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扣一扣历史的大门——司马迁祠

旅行   2024-08-30 23:12   陕西  



关注  陕文投韩城公司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过客


吾城 | 有故事的韩城  有味道的旅程




 

对于他,我们似乎从未见过;对于他,我们似乎又从未离开。


从小学课本里的《将相和》到初中书本中的《陈涉世家》,再到高中“折磨”我们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鸿门宴》,更不要提历史课本里总是挥之不去的《史记》二字。


谈古论今有他,以史为鉴有他,他的身影仿佛总是影影绰绰地藏在历史的大门之后,那就让我们轻轻地扣一扣历史的大门,去韩城司马迁祠,拜访一下这位历史的伟人——司马迁。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汉武帝元朔二年,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而今,他只静静的矗立在芝川镇的韩奕坡高岗上,却也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读史爱史人心中。



  汉太史司马迁祠拔地40余米高,面对涛涛黄河,背负莽莽梁山,远远望去,气势雄伟壮观。


  来到梁山脚下,芝水蜿蜒如带,上有座石拱古桥,名曰“芝秀桥”,是当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捐资修建的。



过桥后,迎面矗立着一座木牌坊,上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八个苍劲潇洒的大字。



进入大门,一条古道映入眼帘,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属于魏国的“西河之地”。魏国在这里建立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


古道尽头,有一木制牌楼,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登祠之路是条砖石小道,俗称“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登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的司马迁祠,站在这里,环顾四周。东望滔滔黄河,涤荡胸中滞气;西眺巍巍梁山,畜积天人灵光;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不知这个属于历史的灵魂是否看见了这千年的变迁。


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字迹端庄雄健。



在寝宫后边是司马迁祠墓,墓为青砖裹砌成圆形,周围嵌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块石碑。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墓顶有一棵千年古柏,枝干苍劲,犹如巨掌撑天,气势非凡,如同司马迁的崇高。


看得再多也只是隔靴搔痒,真正的历史需要你一步一脚印地登上台阶,相信当你真正的站在司马迁祠时,你的感悟肯定颇多,甚至会不禁想起那个伟大的灵魂。


【END】



©=最温度、最深度,最情怀、最态度的平台

有故事的韩城 · 有味道的旅程

古刹炉烟袅袅香,

晨钟暮鼓声声远。

琴瑟笙歌游人醉,

亭台望月灯火晚。


市井烟火的悠闲、澽桥望月的怀远、院落烹茶的雅趣,每一帧画面都典藏着韩城人全部的“浪漫”追求。


崇贤仰圣的风尚、耕读传家的传统、为国忧民的气节,每一个骄傲的背后,都成就着人文鼎盛的韩城、文节俱高的韩城。


心往韩城,长乐未央。黄河边的文史圣城,文明古国的诗意栖居地!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陕文投韩城公司
游文化韩城 赏黄河风情 追史圣遗风 品古城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