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网络探长颜克权。
2025年春节档的电影受众几乎都是男性向的,这似乎预示着未来谁还在电影里夹带私货、炒作男女对立谁就得完蛋。
要知道,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唯独女性题材的电影“大获全胜”
然而这种胜利仅限于舆论上的胜利,而不是票房上的胜利。
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骗人。
有一组数据是关于电影票房和豆瓣的评分人数的比例,可以发现在豆瓣讨论的越激烈的电影,票房越惨淡。
而这类电影恰好都是女性主义/大女主/女性觉醒相关题材。
这足以看出女性主义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嘴上把大女主类题材的电影吹上天,到了需要真金白银支持的时候却见不着人,导致这些电影的热度和实际票房成了两个极端。
2023年,女性主义电影《消失的她》上映11天票房达到21亿元,同时让互联网带来了大范围的厌男、恐婚情绪,甚至有情侣因此而分手。
性别对立的巨大流量自然让资本虎视眈眈,以为只要抓住女性的情绪需求,那这部电影一定大卖。
于是资本展开了盲目的内卷,让影院成了“觉醒”的祭坛,2024年各种大女主题材电影,剧情万变不离其宗,量产了一大批烂片,虽然这些烂片在互联网呼声高涨,即使是时刻渴望觉醒的女性观众也不是傻瓜,谁会花钱找罪受?
而这种病态的发展模式让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严重的投机心理、饭圈化、流量化,这无疑是倒退的。
而2025的春节档电影票房大幅上涨,本质上是因为制片方不再盲目取悦女性观众,但依然有人拿着放大镜过度解读,试图证明“女性觉醒”
女性主义者幻想将电影行业打造成另一个“全女乌托邦”,试图将海量的男性观众隔绝在外,不断炒作对立,煽动仇恨,建立新型的电影文字狱。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资本是逐利的,失去男性观众的电影市场一定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编剧汪海林曾怒批这种流量文化,他认为中国的电影行业正在消灭观众、产业降级、培养脑残。
如果不及时修正,院线必将成为脑残和疯子们的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