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质疑:天安门上挂的主席像,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
时事
2024-12-19 09:57
上海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本账号!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天安门最引人注目的位置上,一直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上的毛主席慈眉善目,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可以看到他用温和的笑容,注视着在新中国的庇荫下生活着的人民们,一如当年开国大典上那般,颇具风采。然而鲜有人知道,如今的毛主席画像,已经是更换了几个版本之后的结果。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为了最真实的还原毛主席的外貌以及神采,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变更史可谓是坎坷崎岖。而其中最为广泛传播,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无疑是第四版的毛主席画像,画面非常真实地还原了毛主席的神态和昂扬的姿态,但是同时,这副画像被人们指出只露出了一只耳朵,有不良的整治含义。最终这副画像是怎样处理的呢?毛主席的画像又是怎样演变成了如今的模样?1949年10月1日,北京市的人民们不约而同前往了天安门广场,就在今天,毛主席将会在这里举办开国大典,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立。当潮水一般的人流涌进天安门广场时,人们惊讶的发现,在天安门上悬挂的那副画像,居然又一次产生了变化。这已经是第二次变更天安门上的画像了,起初,在北京解放不久后,天安门的城楼上就已经悬挂起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这便是毛主席的初版画像。但是这版画像只使用了半年时间,在这一年的七月七日,为了纪念七七事变,天安门上的画像发生了更换,变更成为了第二版的毛主席画像。当时,与毛主席画像一同登上天安门的,还有朱德的画像。两位伟人的画像并肩而立,彼此相望,成为了北京解放后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线。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第二版画像悬挂的时间更加短暂,此时距离七月七日还不满三个月,第二版毛主席画像便又被摘了下来,更换成了一副全新的画像。这次的毛主席画像,算起来已经是第三版了,作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之一,这幅画像的绘制过程经历了旁人都不知道的曲折。为了更好的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关于画师的选取,中央人员耗费了不少的功夫,这幅画像意义重大,务必要做到尽善尽美。正在中央领导人而摇摆不定时,周总理在一次会议的记录文件中偶然翻到了一副毛主席的画像,画面上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神采奕奕,神态和风度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周总理询问了一番,终于找到了这幅画像的创作者,他的名字叫做周令钊,周总理手上拿的照片,正是他在半年前奉命为一次党内会议所作。听到了周总理想要再请他绘制一幅画像的请求,周令钊显得十分的高兴,这是党对他专业能力的肯定,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一请求。但是此时,开国大典还有一个月就将正式举办,留给周令钊绘制画像的时间并不多了。在此之前,周令钊还没有过绘制这么巨大的画像的经验,因此,这次的绘制工作显得格外的艰难。为了赶进度,周令钊不得不夜以继日的进行画像的反复比对与绘制,力求将毛主席最具魅力的一面展现在画像之上。终于,经过半个多月的辛苦绘制,在开国大典举办前夕,周令钊终于将这幅巨作绘制完毕。望着眼前宏伟的毛主席画像,周令钊打心眼里觉得高兴,这半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工作所呈现出的效果并没有令他失望。党中央的人员看到周令钊绘制完成的巨幅画像,也纷纷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于这副画像呈现出的效果,大多数人都十分的满意。但是,聂荣臻在看到这幅画像时,却微微皱起了眉头。他私下里找到了周令钊,向他提出了心中的忧虑:“令钊,我觉得,主席领口的扣子还是扣上好一些,毕竟开国大典并非日常,而是偏严肃的场合。”听到聂荣臻的提议,周令钊像是恍然大悟一般拍了拍脑袋,接着紧紧握住了聂荣臻的手说道:“还是您想的周到,不然到时候让这幅画以这个面貌呈现出来,说不好要遭人非议了!”随后,周令钊又连夜赶工,这才在开国大典举办的当天凌晨,完成了毛主席画像上的所有细节处理,随着领口扣子的重新合拢,毛主席的画像更是平添了几丝庄重与威严。而这幅画像,就是最终在开国大典当天,呈现在群众眼前的第三版画像。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这幅画像成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然而,就在这幅画像被做成各种小幅的复制版,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的时候,它却再一次被党中央用一副新的画像替换了。画像的变迁
在开国大典举办后不久,党中央收到了几封来自北京市部分人民的信件。这些信件不约而同的指出了一个问题:开国大典上更换的第三版画像上,毛主席佩戴的帽子一定程度上遮挡了毛主席的面庞,这不仅不能完全展现出毛主席的风采,还蕴含有一些毛主席目光被遮挡,没有高瞻远瞩的负面含义。随着指出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中央再次作出了更换毛主席画像的决定。但是,这次的工作如果再交给周令钊,显然是有一些不合适了。在党组织内部人员的推选下,新画像的绘制任务,落到了曾经在延安担任过美术教员,时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核心成员的辛莽头上。早在延安时期,辛莽就以绘制人像在党组织内部出名了,因此,大家都相信他可以胜任毛主席的画像绘制工作。接到这份工作后,辛莽的神经迅速紧绷了起来。他知道这次绘画任务的艰巨之处,此前周令钊的画像在他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但是仍旧被指出了些许差错。此刻,新画像的绘制工作到了他手里,他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细心地完成第四版画像的绘制工作。为了尽可能的还原毛主席的神韵,辛莽搜集了市面上流通的所有版本的毛主席画像以及毛主席此前的照片,进行仔细比对,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点。与此同时,在绘制过程中,辛莽还找来了人民美术工作室的其他成员,帮他完善细节,提出建议。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半个月后,毛主席的第四版画像终于竣工了。这幅画像上的毛主席,下颌微微扬起,整个面孔呈现微微侧脸,昂首目视斜前方的姿态。这个角度,很好的衬托出了毛主席的领袖气质,到时候悬挂在天安门上,将会进一步的凸显霸气,毫无疑问,这一版的画像完全改掉了此前第三版画像存在的问题,作为毛主席的代表画像再合适不过。这次,聂荣臻在审查这幅画时也显得十分的满意,令当场鼓起了掌,连连赞叹:“好!好!这幅画相当完美!”在众人不绝的赞叹声中,辛莽绘制的巨幅画像,在1950年的劳动节,被悬挂到了天安门上。当时,毛主席的画像并非一直悬挂在天安门上,而是只有在劳动节与国庆节才会悬挂。因此,这幅画像在五一当天展示完毕后便被取下,当时,群众对于这幅新画像的评价还是十分不错的,此前对于毛主席画像的挑剔声也逐渐消失。然而,就在当年的国庆节临近,辛莽的这幅画像即将第二次被悬挂到天安门上时,群众中却又开始涌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有人认为,毛主席的这第四版画像,只有一只耳朵,可能暗讽毛主席偏听偏信,同时,毛主席在这张画像中整体形象是昂首向上,包括目光也是向斜前方仰视,一定程度上有些“目无群众”,政治含义有些不好。这个声音出现后,辛莽不得不再次对画像进行修改,为了尽可能的解决问题,辛莽等人重新选择了另一张毛主席的照片进行绘制。这张照片是毛主席的正面照,照片上的毛主席露出一个和蔼的微笑,直视着前方,再没有一些人口中的“目无群众”之嫌。为了这次的画像绘制效果,除去人民美术工作室的同事,辛莽还请来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人前来协助他的绘制工作。终于,在这一年的国庆节,辛莽修改后的画像又一次被悬挂到了天安门之上。这幅画像呈现出的效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再没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出现。然而,由于辛莽个人原因,从1952年的国庆节开始,毛主席的画像工作又转交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张振仕头上。但是这次,张振仕不需要对画面再做出过多的改动,只要试着重现此前辛莽修改过的画像即可。虽然这个任务是在国庆节前十几天才递交到张振仕手上的,但是由于需要修改的细节并不多,时间并未仓促到不能完成的程度,只是绘画的条件略显苛刻。当时的北京已经入秋,夜晚的温度已经称得上寒冷了。为了赶工,张振仕经常会在天安门搭建的大棚处工作,一旦入夜,他的手时常会被冻得不听使唤。经过十几个昼夜的绘制,1952年国庆,张振仕亲手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准时悬挂到了天安门之上。对于张振仕绘制的画像所呈现出的最终效果,中央的领导人都显得十分满意,此后的十一年间,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工作交由张振仕全权负责,每逢重要节日,张振仕都会提前一两个月开始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工作。而他的画像也得到了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可,在他执笔的十一年间,民间再没有任何不满的声音出现。最终版本的画像
张振仕对毛主席画像绘制工作一直持续到1964年,因为其身体每况愈下,领导人们决定将这一工作再次转交,给张振仕更多的休养时间。而新的“接班人”,是在此前就已经小有名气的北京美术公司成员王国栋。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前,王国栋还从没有过绘制巨幅画像的经验,公司也没有相应的准备,在绘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硬件问题。迫于无奈,王国栋只得向中央求助。在中央特许为他解决他提出的硬件问题后,王国栋的绘画工作才得以延续。为了支持王国栋的工作,中央还特许了王国栋,可以与毛主席进行直接的会面,在谈话间观察毛主席的神态风采,进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最终,王国栋递交上的作品,果然没有让领导人们失望。新的毛主席画像,比之前的更显平易近人,画中的毛主席虽慈眉善目,但又不失威严。同时,画像的背景还被毛主席设置成为了红色,意指新中国如同火红的朝阳一般朝气蓬勃。这幅画像迅速在人民群众当中流传开来,由于这幅画像中的毛主席更显亲和,这版画像也深受人民的喜爱。此后,无论画师怎样变更,毛主席画像的形象,一直都是沿用的王国栋绘制出的作品。时至今日,悬挂在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其存在意义早已超出了画面本身。它不仅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端,更寄托着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感情,从第一版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那一刻起,中华民族真正的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