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于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是埃及与英国、法国、以色列之间围绕苏伊士运河最终归属权展开的战争。
①交战双方:埃及与英法以;
②结果:苏伊士运河埃及国有化;
③历时:9天;
战争背景
埃及革命与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二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高潮,要求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并废除《英埃同盟条约》。
1952年7月22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埃及革命宣告成功。
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埃及,结束了英国对埃及74年的殖民统治。
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通航运河,1859年至1869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埃及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而成,但1924年后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掌握在英法殖民者手中。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总统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举动令英法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因为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国际局势的变化
这一时期,埃及在中东事务中坚决反对英美建立的亲西方的巴格达条约组织,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满。
同时,埃及与捷克斯洛伐克达成军火协定,获得了一批先进的军事装备,也引起了以色列的警觉。
而以色列因美国试图拉拢阿拉伯国家,无法从美国取得先进武器,便加强了与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军事合作。
战争经过
以色列进攻西奈半岛
10月31日,埃以双方展开了对米特拉山隘东端的海坦谷地、西端的米特拉谷地和中间的碟状台地的争夺战,以军于黄昏时分占领了海坦谷地。
英法空袭埃及
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于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的机场、兵营以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埃军撤出西奈半岛
埃及识破了英法的战略企图,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区使西奈部队受到夹击,命令增援部队停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撤出西奈半岛。
英法军队登陆塞得港
6日,埃及军队被迫炸毁船只并封锁了运河。
战争结果
②埃及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军事损失,但实现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等政治目的,鼓舞了阿拉伯、非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③以色列在与埃及接壤处建立一条受国际保证的缓冲地带,对其政治、经济、外交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④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英法逐渐退出中东地区,美、苏开始在中东地区展开角逐。
苏伊士运河,又译苏彝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苏伊士运河的建成使得非洲大半岛变成非洲大陆。
SHI CHAO YUN 2024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