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感受浓浓年味 共享幸福生活

时事   2025-02-07 09:56   山西  


新闻热线:0355—3088652

广告热线:0355—3088625







手工花灯“扎”出幸福年

穿骨架、套灯笼、烫印花、粘金饰、安金穗……春节期间,记者走进长子县慈林镇龙泉村丹恒灯笼制造厂,车间里,几十名工人在工作区域,各司其职,赶制花灯。抬头望去,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手工花灯悬挂在屋顶,灵蛇造型、国潮风系列、十二生肖……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为即将到来的蛇年元宵节增添浓浓的喜庆氛围。

在灯笼厂门口,负责人郭旭峰正指挥工人把制作好的花灯装上车。“从去年11月开始,我们每天都在赶制产品,由于制作的灯笼质量好,价格合理,订单接连不断。”郭旭峰介绍,目前,厂里以生产植绒灯笼、拉丝灯笼、传统宫灯、羊皮纸灯笼等产品为主,日生产灯笼1000余个,已赶制完成30万个。

丹恒灯笼制造厂于2022年10月建成并开始生产,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村集体土地入股,探索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东合作”运营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稳步持续增收。
在裱糊区域,工人张丽将特制的彩布贴合在已经焊接好的框架上,把每一处褶皱都仔细抚平,确保裱糊面平整光滑。
张丽是第一批到灯笼厂打工的村民,现在也成了制作灯笼的“老把式”。
“我们的制作工艺精巧细腻,先绘图,再下料,接下来焊接,最后全部由手工进行裱糊。”张丽介绍,在裱糊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把每个细节做好,这样做出来的花灯精致美观,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给传统灯笼产业注入新活力,灯笼厂积极探索创新,将纸雕工艺与灯光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光影灵动、立体感十足的创意纸雕花灯。
制作花灯既要注重传统工艺,又要不断创新发展。谈及今年花灯的设计理念,郭旭峰说:“我们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良,结合长子神话故事和古建筑,做了几组创意花灯,将长子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灯光艺术巧妙融合,既保证花灯的观赏性,又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今,丹恒灯笼制造厂不仅传承了传统灯笼制作技艺,更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接下来,灯笼厂将引进雕刻机、自动喷漆机等设备,开发更多花灯样式,并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宣传等多种形式拉订单、提销量,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把灯笼产业做大做强,让这门手艺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名片。”站在灯笼制作车间,郭旭峰谋划着新一年的发展。


“博物馆游”成为过节新风尚

“真没想到,在长治市博物馆能过一个这么有意义的春节!”来自安徽的游客赵俊誉购买了印有长治特色文物图案的手提包,满脸欣喜。连日来,市博物馆内张灯结彩,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为蛇年新春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游五福地  过幸福年”活动现场,市民排着整齐的队伍,参与集“鸿运福”。在集福打卡区,一对年轻情侣在镜头前合影,用影像记录这一美好时刻。男生笑着说:“没想到博物馆的活动这么有趣,既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享受二人世界。”
东周风云展厅中,“博物馆里寻福记”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孩子们手持线索图板,目光专注,在文物间仔细探寻。当一位小朋友成功找到最后一件目标文物时,兴奋得手舞足蹈,拉着同伴欢呼:“我集齐啦!”随后迫不及待地拍照发朋友圈,领取祈福卡,郑重地将它挂在祈福树上,眼神中满是对新年的憧憬。
主题文创展区,人潮涌动。“喜悦上党”文创展展出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一件件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将长治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巧妙结合,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挑选,把文化记忆带回家。

剧本杀、拓印“福”字、投壶等活动同样备受青睐。游客在剧本杀中穿越历史,在拓印“福”字时感受非遗魅力,在投壶游戏里体会古人的休闲雅趣。同时,古建、青铜器、唐代乐俑等主题研学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他们认真聆听专业讲解,亲手实践操作,对长治地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传承老手艺奔向好生活

春节长假刚过,记者来到襄垣县古韩镇东里村王德新家中,全家人都在忙着制作手工挂面。在东里村,手工挂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人们对来年顺顺利利的美好祈愿。
踏入小院,高达三米的架子上,细如发丝、洁白如雪的挂面整齐悬挂,在阳光的轻抚下,恰似绵绵细雨垂落。微风拂过,挂面轻轻摇曳,似在与新春共舞。
54岁的王德新,正专注地为挂面上架晾晒。他手持两根长一米的棍子,熟练地插入如瀑布般的挂面中间。随着双手的开合,挂面自然分开,避免了粘连。这样的晾晒过程需要持续半个多小时,待挂面晾晒完毕,经过裁切、包装,便能走进千家万户。
说起自家的手工挂面,王德新一脸自豪:“我们的挂面和市面上的可不一样,原材料只有面粉和盐,纯天然无添加,绝对健康。而且,这挂面要经过6到7个小时的揉制、抻拉,吃起来格外劲道,久煮不坨,就算放一整晚,口感依旧爽滑。”
王德新的手工挂面技艺,传承自他的父亲。他介绍:“今年84岁的老父亲,24岁便跟着老师傅学艺, 这一做,就是60年。我们这儿有大年初一早上吃挂面的习俗,所以每到年关,订单多得接不过来。前几年主要是父亲在忙,如今我接过‘接力棒’,父亲在一旁指导,妻子和儿子也来帮忙,一家人齐心协力。”
这份从一而终的坚守,让王德新家的手工挂面声名远扬,在周边地区很是畅销。“一年下来,我们能产出一万多斤挂面,不少超市都找我们供货。除此之外,通过微信、电话订货,我们的挂面还卖到了河北、河南等地。”
在东里村,像王德新这样从事手工挂面制作的人还有很多。去年春节,在村委会的牵线搭桥下,王德新与村里其他挂面制作户一起,承接了一笔7500斤的大订单。
“未来,我们将加大对手工挂面技艺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村里资源优势,打造属于东里村的挂面品牌,让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村委会副主任郭圆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里,手工挂面不仅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更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草莓红了引客来

2月5日,尽管室外寒风萧瑟,但在武乡县丰州镇魏家窑村,姚伟经营的草莓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生机勃勃。一排排翠绿的草莓苗沿着田垄整齐铺开,一颗颗饱满红润的草莓掩藏其中,散发着甜蜜诱人的香气。
“快尝尝!”三步并两步,姚伟从垄沟里快步走过来,手捧一把草莓,“这是我们的主要品种牛奶草莓,都用的有机肥,果肉饱满,颜色也好看。”大大咬上一口,果然味道甜美、香气浓郁。
草莓有着结果快、周期短的特点。魏家窑两个大棚内种植了两亩草莓,挂果期可以持续到5月。“两个棚一年能结7000多斤草莓,光是周边的游客来采摘都不够。”姚伟笑着介绍,春节通常是采摘高峰期,“过年嘛,大家都图个红红火火。”
遇上农忙时节,姚伟还会请村民来帮忙。正在帮客人打包草莓的巩阿姨就是魏家窑村村民。这两天,她过来做护苗、摘果、接待等工作。巩阿姨说:“到这里工作,忙完还能回家煮饭照顾家人,不耽误赚钱,很方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魏家窑村,依托侍郎山庄民宿,打造了“民宿+”模式,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亲子采摘、温室种菜、鱼塘摸鱼、滑坡溜冰、散步遛弯,不论是好动还是喜静,各年龄段的游客都能在这里玩得开心、惬意。”魏家窑村村委会主任姚庆水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就咱这的草莓园,经营十年了,在附近有口皆碑,很多游客大老远就冲着草莓来的。”
谈话间,又有游客来采摘草莓了。鲜嫩多汁的草莓被摘下带回、摆上餐桌,为传统佳节的美好时光增色添彩。


来源:长治日报

文字:长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盼  见习记者 李雅婷 郝茜 原庞博

图片:长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栋 司敏  通讯员 陈雨彤

编辑:董  龙

监制:周  丽

I长治
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权威媒体,新尚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