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让经典永流传
探索宣和非遗
探
索
非
遗
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
见非遗而知中华
非遗传承
是我们与历史的对话
是对民族记忆的唤醒
是对人类智慧的珍视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大美宣和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宣和文化、培育滋养宣和文明的目的所在。宣和镇通过非遗文化的宣传,让绚烂多彩的非遗、浩如烟海的先贤哲思,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并且创造它、传承它、发展它内在的精神,为文化赋予生命的力量。
非
遗
传
承
在历史舞台上起舞,大概是海门口遗址里的榫卯结构文物出土起3000多年的风就吹在这片土地上。自唐朝起作为南诏使节队伍的一员就开始远赴都城,到近代故宫的修复都少不了他们的精雕细琢,在不署名不留名记载不详的背后,是不止的汗水和不休的手艺。当书法和绘画从纸张转移到草木,留白的艺术也就得到了升华。一岁一枯荣的心声,一撇一捺间的舒展,木头——成为了雕刻师傅最亲密的朋友,旋转的纹路与流动的血液于此刻在心头更加凝固,敲击木头的音调变化都是深浅的表达,拿起刻笔的师傅不止是个雕刻者,更是集文人学者为一体的“大师”,刻成“百鸟枝头唱,雕花引蜜蜂”。在雕刻师傅一锤一斧的敲打中,传递千年,在一刨一凿的光阴里,承载希望,于艺术他是传承千年的刻刀技艺,于历史可品文化沿袭的灿烂瞬间。
2008年6月7日,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采用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以木为纸,刻刀作笔,传承经典,守正创新,这就是中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万国顺艺术追求的真实缩影。
中卫市沙坡头宣和镇万国顺,现年62岁,现住宣和镇汪园村5队,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兴建寺庙,就开始跟着外爷李文彬从事手工木雕。30多年间参与建设了沙坡头区、中宁县多处大小寺院,包括:羚羊寺、寺口寺、旧营寺、圆通寺、中宁茶房庙等,2000年以后又参与建设娘娘庙、寺口旅游区鲍桥寺、黑林寺、甘肃土门的山峡会馆和恒沙寺等,2018年又修复了灵武高庙和太平寺等,现各寺庙保存完好。万国顺说:“在这几十年间,一直以高质量高标准从事木雕行业,干出了精品也干出了一流的工艺。”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万国顺的手工木雕技艺面临着传承和订单量减少的问题,传统木雕工艺变得亟需传承和保护,万国顺作为非遗传承人,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手握安身立命的手艺,坚守初心,匠心独运,精雕细刻着每一件工艺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细微之处,匠心如斯。正是木雕匠人的专注与坚守,才最终成就了一个个工艺精湛、形象生动的木雕作品。万国顺在木雕技艺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他用30多年的孜孜追求,不仅在技艺上,而且在精神内涵上,向人们诠释着木雕艺术的魅力。而他在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并以“非遗”与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担当与作为,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匠人所独具的使命与责任。
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当巧手与技艺相遇,每件木雕,便有了温度。木不朽,时光里的精心雕琢,便镌刻出了故事,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木雕静谧,精神永存!传统非遗的传承也应引起每一个人的深思。
文字:马苗苗
编辑:蒋梦瑶
初审:张莉娜
复审:罗 坪
审核:刘渊鑫
微信公众号 | 大美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