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三不要,饭后三不急,睡前三不宜

文摘   2025-01-03 06:01   广东  


传统中医养生主张,养生要“因天之序”,把握节律。


一天当中,早起,饭后,睡前,恰是养生的三个关键节点。


每个节点上,都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养生要诀。


小编特地加以总结,便于大家轻松掌握。


01

早起三不要


早起,是人体机能从沉睡中恢复运转的时候,有三不要。


1、不要猛地起身


早上,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还处于混沌状态。


睡眠时,人的心跳会放缓,血液流速也随之变得缓慢。


此时猛地起身,血液骤然回流,容易引发脑出血、心脏病。


古代医家有言:“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遍,眼睛左旋、右转各九遍,团住少顷,忽大睁开,除却风火。”


早上起床之前,不妨平躺在床上,把双手对搓热,用手心捂住眼睛。


如此重复几遍,然后再转动眼珠,睁眼、起身。


这样做能有效保护面部神经,避免受到冷风的刺激。


2、不要憋大小便


《黄帝内经》讲:“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早晨,大肠蠕动活跃,此时大肠刚刚结束了夜间水谷营养的吸收,正准备排出多余的残渣和废物。


饮食规律、身体健康的人,一般会在早晨起床后立刻产生便意。


二便规律,是人体气机运转正常的一个显著标志。


晨起按时的排便,更能为大肠和肝脏减负,也为膀胱减压。


因此一旦产生便意,千万不要憋,应当尽快排出。


起床后可以喝杯水,有助于湿润肠道,帮助身体排毒。


3、不要轻视早餐


《黄帝内经》有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早晨,是一天之中,食物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时候。


不吃早餐,胃就会空运转,对五脏六腑都是损伤。


尤其经过晨起“排毒”之后,更该给身体补充点儿养分。


因此,早餐的时间不能拖、分量不能少、用餐不能急。


早起半小时,坐在桌边安安稳稳吃顿早饭。


有了充足的营养,才能更好地支撑一天的工作、学习。



02

饭后三不急


饭后,是营养物质吸收的关键阶段,有三不急。


1、不急着躺下


药王孙思邈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饱食即卧,是指刚吃饱饭,就迫不及待地躺下休息。


食物在腹中未及消化,积而淤滞乃生疾病。


故饭后宜适当散步活动,所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既能够促进消化,更使体内津液流通,有益于身体健康。


2、不急着运动


刚吃饱饭,胃肠中尚且留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


此时大量运动,很容易造成胃下垂。


因此《黄帝内经》里讲,饭后“四肢微动温衣”。


意思是说,饭后不要急于运动,更不要剧烈运动。


用完饭半小时左右,可以出门散散步、遛遛弯。


运动到身体微微发热的程度,也就足够了。


3、不急着吃水果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五谷杂粮、蔬菜肉类,能为人体提供最基本的养分。


餐后再吃些水果,更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然而,饭后马上吃水果,会给本就饱胀的肠胃增添负担。


可以等食物消化一段时间后,再适当进行补充。



03

睡前三不宜


睡前,是身体与精神调息的关键时刻,有三不宜。


1、不宜吃宵夜


有些人喜欢晚上吃宵夜,尤其是烧烤等脂肪丰富的食物。


这些会给本该休息的脾脏,带来巨大的负担。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涎”,故有“脾在液为涎”之说。


涎水,也就是口水,是由脾脏产生和控制的。


脾气充足的情况下,能够固摄涎水,不会溢出口腔。


而脾的负担过重,“固摄”功能失调,就会发生睡觉“流口水”的现象。


2、不宜劳累


夜晚本该是阳气收敛、阴气上行的时间。


《黄帝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


睡前过度劳累,会造成阳气亢盛、虚耗。


阳气一旦亢盛于,就全都散掉了,既伤气又耗血。


人体气虚血亏,进而会导致夜卧不安。


因此睡前不宜太过劳累,给身体一段休养的时间,有助于进入睡眠状态。


3、不宜思虑


《黄帝内经》讲:“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贵在静养。


睡前过劳则身不安,睡前思虑则心不静。


想要保障睡眠质量,不但要让身体得到休息,更要让精神回归平静。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如涉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每曰彿音
【每日佛音】传法十方,广结善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