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感性的动物,无法像男人一样理性思考,所以不能让她们参与公众事务。”
这样的观念,并不存在于很久以前,女性获得参政权,不过是近百年来才慢慢发生的事,沙特阿拉伯甚至直到2015年才让女性享有投票、参选的权利。
尽管国际上有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担任政府首脑或国家领导人,但是这些职务的男女比例依然相当失衡。
当女性在许多层面上尚未达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却有不少人认为平权运动已竟全功,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享有当前的待遇时,不妨回到这一切都还在萌芽阶段的年代,了解前人如何声嘶力竭,如何流血流泪,在父权的压迫下为这世界上其中一半的人口,杀出一条生路。
《妇女参政论者》
Suffragette (2015)
《妇女参政论者》以 20 世纪初英国的妇女运动为背景,描述一名温顺生活的女性洗衣工,转变成参与各种女权运动的斗士。
凯瑞·穆里根饰演的主人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却活生生地反映着当时职业妇女的处境:每天上工厂从事低阶的劳务,同样的工时和工作内容,薪资却总是比男人少;
面对职场上的性骚扰,向来只能为了生存而忍气吞声;
下班回家接着忙于家务,照顾儿女,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薪水交给丈夫。
从家庭生活到社会劳动,处处遭受男人的支配,在国家的公众事务上,却没有她们说话的份。
故事是虚构的,但时代背景是真的,影片中的女权运动领导人艾米琳·潘克斯特也是真有其人,“行动胜于言语”是她的个人名言。
整部电影即以潘克斯特在 1910 年代所展开的激进路线为主轴,刻划一个小人物的心路历程,从未想过可以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洗衣工人,在偶然间被卷入女权运动的一环,逐渐战胜外部社会以及自身内在的强大体制,摆脱温吞怯懦且害怕被贴标签的性格,终于可以响亮地对着持续追捕女权人士的警官说出:“法律对我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将制定新的法律!我们遍布每个家庭,我们占了一半的人口,你无法阻止我们。”
英文片名 “Suffragette”,即为“女权人士”之意,这在一战前后的那个年代,是一张会惹祸上身的标签。女权运动兴起之初,本来也是透过合法理性的方式,向主宰家国的男性提出诉求,然而她们温和的声音却一再被忽视、被嘲弄,且反对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于男性,也包含被父权结构规训的众多女性。
于是 1912 年开始,潘克斯特与其伙伴开始主张使用较为激烈的违法手段,从破坏公物到在街头制造小型的爆炸、破坏通讯,甚至烧毁政府官员的高尔夫俱乐部宅邸。
潘克斯特曾说:“我们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要罔顾法律,而是要努力导正法律。”
这些日益激进的作法尽管在后来造成了运动的分裂,但也确实让抗争的野火蔓烧至更远的地方。
当时因为违法抗争而入狱的女权人士,经常会在狱中绝食抗议,以此来证明自己是遭受迫害的政治犯而不是罪犯,英国政府为了不让她们饿死成为烈士进而扩大运动规模,竟采取不人道的灌食方式,强迫她们进食。
1913 年,政府甚至特别制定了知名的“猫捉老鼠法案”,让绝食的女权人士先行被释放,待她们身体康复之后再捉回监狱服刑。
电影聚焦在凯莉・墨里根所饰演的主角身上,艾米琳·潘克斯特是这些小人物心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是远在天边的精神领袖。
电影没说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后,潘克斯特曾经短暂放下与政府的对立,号召女权斗士一起加入对抗外敌的阵线,理由是如果国破家亡,那么女性争取参政权也没有意义了。
然而此举却造成了一些争议。
有一派的女权人士认为战争不过是资本主义寡头政治剥削士兵与劳工的另一种恶行,所以不愿意加入协助政府的行列。
当然,社会运动从来都不会只是单纯地让枪口一致向外,内部对于理念的辩证,衍生出行动的分化,从来不会少。
在经历各种纷扰之后,1918 年,“1918 人民代表法令”有限制地通过了妇女的投票权,30 岁以上的女性享有选举权,英国的女权运动总算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直到 1928 年,英国女性才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而潘克斯特在法案通过的前几周辞世,终究没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英国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但由于她一生的奉献,改善了往后无数女性人口的命运。
点击下方图片观看↓↓
您若喜欢,感谢给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