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的什么光?”“科技之光!”

文摘   2024-10-03 10:15   吉林  

供稿:团宁夏省委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而在这科技腾飞的背后

青年科技工作者如同一股蓬勃的力量

以热血与智慧

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在国家的伟大事业中磨砺着自己的真本领!
相隔38万公里的遥控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
嫦娥六号返回器
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
取得圆满成功
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
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
38万公里之外的遥控
让中国在月球上
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我和我的“8万吨”小伙伴
叶林伟是大国重器——
C919大飞机8万吨模锻压力机的首位操作员
他操作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
总高度相当于15层楼

自重达2.2万吨
为了让“巨无霸”乖乖听话

叶林伟用它去压生鸡蛋
练就了蛋壳破裂

蛋膜不破的“独门秘技”
有了这项独门绝技

叶林伟能把正负误差控制在一毫米
将8万吨的澎湃动力
运筹帷幄之中

锻造高端精密模锻件
看到C919翱翔于空中
叶林伟感慨

“起于毫末,雄于苍穹
越来越多的人会感受到

我们中国制造的力量”
这群东北90后拍出最美“地月同框照”
2月15日《科学》杂志
刊登了一幅地月同框的照片
展示了月球背面的景象
这张照片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甚至被评价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地月合影之一
这张特殊的照片
出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之手
他们研制出了全球首个
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
微卫星龙江二号
承载着青春的动车高速飞驰
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速列车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最高时速350公里
而在设计、实验过程中
总体设计师郭鹞和团队
却面临着线路不通、车体超重
车门无法自动关闭等
许多技术困难
团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打破传统思维
大胆尝试、反复试验
平均工作时间至少10个小时以上
虽然辛苦点累点
但这份工作我非常热爱
很庆幸把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份职业
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
奋斗者”号中的奋斗者
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
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奋斗者”号
其研发团队
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4岁的队伍
35岁以下青年比例达到75%
副总建造师刘烨瑶说
当时实验设备是从国外采购
出现问题请来老外处理时
花的钱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工资
并且耗费了太多时间
所以我当时就想
我们一定要自己做
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
最终“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
“难度像愚公移山一样”
面对“爱达·魔都号”堆积如山的图纸
复杂的三维数字模型的设计
管理技术的缺失、工期严重滞后等多重困难
总设计师陈刚说到“难度像愚公移山一样”
“但只要做出了选择
就要排除万难、坚定初心走下去”

经过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
2023年11月4日
“爱达·魔都号”在上海正式命名交付
标志着中国船舶完成了
船舶工业的最后一块拼图
他们的对手是,蚊子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
成立于1989年
现有成员40名

35岁以下青年占比75%

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深入海外

开展青蒿素防治疟疾的援外医疗队
如今扎根在与疟疾交锋的
主战场非洲
他们将中国的治疗方案
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用中国的智慧
为全球健康治理体系贡献着力量
让代码“飞上太空”!
9月19日9时14分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发射第五十九颗、第六十颗
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出道”的背后
是一个中国当之无愧的
“天团”级别的队伍!
人数30万人之多
平均年龄只有35岁!
90后软件设计师蔡明圭主要负责
研制导航处理器中
实现下行信号生成播发功能的软件
为了将导航处理器开关机时钟
产生的几纳秒抖动误差消除掉
她和同事先后开展了上千次的指标测试
“经常一天下来大脑和身体感觉被“掏空”了”
“自己写的代码‘飞上太空’
是一份难得的荣誉”蔡明圭说
揭开葡萄酒的神秘面纱
菌种是葡萄酒酿造的灵魂所在
为解决我国葡萄酒菌粉基本靠进口
香气风格同质化等问题
宁夏葡萄酒产业学科带头人葛谦
奔走于贺兰山下一百多个酒庄
收集样本上千份
分离筛选后建立了
较为完整的野生酵母菌种资源库
真菌毒素降解方法
有效控了葡萄酒发酵过程中
真菌毒素的危害
她说“做中国最好的葡萄酒
不只是豪言,更需要实干”
从一砖一瓦干起,立起大厦
参与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研制的孟祥飞
带着团队走访几十座城市
一家一家敲门、宣讲
去发现生产线上的技术痛点
他阅读了上百本专著
汇总、整理专业文献资料超过150万字
他笑着说
“只有自己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中间懂空气
才能让‘天河’
成为算天、算地、算人的国之重器
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从一砖一瓦干起,立起大厦”
我们的论文在田间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
是一支年轻的团队
团队成员共13人
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约为77%
这群青年驻扎在西双版纳曼拉村
把课堂搬到田间
把论文写在地头
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种
实现水稻“一次栽种、多次甚至多年收割”
“从0到1”的突破
研发品种在国内
已累计种植超过45万亩
并面向14个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种植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从量子通信的领先突破

到 5G 技术的广泛应用

从高铁的风驰电掣

到航空航天的逐梦苍穹

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

到生物医药的不断创新

……
中国科技的每一次跨越

都如同一颗璀璨星辰

不仅照亮着国家前行的道路

也点亮了人类文明的星空

续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

蓝图绘就 目标在前
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
中国科技必将持续飞跃、再攀高峰!
来源|共青团中央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团委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新媒体,切实结合当今学生的新思潮、新喜好,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及服务工作,院团委开通此平台,将作为方便同学们及时掌握团委相关活动、新闻快报、生活服务等各类信息的渠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