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健康科普作品才能通过职称评审?

职场   2024-11-08 15:16   安徽  

医生A感叹道:“我在医院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诸多科普篇章,但在职称评定之际,却遗憾得知这些并不被认可…”


医生B亦满腹疑惑:“科普内容可以做为职称评定的材料,我拍摄了很多短视频,为何同样未获承认?”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多地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河南、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市,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改革方案中均有提及,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参与评审。


其中,天津的晋升要求尤为宽松,仅需一项代表作,即科普作品,便足以满足评审条件;河南与四川更是将科普作品列为申报的必备要件。


然而,需注意的是,以科普作品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并非仅仅意味着撰写几篇科普文或拍摄几个短视频那么简单,其对发表平台、阅读量或观看量均设有一定门槛。


从多个省市公布的细则来看,科普作品的类型丰富多样,涵盖报纸文章、讲座、短文、图画、音视频、科普竞赛及图书专著等。多数省市的认可类别并不单一,具体要求存在差异,但黑龙江明确限定为微视频或科普图书,天津则要求必须为科普专著。


在科普作品的发布平台方面,各省市对媒体级别的要求各异。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新媒体及期刊,均需达到一定的行政级别。例如,河南与四川规定至少为县级媒体,而上海与福建则要求达到省部局级。为规避平台繁多导致的管理难题,贵州创新性地建立了“贵州省健康科普资源库”,仅入库作品方被视为合规。


至于科普作品的载体要求,总体而言,规定相当详尽,对文章与专著的字数、音视频的时长均有明确限制。如上海要求科普文章字数需超过两千,天津则规定专著主笔章节不得少于五万字,重庆则强调图书需取得ISBN编号,科普期刊与有声读物需具备合法资质,科普大赛也需达到相应级别。


不同地区对科普作品的要求各具特色,但总体而言,规定均相当细致,不仅限于字数、时长等限制,还对申请人在科普作品中的具体角色有着严格的规定。


希望医生们能够珍惜每一次科普创作的机会,用心打磨作品,让健康知识惠及更多的人群。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省市能够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为医生的科普创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如何在职称评审中有效进行科普创作




1. 深入了解政策要求


首先,医生们需要深入了解职称评审政策对于科普作品的具体要求。这包括发表平台的级别、作品类型与载体的限制、完成角色的规定等。只有充分掌握这些信息,才能确保自己的科普作品符合评审机构的要求。


2. 选择合适的发表平台


在选择发表平台时,医生们需要综合考虑平台的级别、影响力以及受众群体。尽量选择符合评审机构要求的官方新媒体或期刊进行发表。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媒体机构合作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注重作品质量与创新性


科普作品的质量与创新性,是评审机构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医生们在创作科普作品时,需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要尝试运用新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方式,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 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


科普创作并非易事,需要医生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医生们可以通过组建科普创作团队的方式,共同策划、创作和推广科普作品。同时,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和比赛,提升自己的科普创作能力和水平。





结语




科普作品作为医生职称评审的重要材料之一,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然而,要想让科普作品真正成为职称评审的“敲门砖”,还需要医生们深入了解政策要求、选择合适的发表平台、注重作品质量与创新性,并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优秀科普作品脱颖而出,为公众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健康指导。同时,也期待职称评审机构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规定,为医生的科普创作提供更加宽松和有利的环境。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指南
提供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指南、备考资料,助力卫生职称考试顺利通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