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S | AI融合物理实现超结构天线优化设计【电子科大、同济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团队】

文摘   2024-11-05 16:45   四川  



Opto-Electronic Science

论文推荐

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的相关团队深入合作,结合长期以来在超结构领域内的技术积累,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辅助粒子群算法的Ka波段超结构天线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设计并制备了一款Ka波段的超结构天线。所提出的PA-PSO方法能够更高效地引导粒子群,减少计算时间,是解决复杂多变量和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



文章 | Jiang SB, Deng WJ, Wang ZS et al. Ka-Band metalens antenna empowered by physics-assist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A-PSO) algorithm. Opto-Electron Sci 3, 240014 (2024). 

第一作者:江世斌、邓文俊

通信作者:蔡定平 教授,施宇智 教授,朱伟明 研究员

点击文章标题查看全文


研究背景

Ka波段(26.5−40 GHz)超结构天线,以其低成本、低剖面设计和卓越的波束调控能力,在卫星通信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广泛应用于各类载具。然而,面对有限的卫星资源和Ka波段大气损耗的挑战,天线需具备大角度波束扫描能力和高天线增益,这成为设计的难点。要想实现多功能高效超结构天线设计,设计优化将包含众多参量,极大增加了计算资源的使用和优化时间。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增益、扫描角度等多个优化目标,同时提高优化速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亮点

针对上述超结构天线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的相关团队深入合作,结合长期以来在超结构领域内的技术积累,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辅助粒子群算法的 Ka波段超结构天线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设计并制备了一款Ka波段的超结构天线。


文中所提出的PA-PSO算法与传统的PSO算法相比,粒子的优化方向受到由变分法所推导出的极值条件的指导,这不仅减少了计算时间,还降低了找到次优设计的可能性,如图1(c-d)所示。最终优化结果表明,PA-PSO算法所达到的相对强度为94.62806,与传统PSO算法94.62786的相对强度相当。但PA-PSO算法的计算成本显著降低,仅经过650次迭代后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而传统的PSO算法则需要4100次迭代,说明PA-PSO算法的计算时间少于PSO算法的六分之一。因此,PA-PSO方法能够更高效地引导粒子群,减少计算时间,是解决复杂多变量和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

图1  PA-PSO算法示意图。(a) 和 (b) 为超结构天线的工作原理。(c) 和 (d)是 传统PSO算法与PA-PSO算法的比较。红色和蓝色的星星分别代表最优和次优设计。红点和虚线箭头分别表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图2 (a) 相对电场强度随PA-PSO和PSO算法迭代次数的变化。紫色线表示计算误差。底部到顶部的四个六边形分别代表不同阶段的相位分布:初始相位分布、PSO算法迭代650次、1500次,以及4100次(等于PA-PSO算法迭代650次)。(b) 不同设计超结构天线的视场(FOV)和F/D比值比较。点的颜色表示在视场范围内扫描时增益的波动。


团队根据PA-PSO算法优化所得的相位分布,设计并制备了焦距为22 mm,对角线长度为110 mm,厚度仅有1.524 mm的六边形超结构天线样品。如图3所示,该天线f数仅有0.2,波束扫描角度为±55°,最高增益达到21.7 dBi,且增益的平坦度在4 dB以内。这一创新性的六边形超结构天线,凭借其大扫描角度、紧凑设计和高发射增益,在卫星通信、雷达系统、5G网络和物联网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图3 当馈源放置在焦平面上不同位移 𝑥 时,超结构天线的增益分布。比较实验结果(绿线)和仿真结果(红线),当馈源位置为:(a) 𝑥=0时,显示最大增益为 21.7 dBi,对应角度为 0°;(b) 𝑥=15 mm 时,最大增益为 21.2 dBi,对应角度为 25°;(c) 𝑥=30 mm 时,显示最大增益为 18.3 dBi,对应角度为 55°。(d) 不同位置馈源测试所得最大增益角度与相应增益之间的关系。左下角为样品照片及单元结构示意图。


该工作以“Ka-Band metalens antenna empowered by physics-assist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A-PSO) algorithms”为题发表在Opto-Electronic Science (OES, 光电科学) 2024年第10期,收录于“超构透镜”专题。


【基金支持】

该研究得到了以下基金支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75026, 62375232, 61875030, 62205246)、四川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23NSFSC1973)的资助、重点研发项目(2023YFF0613600)、上海市面上项目(22ZR1432400)、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资助局(AoE/P-502/20,CRF项目:C5031-22G 和 C1015-21E,GRF项目:CityU15303521;CityU11305223,以及德国/香港联合研究计划:GCityU101/22)、香港城市大学(9380131, 9610628 , 7005867)。


研究团队简介



蔡定平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系讲座教授,是中国光学学会(COS)会士(Fellow),国际电子电机工程学会(IEEE)会士,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ptica)会士,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国际电磁科学院(EMA)会士,日本应用物理学会(JSAP)会士,台湾物理学会(PST)会士,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AIA)会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I)院士,俄罗斯国际工程科学院(IAE)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 院士。蔡教授199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堤大学博士,目前研究的领域是纳米光子学、等离激元光学、超材料、超构表面、超构组件、量子光学芯片、量子光学计算与信息等。目前已发表相关研究的SCI期刊的学术论文共379篇、出版专著或专著章节及会议论文共70篇、技术报告及其他论文共39篇,国内外(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德国等)专利共45项(69个)。曾荣获国际光电工程学会(SPIE)墨子奖(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两度荣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并两次获得2018年及2020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奖, 2022年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曾参加国内外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340次,并做特邀报告(包括 28次大会报告及62次主题报告),目前担任12个重要国际期刊的编委,多项国际知名期刊的文章审稿人。



施宇智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13至2021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和工作,2022年入职同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光学学报网络版》编委、《光学学报》和elight青年编委、Innovation Discovery编辑部成员。获Micromachines 2023新锐科学家奖和Sensors2021生物传感旅行奖。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和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青年项目。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国自然青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等项目。主要从事微纳光学研究,尤其光流控光镊芯片领域,致力于解决光流控光镊中特殊光力测量困难、大量生物颗粒精密操控机制匮乏等难题,提出了多种光镊理论,建立了相应实验方法,设计了多种新型光流控芯片,实现了手性和自旋等弱光力的精密测量,以及大量生物颗粒的多功能操控和检测等生物应用。近年来在Science Advances (4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elight (6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4篇)、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2篇) 等知名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包括8篇封面论文,多篇高被引和热点论文。成果得到Nature Review Materials等40余家期刊与媒体报道。



朱伟明研究员,2011年获得法国巴黎东部高等电子工程师学校(ESIEE Paris East University)的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5年在南洋理工大学(NTU)担任高级研究员。2015年至2017年于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的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SIMTech)担任研究员。2017年至今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和微流体系统可重构超材料的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期刊论文和40多篇会议论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此外,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的审稿人。


长按识别此二维码,直达全文


点击下载PDF


文章荐读

点击标题阅读报道或文章

OES | “超构透镜”专题出版


OEA封面 | 微型可调式艾里光束超构器件 【蔡定平教授和肖淑敏教授联合团队】

Zhang JC, Chen MK, Fan YB et al. Miniature tunable Airy beam optical meta-device. Opto-Electron Adv 7, 230171 (2024). 


OES封面 | 基于双目超构透镜的边缘增强空间计算【香港城市大学陈沐谷和日本理化所Takuo Tanaka联合团队】

Liu XY, Zhang JC, Leng BR et al. Edge enhanced depth perception with binocular meta-lens. Opto-Electron Sci 3, 230033 (2024).


OES封面 | 全硫系玻璃超构透镜:微结构化的玻璃表面让长波红外成像元件更轻、更薄【宁波大学红外团队】

Gu ZF, Gao YX, Zhou KS et al. Surface-patterned chalcogenide glasses with high-aspect-ratio microstructures for long-wave infrared metalenses. Opto-Electron Sci 3, 240017 (2024). 



光电科学

Opto-Electronic Science (OES,光电科学)是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是国际知名光学期刊Opto-Electronic Advances(JCR Q1)的姊妹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并出版,面向全球发行。OES目前已被Scopus、DOAJ、CA、EuroPub、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OES专注于光学、光电子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致力于发掘、报道光学物理机制的新发现。


投稿地址: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oes

期刊官网: https://www.oejournal.org/oes

联系邮箱:oes@ioe.ac.cn




光电期刊集群,敬请关注

www.oejournal.org

OEA

光电进展

英文 SCI

JCR IF 15.3

聚焦创新前沿

OES

光电科学

英文 卓越行动

高起点新刊

探究物理机制

OEE

光电工程

中文核心

SCOPUS

面向工程应用

OET

光电技术

英文 卓越行动

高起点新刊

关注核心技术

OER

光电研究评论

英文新刊

即将创办

汇集综述评论








编辑 | 曾晚婷 张诗杰

审核 | 杨淇名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gdgc@ioe.ac.cn



光电期刊
“光电期刊”平台依托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光电工程》(中文刊)、《光电进展》(英文刊)和《光电科学》(英文刊),报道光电学术领域最新动态,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光电行业最新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