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将至,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是团圆的代名词,是亲情的纽带,寄托着相思,也见证着时代。吃月饼是一种形式,是一个习惯,代表着一种情怀。
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月饼对他们又有怎样的意义,本期“有话大家说”,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
“月饼是食品更是‘乡愁’”
二师铁门关市居民石续林今年年近六十,见证了兵团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我最喜欢五仁月饼。有些人觉得五仁月饼口感复杂、不好吃,但是对我来说,五仁月饼代表了童年的味道。”石续林回忆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有在中秋节才能吃到月饼,而五仁月饼由于口感丰富多样,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那时每到中秋节,家里人都会把一个大月饼切成小块,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家庭氛围温馨极了。”石续林说,“五仁月饼里有杏仁、核桃仁、芝麻、花生和瓜子,每次吃,都会勾起我对家人、对过往时光的思念。”
在石续林的记忆中,月饼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每年中秋节,连队都会组织开展各种中秋活动,大家在一起庆祝佳节,共话家常。“那时候真的很热闹,大家也很开心,月饼不仅是美味,更是朋友、同事之间感情的纽带。”石续林回忆道,“那时候物资匮乏,月饼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在一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每年中秋节单位都会分发一些月饼,为我们艰苦的生活添了一丝温暖。”
“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种类繁多,有各种口味和新颖的包装,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传统的五仁月饼,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乡愁’。”石续林说。
“在兵团,我吃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月饼”
9月11日,五师九十一团五连职工、双河市玖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祁世荣将最后一箱月饼装进货车。这辆车将开往双河市、博乐市,将合作社生产的月饼送到各大超市的货架上。
“这些年,在兵团,我吃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月饼。”祁世荣笑着说。
1996年,18岁的祁世荣从甘肃来到农五师(现五师)九十一团。到了这里,祁世荣才知道,这里是农五师最偏远的团场,他当时被分到的四连又是团场最偏远的连队。几场风刮过,和他一起来的人走了好几个。当年快到中秋节时,祁世荣不由想起了家乡,每到中秋,他的父母都会亲手做月饼。思及此,不由黯然神伤。
令祁世荣没想到的是,中秋节前,团里给他发了一公斤月饼。祁世荣打开包装一看:是新疆生产的月饼,有点像老家的煎饼,有三种口味,分别是五仁馅、豆沙馅、枣泥馅。
祁世荣每种都掰开品尝,只觉得甜丝丝、香喷喷。在新疆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虽然有些孤独,但也算是有滋有味的。
加入职工队伍后,种地、开农机……祁世荣在兵团奋斗了20多年。这20多年来,每到中秋节,祁世荣就和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起,吃着各地的月饼。他觉得,生活的变化,也体现在月饼口味的变化中。
2018年,祁世荣加入了双河市玖伍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创办者吕积寿种植榛子,开办了榛子加工厂,开发了很多榛子产品。今年,他们一起开发出了新口味的月饼——榛子月饼。
望着渐渐远去的货车,祁世荣的目光里充满希望。
“我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
9月12日下午,在六师五家渠市的一家蛋糕店里,五家渠第一小学的几名小学生相约一起学做手工月饼。
“小朋友,我先给碗中的面粉加入开水,等水冷却后用力揉搓面团。来,一步步跟着我做……”随着糕点师傅的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学着操作。
“没想到面团这么难揉,手都酸了。”五年级学生李一诺看着揉了半天仍不成型的面团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家里看妈妈做包子时揉更大的面团,我还以为很轻松。今天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原来做美食这么累,妈妈每天给我做饭真辛苦。”
榴莲馅、草莓馅、巧克力馅……做好月饼馅后,糕点师傅开始讲解月饼的做法,“大家把手心微微窝起来,把月饼馅和月饼皮分别搓成团。”听完糕点师的讲解,学生们跟着糕点师傅的示范动手尝试。在糕点师傅的帮助和指点下,学生们揉出了一个个小团,但在包馅环节,他们又遇到了困难。
李一诺看着手中馅露在饼皮外面的“月饼”很不服气,擦擦鼻尖上的汗,又重新开始揉面团,他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月饼这么难做,我一定亲手做出来。”
在多次尝试后,大家终于把包好的月饼放入模具内压花、脱模,再经过烘烤,一个个漂亮的月饼大功告成了。
“今天包的月饼虽然外形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亲手做出来的,我觉得很好吃,比任何糕点都好吃。”李一诺说,“我要把我最喜欢的榴莲味月饼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月饼。”
来源: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魏承亿 通讯员苟江、冉红春、任斐斐)
编辑:唐 瑜
审核:钟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