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赢了还是输了,为何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争议极大?

文化   2025-02-05 20:20   广东  

NO.2361 - 豫东战役的争议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冷热防务长期招募(兼职)成熟作者、写手,要求熟知军事史和军事知识,在公众号或其他媒体发表过文章者优先。具体事宜请联系小编微信potereio。

粟裕,我军著名战将,一生指挥大小战役不计其数,豫东战役作为粟裕指挥的经典之战,对解放战争的战局产生重要影响。


但时至今日,对豫东战役的评价却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豫东战役是一场中原战局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但也有点学者认为,豫东战役是一场得不尝失的作战行动,那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粟裕晚年


豫东战役有哪些争议

第一,国民党 “中原大捷” 论调:国民党宣称此役为 “中原大捷”,一方面是因为开封被我军攻克后又被邱清泉兵团占领,他们认为夺回了重要城市;另一方面,黄百韬兵团在救援后未被全歼,且黄百韬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被国民党视为 “战功”;此外,国民党军抓到部分我军伤员和俘虏,便以此作为 “大捷” 的依据,试图从心理上和舆论上鼓舞己方士气。


第二,伤亡与歼敌数量对比:豫东战役中解放军伤亡约 3.3 万人,歼敌 9 万余人。这样的作战伤亡比例似乎是感觉有些“划不来”,但请大家注意到到,在解放战争的大规模兵团作战中,面对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取得如此巨大的歼敌成果,自身必然会有一定伤亡。


解放军在进攻中

华东野战军的敌人是有大量美式武器的国民党中央军主力部队,包括在淮海战役期间和解放军死磕的国民党整编第25师,而且从战役目标来看,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正是重要目的之一,通过此战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的机动兵力锐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未完全消灭援敌:在战役中,虽然成功围歼了区寿年兵团,但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等援军最终没有被完全消灭。不过,华东野战军在战役中面临的是多路强大援军,能够以顽强的阻击作战,成功阻止援军与被围之敌会合,保障了主要歼敌任务的完成,已经达到了战役的关键目标。并且,阻击作战本身也给援军以重大杀伤和消耗,使其不敢轻易再进行大规模的增援行动。

第四,战场形势的复杂性与指挥决策:有观点认为豫东战役中战场形势极为复杂,粟裕的决策存在冒险性。然而,粟裕正是基于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对敌军将领特点的了解以及对我军战斗力的信心,才做出了一系列果断决策。


比如先打开封的决策,出其不意打乱了敌军部署,创造了后续歼敌的战机;在围歼区寿年兵团时,巧妙利用敌军之间的间隙和矛盾,迅速合围并予以歼灭。这些决策体现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在复杂形势下争取最大胜利的正确选择。



豫东战役应该如何分析解读?

从战略目标达成看:战役前,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企图与我军决战并掌握一定主动。豫东战役后,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我军彻底打破了中原战场的僵持局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为后续的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战略目标圆满达成。


解放军

从歼敌数量与质量看:豫东战役共歼敌 9 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区寿年、整编师长沈澄年,击毙整编师长李仲辛。被歼灭的9万国民党部队中就有多支国民党军王牌部队。


首先是国民党军整编第 75 师,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的精锐之一,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在睢杞战役阶段,华东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对整编第 75 师发起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该师的大部分兵力被歼灭,师长沈澄年被俘。整编第 75 师的覆灭,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有生力量,极大地削弱了其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能力。


国民党军整编第 72 师也在此次战役中遭受重创。虽然整编第 72 师最终没有被完全歼灭,但在解放军的持续打击下,该师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幅下降。整编第 72 师原本是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部队,在国民党军的序列中占据重要地位。


解放军指挥员

然而,在豫东战役中,面对解放军的猛烈进攻,该师陷入了困境,不得不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抵抗。尽管如此,解放军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不断对其进行攻击,使其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


最为关键的是国民党军整编第 25 师,这是一支由蒋介石嫡系部队改编而来的王牌部队,战斗力极强。在战役后期,整编第 25 师奉命增援被围困的区寿年兵团。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与整编第 25 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多次交锋,战斗异常惨烈。


尽管整编第 25 师拼死抵抗,但在解放军的英勇攻击下,该师也遭受了重创,其师长黄百韬在战斗中险些丧命。整编第 25 师的受创,不仅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增援计划,也为解放军取得豫东战役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军狙击敌人

从作战效能与对比看:与孟良崮战役相比,孟良崮战役我伤亡 1 万 2 千人,歼敌 3 万 2 千人;豫东战役我伤亡 3 万余人,歼敌 9 万余人,作战伤亡效费比大致相当。随着解放战争推进,战役规模不断扩大,不能单独因豫东战役伤亡数字大就否定其胜利意义,应从整体上看待战役的效能和成果。



指挥艺术与应变能力

在战术运用上,粟裕巧用经典战法,灵活多变。战役中,他多次采用 “围点打援” 战术。战役初期,原计划歼灭邱清泉的第五兵团,因敌军密集,粟裕果断将目标转为开封,出其不意攻占开封。这一行动,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还利用敌人急于夺回开封的心理,主动诱使邱清泉兵团占领开封。随后,他又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围困区寿年兵团于睢杞地区。

面对黄百韬兵团抵达战场的新情况,粟裕果断改变全歼区寿年兵团的部署,转而围歼黄百韬兵团。这种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的能力,让敌人难以捉摸,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战场应变能力,也是粟裕指挥艺术的一大亮点。在豫东战役期间,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粟裕始终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睢杞战役打响不久,他下令主动撤出开封,向通许方向转移,诱使邱清泉西进 “收复城池”。邱清泉急于立功,率部急进,而非黄埔系的区寿年却举棋不定,原本靠拢的两个兵团一夜之间拉开 40 公里距离。


粟裕

粟裕敏锐地抓住这一战机,成功创造了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有利条件。同时,他还注重战役各阶段的衔接与协同,在攻击、打援之间灵活转换,使得战役进程始终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


此外,粟裕善于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华野在中原战场的攻势作战,仅用 6 个纵队就吸引了国民党军中原地区几乎全部的机动作战力量,造成了中原战场两翼的空虚。这不仅为豫东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还让山东兵团在东翼发动兖州战役、中原野战军在西翼发动襄樊战役得以顺利进行,我军几乎兵不血刃拿下兖州和襄樊,进一步扩大了战果,牢牢把握了战场主动权。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豫东战役是一场以我军取得完全胜而告终的战役,虽然说豫东战役解放军伤亡较大,但不能因为这场战役解放军的损失而否定豫东战役我军的贡献。


推荐一个宝藏公众号:


冷热防务
金戈铁马、炮声隆隆,权力角逐、文明兴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