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提升后的公路串联起了大山深处的家家户户。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
“你看,这车咋样?”最近,这句话成了李加的口头禅。碰到熟悉的人,总得打听几句。
李加家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比塘村,一个被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平日里,想去趟热闹的街子镇,都得翻越两座大山。
早年间,李加家门口还是条土路。跟村里不少村民一样,他家也有辆拖拉机,干活、出行两不误。2006年,为了方便外出打工,李加花4500元买了辆摩托车,可出门、回家,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后来,这条路变成了砂石路,路况比之前好了很多,李加的摩托车也“摇身一变”成了面包车。
车越跑越快,日子越过越好。2015年,李加和妻子在临近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开了一家小商店,回趟家,路上需要3个多小时。几年后,车坏了,他又花6万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
2021年村委换届,有文化、见识广的李加当选村委会主任。当了村干部,考虑的事情自然多了,怎么带动全村发展成了压在李加肩上的一副重担。
地处黄河岸边的循化县有“高原小江南”之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依靠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少村子都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比塘村景色也不差,夏秋季节,是个“浪山”的好去处。
可这数十公里的砂石路成了村子发展的“拦路虎”,别的不说,因为路不好走,很多游客常常走到半路又打道回府。
“这条路要是能再修一下就好了!”
群众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做到。
“上个月,投资1748万元的尕楞(乡政府)至公伯峡公路提升工程全面完工,彻底解决了沿线包括比塘村在内的18个村子以往道路狭窄、路面破损、错车困难等出行难题。”在循化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荣峰看来,建设“四好农村路”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让农村物流从“运得出”到“运得畅”。
由窄变宽、由通到畅。就拿比塘村到乡政府的那几公里路来说,以前得半个小时,现在八九分钟就能到。
“大众有辆十多万的小轿车,我看着挺好!”
开车行驶在平整开阔的公路上,李加换车的念头愈发强烈。从拖拉机、摩托车到面包车、小轿车,一路走来,他的车轮丈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年轮。当然,眼看村民“出行难”得到解决,游客进村游更加方便,李加也琢磨着村里今后的发展:游客多了,营地的帐篷得再买几顶,出售特产的摊位也得再规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