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坡头镇郝山村农民翟希山看了看到账的2万多元制种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早在5个多月前,翟希山与妻子把晾晒好的白菜种子装上三轮车,运到距家2公里远的收购点出售。与制种打了20多年交道,翟希山对种子生产流程、质量要求一清二楚。即便这样,他还有些不放心,顺手捧起一把种子,与邻家的比了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透出金黄的色泽,就像一颗颗金子,让他很是舒心。
与翟希山一样,当天济源上千户种农分别在10余个站点出售蔬菜种子,日销量超过20万公斤。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今年济源5.93万亩种田生产的480万公斤种子,将被运往全国各地,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从济源海关获悉,2024年1至11月,济源共出口种植用的种子2747.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0.4%,全省排名第一。其中,蔬菜种子就占90%以上。
当翟希山出售白菜种子时,百里之外的邵原镇郝坡村村民王本林穿梭在种田里,正精心为洋葱授粉。老王站在田垄上,只露出个脑袋,不仔细看,还找不到人在哪里。
老王笑着说:“我现在干的活,就像蜜蜂一样,甚至天不亮就要到地里。”麦收前后正是洋葱授粉的关键时期,关乎一年的收成,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70岁的王本林是“老制种”了,40年前就搞起制种。他生活的村庄,被太行、王屋二山环抱,东阳河从村旁流过。青山绿水,加上天然的隔离条件,使这里成为繁育良种基地。
在济源,像郝坡这样适宜繁育蔬菜制种的村庄有260余个,占到全市村庄总数一半以上。尤其是济源实施蔬菜种业振兴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村庄加入到制种行列中来。
济源之所以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正发端于一个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村庄。
2001年,作为济源最早一批涉足制种业的人,侯三元在大峪镇东沟村播下了第一粒蔬菜种子。那是一个绿水环绕的山中村落。
“祖祖辈辈种惯了粮食的土地,还能育出蔬菜种子?”面对乡亲们质疑的目光,侯三元每亩地果断拿出2000元钱,作为村民的风险保证金。接下来,他带领团队吃住在村里,种下样板田,先让农民看,再带着农民干,最后帮助农民赚钱。经过不懈努力,在偏僻的山村里,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亩均效益超过了2000元。
有了良好的开端,制种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此后的20多年间,从群山之中到黄河之滨,从王屋山下到丘陵平原,从济源区域到周边县市,种田面积呈倍数递增,品类数量从最初的两三个发展到30多类600多个品种。2017年,济源跻身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供应的客户从国内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伙伴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身为济源市种子协会会长、河南绿茵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侯三元在参加世界种子大会时,时任世界种子协会会长爱德华不无赞赏地说道:“中国繁育种子的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
王屋山下的柏木凹,曾是靠天吃饭的穷山村,全村1300亩耕地,小麦亩产最少时只有二三百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20年前,柏木凹村与蔬菜制种产业牵手,搭上“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的生产快车,实行了统一区域规划、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购加工。第一次与订单生产打交道,村民心里总有些不安。没想到,第一年白菜种子不但销售无忧,亩均收入还达到1500元。看着到手的现金,村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效益助推生产力。第二年,村里蔬菜制种面积就由55亩发展到上百亩,品种从单一的白菜扩展到甘蓝、萝卜、洋葱、大葱和瓜类,大家的劲头更足了,心里也更有盼头。
图分别为甘蓝、大葱种植基地
如今,柏木凹村不仅发展有蔬菜制种产业,还大力推广“蔬菜制种+高山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亩均增收过万元,制种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66%,成为远近闻名的制种特色村、明星村。
“四五月份您来到我们村,满眼都是花海,美得让人陶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树杰是土生土长的柏木凹人,却从未见过家乡这么美丽。每到暮春时节,放眼望去,岭上岭下、沟沟坎坎都是金灿灿的菜花,空气中流动着清香,人们忙着在田间劳作。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美景。前来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也把这里的风景带向四面八方。
美丽的不只是风景,更有制种产业带来的幸福。据统计,目前,柏木凹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2万元。一条条宽阔洁净的硬化路,将柏木凹与附近制种专业村茶房、枣园、风门腰、韩旺、乔庄连接起来。茁壮的产业、美好的生态、多彩的风景,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看到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人们也回来了,加入到制种产业大军中。
村民秦黑虎曾在外闯荡多年,2018年回乡做起了“新农人”。刚开始,他搞的是高山蔬菜,很快又转到蔬菜制种上来,承包田由3亩增加到50亩,去年增收10余万元。秦黑虎还当上了居民组长,带着乡亲们一块儿干。他先后投资25万多元,购置了现代化智能农用设备,前不久又购进了一台耕地机,准备大干一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济源发展蔬菜制种产业的农户达到1.3万个,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产业发展到哪儿,就让老百姓富到哪儿。济源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济源生产的蔬菜良种实现产值3.2亿元,带动种农增收超亿元。
种子收获季节,是制种大户最忙碌的时候。
“几天没见,脸又晒黑了。”6月13日,技术员李来喜一进地,就对坡头镇毛岭村制种大户张英杰打趣道。大学毕业返乡后,张英杰一头钻到蔬菜制种田里,把种地当成事业来干,成为济源知名的制种示范户。
去年冬天,一些大户的种苗遭受严重冻害,但张英杰承包的田里并无大碍。原来,在寒潮到来之前,他做了充分准备。经历多年未有的冰冻天气考验,每亩白菜种子产量仍有200多斤,张英杰欣慰地说:“即便晒得再黑些,我心里也是高兴的!”
李飞与张英杰都是种植大户,也是很要好的伙计。
家住焦作沁阳市柏香镇葛村的李飞,承包的种田分布在济源、沁阳两地,最远的地块距家37公里。7年前,听说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得天独厚,全部实行订单生产,李飞便主动来到绿茵公司,提出想在老家发展制种,从此便与蔬菜种业结缘。面积从20亩到40亩,再到如今的400多亩;种类从白菜到萝卜,再到洋葱、大葱、甘蓝等,他承包的土地从沁阳扩展到济源,越干越有奔头,成为济源、焦作两地的示范大户。
除济源本地大户外,焦作、洛阳越来越多农户也加入到蔬菜制种行列中。春光明媚时,菏宝高速、二广高速沿线近百公里,都成为制种花海。产业的外溢效应,不仅拓展了济源蔬菜制种产业发展空间,而且大大提升了蔬菜制种的影响力,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人才与创新动力向济源汇聚。
济源每年举办的种业菜花节暨王屋种谷论坛,吸引着国内专家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目光。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国家白菜育种岗位专家张凤兰与济源合作24年,几十次来济源,见证了济源蔬菜种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兴产业的可喜转变。
一粒种子一颗金。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认为,蔬菜种业大有可为,潜力很大,济源已经形成种子企业产业群体,开辟出走向世界的通道。他为济源把脉问诊,提出要着眼新质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让一粒种子走得更远。
国家洋葱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吴雄,慕名而来,在济源扎根落户,并且成立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济源市政府专门拨付500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经过3年辛勤钻研,实验室已经培育出6个长日照早熟洋葱新品种。
在2024济源第二届种业菜花节暨王屋种谷论坛开幕式上,中原种谷与济源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原农谷联动济源,已经成为引领全省的双赢之举,更拓宽了济源蔬菜种业振兴之路。济源正成为河南种业全链条、全生态发展的样本。
从一粒种子到一项产业,再到一方科研攻关的育种基地,越来越多的创新元素正汇入济源这片生产种子的热土。作为全球知名的蔬菜制种基地,济源谋划了更高的战略构想:到2025年,以国家洋葱杂交育种“卡脖子”工程为重点,建成国家洋葱杂交育种中心,培育5个以上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
来源:济源日报
记者:付卫东、葛立新、段二平
图片来源济源日报往期新闻
出品:济源传媒•新媒体
编辑:武丽霞 校对:牛银苗
审核:孟路平 冯华
终审: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