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星关城区
中华南路41号
隐藏着一处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陕西会馆
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会馆
不仅是古代陕西盐帮客商
在毕节的聚集地
更是毕节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的交汇点
历经百年
它诉说着乌蒙大地的沧桑巨变
陕西会馆,又名春秋祠、陕西庙,毕节人常亲切地称其为“三旅社”。
它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由临街门面、戏楼、大殿、厢房、钟鼓楼等组成,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四周青砖空斗风火山墙高耸,仿佛一道历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步入会馆,红褐色的柱子支撑着戏楼,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九脊,歇山顶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楼层雕花繁复,天花彩绘藻井,戏楼台口两翼角下各有一木雕龙头,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准备腾云驾雾。
而戏楼台沿三面的高浮雕、圆浮雕,更是将花鸟人物图像刻画得惟妙惟肖,每一刀每一划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大殿则建在九级台阶之上,气势恢宏。
殿前是两面垂带踏跺和御路组合,大殿明间六合格扇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周围青砖墙环围,木结构屋架与砖木结构硬山墙交相辉映,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
天花上的彩绘藻井,与斗拱、穿斗拱组合的抬梁式构架相得益彰,不仅承重稳固,更兼具艺术之美。
然而,陕西会馆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它还曾是“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主要活动旧址。在当时,陕西会馆地处繁华地带,场地宽敞,有戏楼作舞台,有庙宇作掩护,这里成为了林青等共产党员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之一。
1934年1月中共毕节支部成立后,草原艺术研究社的主要革命活动也在此开展。他们通过绘画、话剧、歌咏、读书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主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团结了进步力量,让熊熊的革命烈火燃遍了毕节山城,为支援红军、动员毕节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陕西会馆虽历经风雨,但依旧屹立不倒。
它不仅是毕节市“五古”保护建设项目的重要一环,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承载着乌蒙文化精髓的古建筑
以其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感受那份
穿越时空的历史韵味
来 源:微七星关
责任编辑:王 菲
二 审:苏 影
三 审:卯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