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在广西的一所学校门口,一位母亲正在接自己的女儿放学,女儿走出校门之后就向母亲哭诉,说自己在学校里被人打了。可母亲却对她说:为什么不打别人?为什么光打你?
当下,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人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明应该对孩子负起监管责任的老师、家长,面对校园欺凌不作为、和稀泥,让欺负别人的孩子有恃无恐,让被欺负的孩子受到二次伤害。设想当孩子向父母哭诉,他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父母又该如何正确地应对呢?
校园霸凌“受害者有罪论”不是个例
网传视频中,母亲与女儿的对话让不少网友感觉到“窒息”:明明是霸凌者、欺凌者的错,为什么还要反过来,用“他们为什么不打别人”这种话,来对自己的女儿造成二次伤害呢?
不过,也有网友对这段视频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视频不过短短的十几秒,也没有展示前因后果,女生到底是在校内被欺凌,还是在校外遇到了什么事?现在下定论有些为时过早。
无论如何,视频当中这位母亲的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属于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而面对孩子可能遭遇的欺凌,家长、老师给出的类似回复却并非个例。9妹总结了一下比较常见的说法,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你先招惹别人了”“你怎么一点儿玩笑都开不起”“你先跟他道歉”……等等。同样是在前一段时间,辽宁一所学校的校长在家长会上的一段讲话,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11月20日,辽宁大连市福佳小学校长在开家长会时表示:“是孩子之间的玩玩闹闹,不要上升到那么高的层次,反过来是逼学校,学校应该是你和孩子感恩的一个场所,而不是你和孩子的仇敌,如果你真地想把这件事整到无法解决的地步,那就让上级去解决,你就不要来找我。”
11月21日,大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校长,发言部分内容说得并不妥当。引发网络热议后,同日,这名校长在直播间解释,当时她讲到了学生之间的纠纷,大多都是小擦碰,并不是霸凌。
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所作所为总会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不少网友正是因为曾受过不公正对待,才会对类似事件格外敏感,不希望它们继续发生在别人身上。
如今,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人们的普遍期待是:欺负别人的孩子,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而受到欺负的孩子,能够得到外界的撑腰打气,让他们不再为潜在的校园欺凌担惊受怕。
而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明应该对孩子负起监管责任的老师、家长,面对校园欺凌不作为、和稀泥,让欺负别人的孩子有恃无恐,让被欺负的孩子受到二次伤害。设想当孩子向父母哭诉,他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父母又该如何正确地应对呢?先听听不同网友们的声音。
网友A:“如果我孩子告诉我他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我肯定会先带着他去学校,找老师包括欺负他的同学了解情况,是谁的错就让谁承担责任,我孩子有错我肯定也不会惯着他。但不管怎么样,跟孩子说为什么不打别人光打你这种话,都太过分了。”
网友B:“我觉得应该区分两种情况,是孩子因为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打架,打架的时候吃了亏;还是其他同学无缘无故的欺负他、打他。如果是前者的话,我可能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矛盾,但如果是后者,我无论如何都要替自己的孩子撑腰。”
再比如,有些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不分青红皂白,冲到学校里就把那个所谓“欺负人”的孩子打了一顿——可最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一点儿矛盾,根本不存在校园欺凌的问题,这种家长的做法,就属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资料图
可是,想要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尤其是合适的语言措辞。在老师、家长在问孩子“为什么不打别人光打你”之前,最好先扪心自问,孩子被同学欺负了之后,“为什么不找别人光找你”?很显然,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老师、父母,有一种天然的信任。
无论老师和家长最终怎么处理,最重要的是,首先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安抚,让孩子知道“我始终跟你站在一起”,然后再考虑,究竟是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还是让两个孩子握手言和,又或者是报警解决问题等等。
对此,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认为:“我们的父母亲,一定要全身心地关怀自己的孩子,不要说你有没有问题,是不是你造成的,因为在霸凌的情况下,孩子特别容易变得脆弱,说我们父母都不帮他说话,是没有人帮他说话的。”
如何区别“打闹”与“欺凌”?
在现实当中,很多老师和家长还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区分孩子之间正常的打闹和校园欺凌?如果但凡孩子之间动手打架,就把这种行为归结于“校园欺凌”,恐怕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于这两者的区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郭佳介绍:“校园霸凌和正常的嬉笑打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蓄意恶意。一般欺凌者会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但我们在深入了解之后,欺凌者他就是利用被欺凌者的这种尴尬,他就是一种恃强凌弱。”
资料图
评论:拒绝“家长主义”病
重视与孩子的平等交流
当孩子已经遭受到,或者疑似遭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恶意之后,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释放出更多的善意,来抚平他们的内心,而不应该在用“受害者有罪论”的话语,让他们受到更多的伤害。
陕西交通广播评论员周硕——
我有些怀疑这个视频是炮制的,有剧本。怀疑的理由是,镜头很远,声音如此清晰,感觉像提前就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另外视频又是怎么流出来的?重点在于,这种容易挑起群体间矛盾的话题,极容易获取流量,让我不得不怀疑。
假设这个视频的内容是真实的,那么母女间的对话,很明显就是家长主义病犯了。
“受害者有罪论”是很多事件中舆论和围观者会犯的错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伤害你呢?这种说法,是一个逻辑谬误。况且,说出这种话的事孩子的亲妈,这个伤害就更严重。比如类似情侣吵架,往往会说,不要讲道理,要的是态度。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沟通更是如此。如果孩子遇到伤害,父母最好的方式是先安抚情绪,不要基于下定论,或者粗暴的得出结论,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事件全貌,即使孩子有问题,也应该合理合情的方式去教育。
在亲子交流过程中,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先入为主和过分自信,要平等跟孩子交流,要有耐心。现在的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成熟得更快,可能比起以前的孩子,更需要平等的关系。
要闻回顾:
点亮在看 转发扩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