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 刑事技术“老炮儿” 和那些“老物件儿”的“老故事”

政务   2024-10-05 08:31   内蒙古  

1

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在广袤无垠的北疆大地,一段波澜壮阔的公安史诗从这里开篇。“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在内蒙古开启了守护草原、保卫人民的壮丽征程。

       回首往昔,无数内蒙古公安人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毅然踏上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的道路。


从草原深处的简陋哨岗到现代化的执法办案中心,从马背上的巡逻队到科技赋能的执法力量,内蒙古公安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平安内蒙古”特开设“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专栏,领略内蒙古公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采,为新时代内蒙古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公安力量。

“这是金银粉、这是刷子、这是放大镜....”李方英熟悉地走到装备室的一角,打开了一个黑色背包,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个“年代味儿”十足的物件,“看着这些老伙计,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年,日子过得可真快啊....”

自从1995年参加公安工作,李方英就扎根在刑事科学技术岗位,每天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他常年累月奔波于各种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勘查现场,这一干就是整整30年,岁月的“刻刀”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也染白了双鬓。翻阅李方英和他10500余天的从警生涯,仿佛看到了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公安队伍刑事科学技术的历史变迁,日积月累的一线工作也铸就了他脚踏实地、深耕不辍的工作作风,他是刑事科学技术届当之无愧的“老炮儿”。

“一把刷子打天下!我们在出现场时,除了三套一罩(手套、头套、脚套、口罩)标配四件套外,最明显的标识就是人手一把刷子,同事们都开玩笑称呼我们为‘粉刷匠’”。早些年,没有高精密的设备,整个局里就两三个技术“独苗”,他们是侦查破案的关键和支撑。刚参加工作的李方英身上的担子就“沉甸甸”。为了尽快提高业务能力,李方英在工作中多看、多听、多琢磨,凭着一股子认真劲儿,一头扎进刑事科学技术的学习实践当中。“现在先进的现场勘验和物证检验设备已经全面应用并服务于侦查破案实战,这是好事儿,但以前刑事科学技术人员骨子里细致、极致、精致的作风绝对不能丢!”

“站、蹲、爬、趴是我们每次勘查的基本动作,刷、拍、擦、提是我们的基本操作。”李方英说道,“听我师父讲,80年代初,刑事技术的重要装备只有一台黑白相机、一只放大镜、一只马蹄镜和一只钢卷尺。接报案件后,刑事技术员就背着相机等装备,蹬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赶往现场,用手电筒当光源,用放大镜找痕迹。勘查回来后,用一只放大镜、一只马蹄镜,便开始了痕迹检验比对和线索整理。”
“我们与真相的距离究竟有多远,答案就在细微之处的观察和逻辑严谨的分析中。”2006年,扎兰屯市一乡镇连续发生多起入室抢劫案。案发后,扎兰屯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组织精干警力耗时2个月全力攻坚,然而案件侦破却进展缓慢。不服输的李方英背着装满“宝贝”的勘查箱连日奋战,终于成功提取到了嫌疑人的指纹、排查出了嫌疑人的足迹,民警们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追踪,历时10小时,行程26公里,最终锁定了嫌疑车辆和嫌疑人位置,案件成功告破。

几十年前,一个手电、一把毛刷、一打标尺、一个放大镜,基本撑起了现场勘查工作;几张旧黄木桌子,铺一块塑料台布,便是实验台了,泥泞、恶臭、熬夜是家常便饭。几十年后,一切都变了模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用的是胶片相机,自己拍自己冲洗,当时最怕照片拍‘糊’了,影响后面的工作。”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方英感慨万千。
在公安科技发展尚不完善的年代,现场勘查箱、比对显微镜等刑侦勘查装备,是当时开展现场勘查工作的主要工具,是刑侦民警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伙伴。如今,这些“老伙计”已经“退休”,但它们始终承载着刑侦民警不惧风雨、不畏辛劳、默默奉献的奋斗历程。

供稿单位:呼伦贝尔市公安局


编 辑:戴思惟 

校 对:陆   晗 樊  琨   

平安内蒙古
内蒙古公安厅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