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血浓于水,兄弟姐妹是童年的玩伴、成长的依靠,对他们好似乎天经地义。
但从心理学视角剖析,一味过度付出,有时会陷入复杂的困境。
心理学上有个“登门槛效应” ,当你对兄弟姐妹无底线地好,起初只是帮个小忙,随后他们的要求会逐步升级。
今天借几百应急,明天可能就开口要你资助大额消费。
你出于亲情不好意思拒绝,长此以往,自己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个人的财务规划、生活节奏全被打乱。
原本纯粹的手足情,被这种失衡的索取与给予扭曲,一方过度依赖,一方满心疲惫。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也在其中起作用。
最初你精心准备礼物、事无巨细关怀时,他们会感动、感激。
可次数多了,这份好就成了常态,他们习以为常,感动的阈值不断升高。
当有一天你稍有疏忽,回馈给你的可能不是理解,而是抱怨,曾经的付出仿佛瞬间归零,让人心寒不已。
再者,“自我分化”理论点明,每个人都需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建立自我边界。
对兄弟姐妹太好,时常介入他们的生活难题、感情纠葛,模糊了彼此的边界。
你以为是情深义重,实际却阻碍了他们独自面对挫折、成长蜕变的机会,同时也让自己深陷不必要的纷争,损耗过多心力。
这不是倡导冷漠,而是提醒在亲情里也要讲适度。
先爱自己,守好边界,用健康、理性的方式维系手足情,如此,亲情的温暖才能长远又舒心,避开那些因过度付出衍生的苦涩。
续
关注每日佛音平台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