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通讯员/王虹敏)10月31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联合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自然保护地”采访团,来到了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秋日的南大港湿地,芦苇丛一望无际。这里紧邻渤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
“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会有大批候鸟在此停歇,补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长距离的迁徙。目前,雁鸭类候鸟已抵达南大港湿地,在这里逗留觅食。” 南大港湿地保护处副主任王立军说。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沧州市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东北部,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南大港产业园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基于湿地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大港湿地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多年悉心呵护,保护区现有植物237种,昆虫291种,鸟类27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鸟类1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鸟类53种。据了解,2015年之前,南大港湿地北部区域曾被围垦形成连片养殖池塘,割裂了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空间。为改善鸟类栖息空间,提升湿地生态环境,2020年沧州市实施了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898万元,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清理围堤长度4.54公里,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有效提升了湿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和坚持不懈的治理,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吸引着更多鸟类来到南大港湿地。像东方白鹳、白枕鹤、丹顶鹤等众多珍稀鸟类齐聚于此,成为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区取得显著成效的见证者。”王立军介绍,2021年仅北部修复区观测到鸟类10360只,鸟类数量较修复前同期提升了109%;2022年候鸟迁徙期间观测到鸟类数量2万余只,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东方白鹳、白枕鹤,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珍稀程度均有明显提升。登上观鸟台,通过望远镜发现,茫茫芦苇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台固定设备。“这是我们搭建的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运用AI影像与声纹识别技术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在不打扰鸟儿的前提下,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和科技支撑。”王立军说,保护区完善保护站点10处,新建瞭望塔6座,全面加强巡护监测工作。同时开展野生鸟类调查监测,实现鸟类智能监测与管理,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等信息,科研监测系统性工程正在逐渐发挥作用。随着湿地水体环境和水文连通性的改善,游泳动物也实现了自然恢复,矛尾鰕虎鱼、中华绒螯蟹、梭鱼、鲫鱼等游泳动物的恢复完善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2023年5月12日,南大港湿地北部退养还湿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同年11月30日,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选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2024年6月,沧州南大港湿地获河北省首批“鸟类天堂”称号。7月26日,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这是人们对南大港湿地的赞誉。按照“优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南大港产业园区编制《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2018-2035年)》和《南大港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将湿地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资源,南大港积极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康养等旅游产业,打造“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发展新模式。如今的南大港湿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生态之美泽被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