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专题|“式古轩”普查记——重庆忠县文物普查队员手记五则

政务   2024-10-29 10:19   重庆  


式古轩











普查记




以文保事业为重任,严守法式章程

今天有请忠州博物馆式古轩(文保科)小伙伴

为大家分享四普感悟




毛倩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明天参加普查的小组注意,提前对接规划院、乡镇工作人员,记得在普查软件上导入普查数据,并准备好三普资料、工作马甲、避暑药品。”这是我近段时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不知不觉,参加文物工作已经八年。今年有幸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为牵头业务科室,我们文保科义不容辞,作为科长,我责无旁贷。


根据这几年工作经验,我认为文物普查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一是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制定工作计划,有条不紊持续推进;三是及时沟通问题,减少重复做好步调统一。








廖雨鸣





科技如潮涌向前,

日新月异谱新篇。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使用了数据采集软件、利用了更加精准的定位仪器、拍摄仪器,运用了数字化手段,大大提高了文物普查工作的效率和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作为文物专业出身的我,在大学期间就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以来面对繁杂琐碎的业务工作,始终永葆初心,努力强化自身学习。


野外工作让我从“糯米小伙”变成了“非洲土著”,爬坡上坎,穿林涉水、风吹雨打并没有使我畏惧不前,在实际普查中运用“十八般武器”,将一处处文物点信息资料留取完善,扎实做好文物普查,为后期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秦燕莎





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





匆匆岁月,恍惚一纪,

初闻志愿录取时。

满心欢喜,亦曾幻想,

田野乡间寻古迹。

兜兜转转,缘来文博,

城坝遗址考古中。

寒来暑往,枯燥单一,

幸得良师又益友。

探方发掘,摄影绘图,

每日笔记需整理。

再回文保,恰遇四普,

忙忙碌碌倍充实。

上山下乡,早出晚归,

实地普查同齐心。

蛇虫鼠蚁,滑坡挖路,

艰难险阻苦作乐。

不敢忘记,斯年先生,

名言警句终受用。









张爱民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经,文物保护于我而言“距离”遥远,仅在书本上、新闻中浅尝辄止。直到亲身参与文物普查工作,与文物近距离“打交道”,方知历史的痕迹是如此清晰,不止于史书上的寥寥数语。


普查中古墓葬最为常见,尤以清光绪年间的坟茔为最。墓碑是人生最终定格,古人强调“事死如事生”,重视丧葬习俗。在看到碑文上印刻“甲午”“戊戌”等纪年时,联想到“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陈之文墓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不但能让人一眼感受墓主人出身不凡,还留有一通墓志铭。铭文中除撰文者对墓主人修身齐家能力的钦佩外,“惟勤惟俭”等字眼寄托了对后人的期盼。时移世易,朴素的道理仍被现代人熟知,这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体现。


四普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护。我深感能力不足,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加速从外行到内行的身份转变,才能不负肩上的责任。









周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常闻文物文化工作是“文化人”的活,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做文化工作属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我始终秉承“退伍不褪色”,敢于亮剑,冲锋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


 退伍回来,经历了乌杨阙、翠屏山崖墓和冶锌遗址等考古发掘,参与了丁房阙—无铭阙、关帝庙等三峡文物搬迁保护工作,参加了三普文物调查。此次国家开展四普工作,作为一名“老大哥”,第一时间将以往文物考古、保护及普查经验分享给普查队员,同时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教训,为普查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普查,站好文物工作最后一班岗。 





-END-


来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忠县旅游
三峡留城·忠义之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