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就是我的家”——九师一六六团老军垦王全举的故事

文摘   2024-09-13 07:43   新疆  

图为王全举(右)和妻子朱云(摄于8月20日)。 苟汇敏 摄

8月的北疆,清晨的太阳依旧火热。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让人感到宁静与舒适。

8月20日,笔者跟随九师光明路社区工作人员前往93岁的离休干部王全举家采访。虽已耄耋之年,满头白发,但王全举身板硬朗,精神饱满。经过简短的交谈,笔者便已感受到老人豁达的性格。

1948年9月,王全举参军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江南剿匪等10余次大的战役战斗,荣立7次战功。1949年,王全举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50年代末,王全举调到农七师工作。提起在团场工作生活的经历,王全举感慨万千。

1963年初,王全举被调到农七师第三管理处锡伯提农场(现九师一六六团)生产科兽医所,从事畜牧工作。这一干,就是29年。

“当时农场刚成立,大家都住土坯房,生活物资匮乏,尤其饮水很困难。”王全举说。

1965年5月,经同事介绍,王全举和1964年来投靠亲戚的朱云喜结连理。

上世纪60年代,一六六团只有新疆哈萨克土种羊2000余只。该品种虽有耐粗饲料、耐寒、适应性强等特点,但是毛粗、繁殖率低、经济效益差。

为了改良品种,王全举带着3个兽医卫生员在远离团场20公里、海拔1100米的大锡伯提河口处,建立起绵羊配种站。

“老王把羊当成宝贝,有一年冬季,为找寻走失的羊只,他不慎从山坡上滚了下去,几天都站不起来;有一次,为避免羊只被狼袭击,他跑去把狼引开;还有一次,一只羊生病了,他没日没夜地在旁边照看……这样的事情,多得数不清。”王全举的妻子朱云告诉笔者,“什么都没有他的羊重要。”

1985年,王全举担任一六六团畜牧公司经理,主要负责畜牧业的发展管理。他制定了分化承包责任制的方案。经过几年的运作,团场养殖业迅猛发展,从亏损转为盈利。

1988年,王全举参加了兵团召开的养羊经验交流会,并作为代表详细介绍了养羊经验。

上世纪90年代初,九师在一六六团召开了两次现场观摩会。该团畜牧公司在绵羊配种、羊毛收购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多次受到表彰。

1992年4月,王全举离休了。但他闲不住,在一六六团担任老干部党支部组织委员、社区主任、关工委副主任等职务。

离休后的王全举经常给学校师生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同学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一定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王全举在各团场中学宣讲时常说的一句话。

“我是一名老军垦,能把当年自己屯垦戍边、建设团场的故事告诉给后辈,我感到十分自豪。”王全举说。

除了做好社区的工作,王全举每天还坚持写作,他将自己的戎马生涯和屯垦戍边的工作经历整理成文稿,撰写了约15万字的回忆录。

王全举喜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如《西域》:“唯余莽莽不见日,千里戈壁人烟稀。不见萋草荒漠地,常年雨水少滴滴。”如《农场》:“麦浪滚滚似海洋,农家小院二楼房。衣食住行时代化,‘三农’政策落农家。”又如《赞发展》:“改革开放面貌新,经济腾飞富国人。祖国大地红似火,千秋万代永是春。”

2005年,王全举和妻子搬到九师光明路社区祥瑞小区居住。经党组织推选,他担任祥瑞小区的党支部书记。

“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做好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王全举经常说的一句话。

空闲时间,王全举向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引导小区居民从自己做起,营造、维护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他还经常组织社区党员打扫小区环境卫生,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有一段时间,小区有些居民经常往楼房空地处扔垃圾,一到夏天,臭气熏天。为此,王全举就到那些居民家中做工作,此后乱扔垃圾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王全举经常带着妻子、儿女及孙子前往巴尔鲁克山,走访魏德友,参观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以及小白杨哨所,让家人深刻理解兵团精神。

王全举的女儿王虹说:“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一定要好好工作,扎根边疆,多为社会作贡献。”王全举的孙子王乐在爷爷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离休30多年来,王全举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多次被师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在兵团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我觉得这辈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兵团就是我的家。”王全举深情地说。

来源:兵团日报(苟汇敏)

编辑:唐   瑜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

文明兵团
宣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讲述兵团好故事,传播兵团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