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越来越难吃,是我的错觉吗

时尚   2025-01-01 23:01   广东  

本文转自:浪潮工作室

ID:WelleStudio163


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过一盘白糖拌西红柿,既能解暑,又能解馋。


那个时候的西红柿又酸又甜又起沙,果肉熟软,味道浓郁,流出来的汁水里混了融化了的白糖,不知道让多少小孩儿舔过盘子。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白糖还是那个白糖,西红柿却已经不是过去的西红柿了。现在我们能吃到的西红柿,摸上去硬邦邦,切开来不淌汁,一口下去口感寡淡,既不酸也不甜。这让无数热爱过西红柿的人不禁纳闷:是我们长大了嘴变刁了,还是现在的西红柿真的没味儿了?




西红柿变难吃了,

科学上说是真的



说起西红柿变难吃了,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吃起来没以前那么甜了。


很早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西红柿是否好吃的跟甜度、酸度以及二者间的平衡有关[1]。学界的更新说法是,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的含量以及糖酸比都是影响番茄品质的重要因素[2]。


可溶性糖指的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糖多则甜度高;有机酸包含柠檬酸和苹果酸[2];而糖酸比则是可溶性总糖和总酸含量的比值[3]。


上海市农科院曾主持对番茄的现代与传统品种进行对比。与前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的粉果西红柿“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了26.12%和17.67%;红果西红柿中“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降幅为22.17%和11.60%;同时在这两个品种,反映酸度的物质都有提升[4]。


总糖酸比和含糖量降低,酸量提升。难怪西红柿吃起来不仅不甜了,还变酸了。




糖度下降;酸度提升;难怪现在的西红柿入口大多是酸味了 / unsplash


其次是现在的西红柿闻起来:没有西红柿的独特气味了。


番茄的好吃除了口感,风味也很重要。而影响番茄风味的一个因素是挥发性芳香物质,以下简称(挥发物)[5]。虽然它在番茄中含量很低,每千克只有约2毫克,但作用却不可忽略[5]。


通过鼻子闻到带香味的食物,其体验与“咀嚼食物时感受到香味”是不同的;同时“鼻子所嗅”和“嘴巴所尝”会相互作用,让人形成对食物的综合感知[6]。


并不是所有挥发物都能让西红柿“更好吃”。某些挥发物能让风味有所区分,但不太影响人对它的喜爱程度[7]。


而有些挥发物能促进人对甜度的感知——让人即使在糖含量不变的情况下,吃番茄也觉得更甜[7]。


比如一种叫香叶醛(geranial)的物质就让人“感觉”西红柿更甜[1][7]。可惜检测结果显示:超市买来的西红柿中,香叶醛等风味物质的含量确实比较低[1]。




2021年10月22日,江苏常州,超市内售卖的西红柿 / 视觉中国


除了甜度,有些挥发物还能影响风味的强度[7],决定了气味是浓郁扑鼻还是寡淡幽微。


一篇在《Science》期刊发表的文章提到了现在番茄挥发物含量变低。多国农业学者对比番茄旧品种和新品种后,发现新品种的番茄中的13种挥发物显著减少,能显著决定番茄好吃与否的风味挥发物被稀释了[8]。


实验者也发现,现代的番茄品质从基因上不利于实现良好风味。某些基因所在位置(学名是基因位点)影响了番茄的风味[9]。现代番茄品种中,26个和挥发物相关的基因所在位置仅13个含有利基因,一半位置中的基因不利于香气和风味的产生[8]。


单个番茄因基因不利而挥发物减少,尚不明显,但多轮育种循环后,优良基因缺失累积会致整体风味下降[8]。


因此,你闻着番茄不香了,吃着番茄不甜了,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悬着的心终究还是死掉了。



更高产量更高硬度,

但更低的好吃程度



其实,虽然西红柿的名字一直没变,但它所指的实物早就今非昔比。现在大家买到的西红柿大多是现代商业品种,而这是经过不断选育、改良和驯化的[8]。传统品种的番茄其基因早已被改变,而且变化很大。


当然,我们不讨论自史前起人们把番茄从野生祖先的豌豆大小,改良到后来的樱桃大小,再到现在样子的过程[10][11],而是近几十年里的驯化和改良[10]。遗憾的是,相比于好吃,番茄的育种者有“更重要”的追求目标。


比如,提高产量往往是作物选育和改良的首要目标,而果实的大小(重量)又因为会影响产量而成为了重要的性状[12],被选育者格外在意、优先考虑。


在前面提到的登在《Science》上的文章里,相比于现代番茄中, 和挥发物相关的基因位置中只有一半是有利基因;影响“果实重量”和“酸味含量”的基因位置,20个位置里有20个理想基因。对果实大小的评估也是常规操作,而对挥发物的评估却时常缺失[8]。




选育者会在意番茄的大小重量、酸度、品相,却时常忽略对芳香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和重视 / Unsplash


这篇文章还有另一个发现:两个和含糖量密切相关的基因所在位置,都处在被早期改良和驯化的范围中,而早期改良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大的果实。作为结果是,绝大部分现代番茄品种中(48个品种中的47个)含糖量较低,基因注定了[8]。


实验甚至验证了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含糖量的降低并不是偶然,实验证明果实重量和糖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8]。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实际上在对基因的改良过程中,确实会出现这种“连带现象”:有时,选择的改良目标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性状;或者另一个重要基因可能与目标基因相邻,跟着一起被遗传了[11]。


比如在这里,为了改良果实大小的基因,“牵连”了影响含糖量的基因。




为了追求番茄的大小和重量,番茄的糖含量随之下降了/ Unsplash


除了对大小的追求,对“均匀成熟”的追求,也让番茄的含糖量降低。


番茄中有个重要的基因叫SIGLK2,一方面它会增加番茄果实中的叶绿素,一方面它也会增加番茄的糖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13]。糖含量和甜度挂钩,而类胡萝卜素也能让西红柿更有让人喜爱的风味[14]。


但是,人们为了实现番茄的均匀成熟,也便于确认成熟度,选育了颜色统一的浅绿色番茄——实现这个目标的基因突变,导致SIGLK2功能缺失。从外观上,SIGLK2所带来的深绿色不再有了;但从味道上,糖含量和风味的下降也随之而来[13]。


由此可见,我们觉得番茄吃着不甜了,是番茄在“变成统一成熟的大番茄”这一主线任务里不可避免的后果。




虽然有些野生番茄的翠绿色看起来像是不好吃的样子,但它吃起来可能很甜、香味浓郁 / Unsplash


此外,提高“硬度”在选育者眼中也很重要[8],以确保长途贮藏和运输[15]。同时,也可能为了提高产量、提高抗病性[15]。


但是,经过对不同品种番茄的全面测评,各惹人喜爱的“美味番茄”比普通番茄的硬度低。普通番茄硬度较高的同时风味和香气不足。实验者也发现,硬度确实和风味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15]。


番茄的成熟过程中,细胞壁中一些促软化物质提高进而降低硬度[16]。若使用成熟抑制剂,软化不充分,确实能提高番茄果实的硬度、延长保质期[17],但也伴随了其他问题,比如发育缓慢、颜色不对、营养物质低[17][18]。


番茄更健康长寿了,但是茄生不精彩了。


另一项测评,测试了2种硬度高、耐贮存的“硬果型番茄”和3种硬度中等、风味好的“口感型番茄”的诸多品质相关因素。结果发现,硬果型番茄口感明显更寡淡、营养品质差。离传统风味有显著差距[19]。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的番茄不经放,几天就烂了,现在的番茄能长时间存放,甚至曝出过“番茄79天不烂”的新闻[20]。可能就是你买到“硬果”了。


同时,现在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早摘行为”也对西红柿风味有影响。


西红柿果实的成熟有五个时期:绿熟期(果实已经充分长大,内部果肉变黄外部果皮变白,果实紧实)、转色期(表面开始转色)、半熟期(表面一半变红)、成熟期(果肩部还有绿色,其余处变红)、完熟期(果实全红且变软),以下依次分别简称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21]。


仅从品质来看,成熟期(Ⅳ期)采收最好,但不耐贮藏;所以最优的采摘时机需要综合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1]。


比如,若销售市场就在当地,那么耐储存和不耐储存的品种,前者在Ⅳ期采收最佳,后者在Ⅲ期最好;如果要运送到外地销售,那么耐储存的品种需在Ⅱ或Ⅲ期采收,不耐储存的甚至需要在Ⅰ或Ⅱ期采收,采收时候的果皮可能都尚未变红[21]。




为了能远距离运输和尽可能长时间贮藏,有的番茄从未变红时就被采收 / Unsplash


随着番茄的成熟,形成番茄风味的一系列生化反应逐渐发生[22]。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23];带苦味的番茄碱被转化为不苦的其他产物[24];醛类、醇类、酮类等挥发物被合成[23]……而成熟早期这些尚没完成,果实质量和风味都较差[22]。即使有些采收后的后熟工艺能让番茄再次累积风味,其效果依然不如那些更晚被采收的番茄[22]。


总之,在市场驱动之下,番茄确实是变难吃了。



实在想吃“童年味道”的西红柿,

还有戏吗



市场逐利无可厚非,对绝大多数果农而言,现代的西红柿品种优点良多,似乎没有理由抛弃。但越来越多消费者怀念起小时候那种口感风味浓郁的西红柿。还有可能吃到吗?


答案是,有可能。


其实这些年,学界的育种专家一直在试图“拯救西红柿”,找到尽量不牺牲产量但能提高其风味的办法[8]。




如果能保留现有优点的同时增加番茄的风味,那就皆大欢喜了 / Unsplash


2019年,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上的文章中,记录着研究人员基于700余种番茄及其近缘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泛基因组”,类似于绘制了全面的番茄基因地图;再把它和已有基因组比对,发现了4873个目前没被记录的基因[25]。


比如,有种基因能促进番茄的风味物质产生,这次研究就发现了该基因一个罕见版本未被记录,含有此版本的基因能让风味物质产生得更多。而这颗沧海遗珠可能在早期的选择中被淘汰了[25]。


看来,人们在选育番茄时不自觉地“把路走窄了”,蓦然回首,解决风味问题的方法就藏在番茄“老祖宗”的宝藏里,只待我们重新拾起。


即使是在市面上现有的西红柿品种里,也有不少风味绝佳的品种值得尝试。


比如草莓柿子,它是产自东北的一种传统型番茄,果实个头一般在80-150克之间,可溶性固形物(比如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较高,营养丰富,风味浓郁。其果色粉红中带点青肩,有“绿腚柿子”的“雅称”[26][27]。




2017年6月27日,在北京昌平举行的2017年番茄品种展示会上拍摄的樱桃型特色番茄 / 视觉中国


还比如普罗旺斯番茄。它在符合“个头大,高”等市场偏好的特性之余,还能做到甜度高,口感好[28]。最重要的是,它风味浓郁而独特,在最主要的气味物质——类似甜香蕉的气味之余,还交织了花香和草香和果香等等气味[29]。


还有千禧,是樱桃番茄(也叫圣女果的)一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的甜度能高达9.6%,且风味极佳[30]。


若还不满足,不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种菜。亲眼见证从种子到果实的变化,让人们在不接地气的城市里找到种养的乐趣,从实际和精神上都体验到“收获胜利的果实”的快乐。


要尝试亲自种西红柿,可以选择的种子品种也很多,比如美戴、红桃、红樱桃等等,都是酸甜适口、风味浓郁的类型[33]。圣女果也是不错的选择,所有类型的樱桃番茄合适养育下都可以盆栽养活[34]。



总之,好吃的西红柿还是有的。至于比不比得上记忆里西红柿的味道,那可能取决于你的童年滤镜有多厚了。


[1]云无心. (2018). 现在的西红柿为什么没有以前的味道. 生命与灾害(2), 2.

[2]李有福,张欢欢,段惠敏,万麻才郞,马向科 & 王玉萍.(2022).河西荒漠绿洲区加工番茄果实品质综合评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125-134.

[3]郭可欣,孙志娟,李庆余,韩磊,张勇,王彩虹... & 郑晓东.(2024).不同西洋梨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分析.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79-86+115.

[4]刘娜, 朱为民, 岳冬, 王伟, 朱龙英, 张辉, ... & 万延慧. (2015). 全国部分番茄品种品质分析. 上海蔬菜, (5), 54-56.

[5]霍建勇,刘静,冯辉,王玉刚. (2005). 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中国蔬菜 (02), 38-40.

[6]Baldwin, E. A., Scott, J. W., Shewmaker, C. K., & Schuch, W. (2000). Flavor trivia and tomato aroma: biochemistry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control of important aroma components. HortScience, 35(6), 1013-1021.

[7] Tieman, D., Bliss, P., McIntyre, L. M., Blandon-Ubeda, A., Bies, D., Odabasi, A. Z., ... & Klee, H. J. (2012). The chemical interactions underlying tomato flavor preferences. Current biology, 22(11), 1035-1039.

[8]Tieman, D., Zhu, G., Resende Jr, M. F., Lin, T., Nguyen, C., Bies, D., ... & Klee, H. (2017). A chemical genetic roadmap to improved tomato flavor. Science, 355(6323), 391-394.

[9]National Human GenomeResearch Institute.(N.D.).Talking Glossary of Genetic Terms

[10]Bai, Y., & Lindhout, P. (2007).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of tomatoes: what have we gained and what can we gain in the future?. Annals of botany, 100(5), 1085-1094.

[11]Giovannoni, J. (2018). Tomato multiomics reveals consequences of crop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 Cell, 172(1), 6-8.

[12]Bhandari, P., Kim, J., & Lee, T. G. (2023).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fresh-market tomato yield. BMC Plant Biology, 23(1), 18.

[13]Powell, A. L., Nguyen, C. V., Hill, T., Cheng, K. L., Figueroa-Balderas, R., Aktas, H., ... & Bennett, A. B. (2012). Uniform ripening encodes a Golden 2-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ing tomato fruit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Science, 336(6089), 1711-1715.

[14]Vogel, J. T., Tieman, D. M., Sims, C. A., Odabasi, A. Z., Clark, D. G., & Klee, H. J. (2010). Carotenoid content impacts flavor acceptability in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90(13), 2233-2240.

[15]Zhang, J., Liu, S., Zhu, X., Chang, Y., Wang, C., Ma, N., ... & Xie, J. (2023).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omato fruit qua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Plants, 12(16), 2947.

[16]Oms-Oliu, G., Hertog, M. L. A. T. M., Van de Poel, B., Ampofo-Asiama, J., Geeraerd, A. H., & Nicolai, B. M. (2011). Metabolic characterization of tomato fruit during preharvest development, ripening, and postharvest shelf-life.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62(1), 7-16.  

[17]Kitagawa, M., Ito, H., Shiina, T., Nakamura, N., Inakuma, T., Kasumi, T., ... & Ito, Y. (2005). Characterization of tomato fruit ripening and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F1 hybrids of the ripening inhibitor (rin) mutant. Physiologia Plantarum, 123(3), 331-338.

[18]Wang, D., & Seymour, G. B. (2017). Tomato flavor: Lost and found?. Molecular plant, 10(6), 782-784.抑制 cell

[19]刘淑梅, 苏晓梅, 刘磊, 王施慧, 侯丽霞 &  郎丰庆. (2020). 不同番茄品种的品质分析与评价. 辽宁农业科学 (05), 21-23.

[20]严塘生.(2016).久放不烂的番茄能吃吗.新农村(02),40.

[21]陈劲憬&高丽红. (2006) 番茄采收时期对其营养品质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2]张莉,胡志峰,邵景成 & 耿新军.(2020).番茄果实风味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甘肃农业科技(12),85-92.

[23]程国亭,娄茜棋,栗现芳,孙会茹,徐成楠,李爽... & 梁燕.(2022).番茄果实风味物质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蔬菜(07),23-33.doi:10.19928/j.cnki.1000-6346.2022.2027.

[24]Kazachkova, Y., Zemach, I., Panda, S., Bocobza, S., Vainer, A., Rogachev, I., ... & Aharoni, A. (2021). The GORKY glycoalkaloid transporter is indispensable for preventing tomato bitterness. Nature Plants, 7(4), 468-480.

[25]Gao, L., Gonda, I., Sun, H., Ma, Q., Bao, K., Tieman, D. M., ... & Fei, Z. (2019). The tomato pan-genome uncovers new genes and a rare allele regulating fruit flavor. Nature genetics, 51(6), 1044-1051.

[26]李好琢. (2020). 铁皮柿子栽培技术. 农业知识 (24), 13-14.

[27]赵俊杰 & 尹德兴.(2020).南京地区草莓番茄春季栽培技术.上海蔬菜(05),37-38.

[28]张凯. (2020). 廊坊地区普罗旺斯西红柿栽培管理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01), 31-33.

[29]赵竞伊, 张鹏, 曹森, 吴迪, 李东华, 段玉权 &  李江阔. (2024). 不同品种番茄采后品质和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15), 274-282.

[30]沈佩莉&陆国岐. (2009). 樱桃番茄新品种——千禧. 上海蔬菜(5), 1. 

[31]王月英&黄广学. (2018). 北京地区阳台盆栽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种植技术.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05), 27-31.

[32]黄文, 梁峥, 龚攀, 李自娟, 郭竞, & 应芳卿等. (2020). 阳台盆栽番茄施肥技术试验. 长江蔬菜(6), 3.

[33]谢忠, 宋民斗, 孙利萍, & 杨圆圆. (2021). 品质番茄品种对比试验. 陕西农业科学, 67(11), 7.

[34]孙惠玉,董建明,尹渝来,陈大龙 & 刘照坤.(2017).盆栽樱桃番茄种植技术.农业科技通讯(08),319-321.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下小IN
每天会分享INS新资讯
长按添加订阅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

InsDaily
带你发现更酷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