用于支付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则通过接受这些利益,来获取更多的药品采购和使用权......在这个链条中,不仅涉及医药企业、经销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等多个环节,还涉及到发票虚开、洗钱等多个违法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形象和公信力。
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治理:
挤掉“虚的”、打击“假的”
近年来,医药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价格乱象,部分药企利用人工成本和原料药价格上涨的契机,大幅度提高药品出厂价,而这种行为因其复杂性往往难以直接定性为不合理涨价。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监管过程中层层加价会留下交易痕迹,但药企若将“腐败成本”巧妙融入药品出厂价,其隐蔽性将显著增强。此外,医药行业因其高度的专业性、复杂的价格机制、冗长的产业链以及繁多的交易环节,为“一药双价” “带金销售”等不正当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治理,挤掉价格“虚高”水分、打击“虚假”行为,国家医保局明确提出,2025年坚定不移推进医保改革,并将“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治理,不断规范医药价格秩序”作为2025年医保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是推进挂网药品价格治理。国家医保局致力于构建全国统一的药品挂网价格规则体系,并全面引入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以此强化药品价格的监管与调控,有效遏制药品价格虚高与不合理上涨现象。
二是国家医保局将着力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编制覆盖全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持续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估与监测工作,确保医疗服务价格能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保持其合理性与公平性。
不难发现,国家医保局致力于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治理的决心,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药品挂网价格规则体系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消除价格虚高现象,严惩虚假行为。这些举措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医疗服务价格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多部门携手共斩医药领域非法利益链
推动行业清风正气
自2016年12月央视《高回扣下的高药价》专题调查曝光上海、长沙等地多家医院与医药代表间的药品回扣丑闻以来,该事件不仅震撼了公众,也成为后续医保、医疗、医药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的重要催化剂。这一系列曝光揭示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严峻性,促使国家层面迅速采取行动,以期根治这一顽疾。
针对医药流通领域的乱象,国家于2016年便展开了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过票、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旨在切断非法利益链条,恢复市场秩序。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此举措旨在提升国内仿制药的整体质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因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的腐败空间。
紧接着,2017年2月,《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政策明确界定了医药代表的职责范围,强调其应专注于学术推广和技术咨询,严禁参与药品销售任务,这一变革让医药代表回归其职业初心,减少了因销售业绩压力而滋生的腐败行为。
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对违规企业的惩处也日益严厉。2020年,国家药监局正式实施《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所有医药代表必须经过严格的备案登记,并明确禁止其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实施收款以及处理购销票据等销售行为,这一制度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医药代表的行业行为,减少了不正当竞争的发生。
2023年,国家卫健委携手九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此次行动将商业贿赂作为反腐斗争的焦点,紧盯“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对利用医药领域权力寻租、“带金销售”、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2024年,医疗行业迎来了“穿透式监管”的新时代。国家医保局将“发挥好治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探照灯作用”列为年度九大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医保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力度,力求从源头上切断腐败滋生的土壤,进一步净化医药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不仅彰显了国家对于治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决心和力度,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医药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未来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医药领域的清风正气将愈发浓厚,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作者 | 中国医疗保险 七月
编辑 | 张钟文 高鹏飞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