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中,市北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工作要求,高效有序地开展了各项工作。本次普查以保护和挖掘市北区文物资源为核心,摸清文物家底,传承历史文化。截止12月19日,市北区共实地复查文物点175处,复查率93.58%;新发现文物14处,新发现率8.6%;“村村到”工作共走访调查社区69处,覆盖率50%。
为确保文物普查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市北区精心规划工作蓝图,明确任务细分与责任归属,构筑起严密的组织体系。市北区四普队伍邀请了曾参加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资深同仁加入,联合青岛勘察测绘院、文物文史专家、青岛理工大学的在读学生、文史爱好者等多元力量开展文物复核和实地调查工作。在区城建局、区工信局、历史城区管理委员会、环海湾集团、融汇集团、各街道社区的协助下,共铸普查工作的坚强后盾。各单位及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所属产权或管理范围内的文物线索进行深挖细掘、精心梳理,形成了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共同绘就市北区文物普查工作的壮丽篇章。借助本次文物普查,区四普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显著跃升,达到了大练兵的效果,对培养区文物业务骨干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升了队员们对市北区文物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市北区的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严谨细致,对文物信息详实记录,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同时,运用卫星遥感、北斗定位等科技手段,力求全方位、无遗漏地采集文物信息。高标准严要求下,普查队伍勇往直前。冬季的某个清晨,副局长孟晓慧带领普查小队,踏上了探访新文物线索“青岛马蹄礁灯塔”的征程。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灯塔,矗立在海上航道交汇处,见证着船舶的往来。面对海下礁石众多、灯塔上无靠泊设施的困境,队员们勇往直前,先乘坐航标船、后换乘小汽艇,在波涛中奋力前行。最终,普查队员成功登陆,用无人机、RTK、摄像机、全站仪等专业设备细致记录了灯塔风采。此次行动,不仅体现了我区普查队员对文物资源的尊重,更彰显了普查队员在追求数据精准路上的勇敢与执着。
为实现文物普查的全面覆盖,市北区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了“村村到”实地走访行动。通过向各街道办事处下发工作通知和具体实施方案,并组建由区文旅局工作人员构成的“村村到”小队,市北区建立起高效的“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传递机制。“村村到”队伍深入基层,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全力挖掘文物线索,确保每件文物线索都能得到妥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生动的例子尤为亮眼。
11月的一个午后,四普“村村到”队伍走进了市北区大沙路的一处隐秘角落,意外发现了1处新文物线索:侵华日军青岛沙岭庄兵营旧址。兵营旧址中,一棵老樱花树静静诉说着近百年的沧桑故事,经过邀请文史专家和园林专家的现场鉴定,兵营的建设历史得以重现,老樱花树也被推测为青岛市唯一还存活的百年樱花树,这些原本被岁月遗忘的角落得以重焕新生。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市北区的文物资源,更为探寻历史、传承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与经验,充分展现了我区“村村到”行动的实际成效。
为不断提升普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市北区还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活动、召开文物普查内业讨论会。传达上级部门关于文物普查的最新政策和要求,深入学习相关培训内容。通过梳理和研究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鼓励普查队员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9月份,区文旅局组织召开了“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学习交流会”。会上,勘测院同志分享了武汉培训班的先进经验,对新的普查著录登记表要求进行了详细传达,并对实地普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汇报。区文旅局对具体业务进行了指导,探讨了解决办法,并对下步普查工作的进度和方法进行了明确。通过培训交流,普查队伍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次文物普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实地调查将持续到2025年5月份。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市北区将全面掌握辖区内的文物资源状况,为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市北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新路径,让市北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