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是要拜名师,还是要拜明师?

文化   2024-09-14 22:42   海南  



道教修行特别强调道经师三宝的意义,唯有皈依三宝,才能在修道的路上明理、明道。


三宝之中,唯有师宝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修行榜样。所以师父一词,在道教中具有别样的意义。


道教认为,父母给我们的是肉身,而皈于一位道理通明的师父后,其赐予我们的是修行的法身。


所以又言师父如再生之父母,想要学道、修道必须要拜师父,师父找对了才能摸索到修真的法门在哪里。


而道教中还有一个说法,即要拜明师,而不是名师。其意在说明,师父对弟子而言不只是个名号,还肩负着弟子们的终生修行大任。


很多人初了解道教时,往往看重哪位道长更有名气、在世俗社会中有哪些职位名号,总认为名声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在尘世间,这样的论断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真正的修行人看来,所有的名利俗务都是累身、累神的负担。


先秦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杨朱曾提出了:“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主张,认为保养性命元神的关键便在于不被事物所累。此处之累,并非是无作为,而是不会因为俗尘中的烦扰而乱了修真的这颗道心。


所谓明师,其最明白的是修行的根本在于清静。


清静并不是从红尘之中跳脱出来,而是能够勇敢地去面对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一切,同时又可以在诸多琐事中不改真常寂然的本性。


这正是拜师要拜明师的原因。但也有人会因此对拜明师还是拜名师产生误解,认为修行人就应该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凡是在世间沾名逐利者都不是真修行。这其实又走入了另一种偏执。




道教修真不仅仅告诫人们要不染尘俗,还要在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担当的时候,肩负起“普度人无量”的社会责任。


道教,本以道为教,阐述的是人生之中的阴阳思辨的道理。因此奉道之人,多会从正反两个角度考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既要看到自我与他人相较的长短,同时也要明白同一事物的优劣之别。


懂得阴阳大道的人,才算真正懂得了修真的奥义。有很多做了入世功夫的名师,展现给世人的是普度人天的形象,是用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把道教的形象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凡是实至名归的修行者,首先是一位通明道理的道人。此等道人,不但做得了入世的功夫,也能下得了出世的猛志。


入世还是出世,只不过是不同阶段的弘道手段。如仅仅只是以是否有名气来断定此人的修行境界,这则是偏隘的一己之见,是在学道之初就要摒弃的魔障。


当一个人以自己的是非观点去判断师父是否值得参拜时,此时的他,并非是想找到一位修行的引导者,而是把师承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交换,想要从拜师的行为中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与利益。这恰恰误解了道经师三宝的基本含义。


或许是受到世俗文学及网络修真小说的影响,如今一些新学道的弟子多表现得相对急躁,一心只想着要学道法、道术,甚至看不上诵经礼忏、洒扫庭院等本属于道人们的本职之事。


正是在此等一步登天的愿求下,其修道成仙的心越是强烈,就越会被网络上某些虚假的名气诱骗。


也正因此,道教才有师父去找徒弟的说法。真正明道的人该选择合适的传承者去教授,而不应用自己的名气笼络人心。修行人都知道明师难得,但既是明师又是名师的师父更难得。


真正的明,在于自我身心性命的光明,因其不但可以照亮自己,更能够感染别人。


道教自古以来便有收徒要考验三年的传统。其实,这一层考验,不仅仅是师父在考验徒弟是否道心坚定,同时也是修道之人对身为引领者的师父的观察。




师,是为了能让自己放下审视的姿态,从同是凡人的师父身上学到他的长处,并把其不足的地方作为对自身的警醒,由此才可以把身心全都皈依到三宝门下。


师父之于徒弟,所起到的作用在于引领、鞭策和警醒。修道,并不是一味地从师父的身上索求,道也在自己的身中,能够以人为镜鉴证自身之道,才是找到了修行的真捷径。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魔障、反复,甚至生了退心,而此时却正当修行时。


道教修行重在磨炼心性,若在此等过程中能对自身的问题进行俭省,也就使修行具备了意义与价值。


与芸芸众生相比,师父既是一面可以让你照人照己的铜镜,更是以身作则的榜样。


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遇到一位名师和明师都是三生之幸。


而比之更难的,是从身边普通人的身上去察觉到功行的力量。真人尚隐,道隐无名,大道不需要去寻找,而是需要去参悟。


悟得玄妙后,才知把名师和明师做对比,然是自己的执念和分别心在作祟。


对于真心想要求道的人来说,人间处处皆是修行场。


对曾引领我们修行的人喊一声“师父”,这该是这一生莫大的荣幸。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您的每一次转发就是一次蝴蝶效应,会有更多的人因您而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您也因此结下一段善缘。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阅读者


修行交流微信号:   dao13899   


已有颜资国道人微信的无需重复添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云传统
最齐全的传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