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项楚先生,一代敦煌学家的传奇人生

时事   2025-02-06 22:01   四川  

2月6日早上,著名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名誉所长项楚先生的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在成都东郊殡仪馆举行。

告别仪式现场

告别仪式现场

项楚先生毕生潜心科研与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术人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日,项楚生前亲友、同事、学生及业界代表数百人,前来送先生最后一程。从他们的记忆里,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这样一位淡泊名利、品德高洁、德艺双馨、为举世之楷模的学术大家。

告别仪式现场

一位真正的读书人

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无论是亲友还是项门弟子,他们对项楚先生最深刻的印象都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

项楚先生出生于湖北,由于是荆楚之地,故取名为楚。小时候,家中兄弟姊妹众多,他却是最特别的一个,“不像其他兄弟姊妹好动活泼,他很能静得下来,从小抱着《康熙字典》可以不松手,一动不动地看两三天都没问题。”这是侄子项凯听父亲讲起这位叔叔时,印象最深的片段。

在儿子项随的记忆中,父亲也是如此。无论外界多吵闹,父亲总能安静地坐在书桌前看书写作,“特别是我小时候,夏天很热蚊子也多,他会穿着长裤和很厚的毛袜子遮挡蚊子,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项楚 图据四川大学官网

为了弄懂敦煌文学中有关佛教的许多问题,项楚可以花上两三年时间通读100巨册《大藏经》。他的学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刘石最早见到项楚就是在川大图书馆的阅览室里,“那时候,不管你早晚去,他都在那里看《大藏经》。”刘石记得,后来老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大奖时,曾感谢了很多支持帮助他的人,其中有一位就是当时图书馆的管理员,“他说感谢管理员每天早上第一个来给他开门。”

在告别仪式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张涌泉先生作为学生代表致词时也提到,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所谓灵感,不是幸运之神的眷顾,而是日复一日地阅读与思考,知识不断累积,问题不断碰撞,在那一刹那,终于融会贯通。”在张涌泉看来,老师用他的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了“读书人”的榜样。

告别仪式现场

一位纯净卓越的学者

而在学术方面,项楚的建树更堪称一座巍峨的丰碑。季羡林先生曾赞他:为敦煌学研究争了口气。

项楚1962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庞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直到1976年,项楚被借调到《汉语大字典》编写组,负责从《敦煌变文集》中摘取例句,自此他的学术研究迎来了一次重大转向。

当时,敦煌变文原件大多流散,工具书更是匮乏,项楚便回到万卷书中寻找答案,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着蛛丝马迹。由此,项楚积累的敦煌学知识越来越多,他的研究领域也从文学扩展到语言学、文献学、佛教学等。同时,他还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治学风格。

“其学术成果三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中国学界甚为罕见。”在告别仪式现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在悼词中谈到,项楚先生的成果不仅为他个人和学院赢得了学界的尊崇,更为四川大学和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重要的声誉,“日本学界称赞《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是敦煌文本研究的基石,赞誉项楚先生以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精密考据,重构了敦煌写本的世界;法国敦煌学界称他打通了佛教、语言与文学的边界,为欧洲汉学提供了方法论启示;美国学界称他重新定义了敦煌文学的研究范式,他的成果是中国学者对世界人文研究的重大贡献。”

告别仪式现场

一位身正学高的名师

“澹泊汪洋,澄不清,淆不浊,人日道山归鹤驾;精微广大,俗亦雅,故亦新,它年册府仰鸿仪。”

这是悼念大厅墙壁上高悬的一副挽联,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学会会长周裕锴所作。他也是项楚门下的学生之一,曾在项楚教授的指导下学习了3年多。

“这副挽联,上联写先生的人格,下联是其学术造诣。”在周裕锴看来,项老师不仅是学术界的典范丰碑,其为人宁静淡泊、品德高洁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张涌泉的印象中,老师项楚对学生的培养,重在“言传身教”,注意“因材施教”;既重“无征不信”的朴实学风,亦倡“融通文史”的宏阔视野。他至今记得,在“敦煌文献选读”课上,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同堂听先生讲解敦煌俗文学作品疑难字词的情景。

在告别仪式上,傅其林也谈起了项楚先生晚年仍坚守讲台,为本科生开设《敦煌文学专题》等课程的故事,“当时,课堂上三代同堂的热烈场景,成为学院一道独特而温暖的学术风景线。”

不仅如此,众人都记得项楚曾屡屡讲到《楞严经》月光童子水观的故事,甚至提及希望弟子们也能做个“月光童子”,做学问时能够心如净水、不藏瓦砾。

一位慈爱细腻的父亲

在学术、教学之外,项楚先生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温暖的家人。在告别仪式现场,儿子项随追忆父亲时,数度哽咽失声。

在项随心中,父亲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不仅鲜少提及个人成就,还总说自己“只是幸运地赶上了时代的机遇”。“在学术讨论中,他总是静默倾听,偶尔一句幽默点评便让争论归于平和;即便面对质疑,他也以微笑包容。生活中,他笨拙得连浴缸尺寸都量不准,却愿为母亲在校车上默默占座,又因不忍拒绝他人而悄然让出座位。”项随认为,正是这份“不争”的豁达,让父亲赢得了大家比之他学术成就更深的敬重。

而在家中,父亲留下的不仅是满室书香,更是一个家的温度。“母亲总笑您‘书呆子’,说您连买菜都算不清账,却把所有的细腻都献给了学问与亲人。”项随年少时,父亲带着他在书店一站一天,腿麻了仍兴致盎然;他的女儿也最喜欢爷爷,每次一进门就直接冲到爷爷怀里听故事,而父亲即便病中听力不好时也会吸着氧给小孙女讲故事,给孙女展示鲜为人知的绘画技艺。

项随说,父亲曾提起,“能专心做学问而不被琐事烦扰,已是莫大的幸福。”而这份纯粹,也让他成为家人心中最温柔的港湾。

如今,项楚先生虽已辞世,然其音容笑貌宛在,风范精神长存。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一架飞机在菲律宾坠毁,已致多人死亡
·3岁成百亿影人!制片人透露:哪吒系列计划全球发行
·蛇年首场寒潮来袭!局地降温10℃以上!四川接下来的天气→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摄影 赵明 实习生 王瑜潇

编辑 蒋华

校对 李祺

责编 邓强

审核 任鸿


点个在看

川观新闻
看四川,观天下 |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高端资讯品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