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赋新能 “文明乡风”尽拂面

政务   2024-10-24 21:23   广东  


湘桥区充分发挥祠堂遍布城乡各地、联系群众面广、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特征,积极探索古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将祠堂打造成承载潮人优良家风、传播文明风尚的文明实践新阵地。



老祠堂变身新阵地

构筑文明实践传播空间

充分利用闲置的旧祠堂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既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又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在锡美村文敏公祠开展“百千万工程”宣讲活动

活化利用,拓展文明空间。桥东街道卧石村投入34万余元,将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一度被闲置的赞圃公祠打造成为融合乡村大讲堂、好人事迹展区、农家书屋、潮绣剪纸工作室、农耕文化展区、志愿服务站“六位一体”的文明实践站。

在卧石村祠堂设置“农家书屋”

完善设施,用活实践阵地。意溪镇锡美村对文敏公祠房梁、屋顶进行修缮,并增设一批新媒体设备,将“祠堂”变身“学堂”,每逢单周周五晚免费为村学生提供阅读写作指导,至今已持续7年。
搭建平台,服务基层治理。桥东街道社光村将文阁公宗祠打造成村民议事厅、道德评议会、法治讲堂、曲艺社等综合性平台;意溪镇桂坑村将刘氏宗祠打造成农产品展销平台,打通“土特产”产销对接渠道。



老祠堂发挥新效能

开展文明实践特色活动

将乡村治理与民俗文化融入文明实践活动,使旧祠堂发挥新效能、变身新舞台、传播新风尚。

弘扬乡风文明。在每个祠堂文明实践站(点)建立由乡土能人、宣讲人才、道德模范、“五老人员”、村干部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结合每月“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精心设计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素养学习及展演活动。

在卧石村祠堂开展文明实践宣讲活动

融入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长辈威望高、品行好、能服众等优势,邀请乡贤长辈在祠堂内开展评议表决、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如卧石村在赞圃公祠通过传统节日模式创新方案,改进6个民间传统节日祭拜祈福方式,移风易俗后全村节日祭拜支出较以往节约了95%,全年节省资金300万元以上。

在开元社区双忠庙开展茶文化调解工作

传播民俗文化。各祠堂文明实践站(点)以本村传统民俗特色文化为主导,发掘本村热心人士和有号召力的乡贤组织策划好传统民俗特色文化活动。如凤新街道大园村每年中秋节的“烧瓦窑”、磷溪镇溪口村举办的“穿蔗巷”活动等,既敦睦了乡情乡谊,又提升当地的文化自信。

大园村“烧瓦窑”

溪口村“穿蔗巷”



老祠堂弘扬新风尚

拓展文明实践精神家园

深入挖掘本土祠堂文化精髓,以祠堂为载体、文化为纽带,加深村民对祠堂文化的了解和宗族间的情感。
深挖村史名人故事。精耕细作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磷溪镇仙田三村依托丁宦大宗祠成立了丁允元文化研究会,联结乡贤助力公益慈善和家乡建设事业,会员累计捐款近2000万元,并在今年新成立教育促进会和设立“允元奖”,激励学子传承弘扬允元文化智慧和道德力量。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从祠堂保存的族谱、楹联、碑刻、牌匾、文献资料等着手,挖掘整理一批优秀家风家训。如意溪镇橡埔村许氏厅堂展示有“高阳望族,太岳家风”“南靖家声远,高阳世泽长”等相关典故;太平街道双忠庙文明实践点设立有“家风家训园”“家风讲堂”,被列为市级家风家教实践基地。
挖掘一祠堂一品牌。从“红色文化”“潮文化”等方面着手,打造红色祠堂、忠义祠堂、礼孝祠堂等文明实践站(点)道德风尚品牌。如桥东街道黄金塘村顶祠堂修建为“黄金塘革命历史纪念馆”,还被列入市级党史教育基地。

 黄金塘革命历史纪念馆



“湘桥发布”编辑部

编审:纪家荣

责编:曾洁

编辑:蔡奕君、陈坚皓、许晓琪

源:潮州百千万工程微信公众号



1学习日历|2024年10月24日
2李树南率队赴广交会参观调研并开展招商考察
3点赞!湘桥区2所学校上榜省级示范校名单

湘桥发布
发布湘桥区委区政府权威资讯,聚焦热点话题,提供便民服务,倾听群众声音,展现湘桥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