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回响︱共和国第一国企

文摘   2024-10-23 19:45   江西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山势起伏,山路蜿蜒,车子沿路绕行,抵达铁山垅,眼前豁然开朗,山涧一栋栋房子拔地而起。走进山坳的中心,“共和国第一国企”七个大字映入眼帘,熠熠生辉。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的山林深处,隐藏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企业——中华钨矿公司。

广场上,毛泽民塑像坚毅刚劲,目光炯炯有神;一幢幢修旧如旧的土坯房,诉说着共和国第一国企的风雨与辉煌。


▲毛泽民塑像。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这里是铁山垅镇,1932年3月,中华钨矿公司在此成立,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重工业,钨矿的开采增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革命。

“这是一段值得永久怀念的光辉岁月,上演了共和国第一国企伟大而生动的实践。”在一大堆史料前,中华钨矿公司旧址负责人华锋将记忆一页页翻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1932年2月12日,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复,“中华钨矿公司”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立中华钨矿公司后,钨砂生产并没有大的起色。1932年秋末冬初,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时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公司总经理。

当时,钨矿工人与红军战士在露天条件下作业,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红军战士和钨矿工人同早操、同劳动、同娱乐、同上夜校,切实和工人打成一片、心手相连。红军战士利用公休时间,教工人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组织山歌对唱等文艺活动。当时传唱的歌曲有《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国际歌》等,向矿工们传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等革命思想。


▲红军战士和钨矿工人同上夜校场景。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以毛泽民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采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支部建在企业等一系列举措,在党的领导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不断攀升。

规模横跨三县七乡,矿工数千人。钨砂年产量从1931年的280吨到1934年的3925吨,4年生产钨砂7830吨,按当时52块银元一百斤计算,中华钨矿公司创造了814万银元的经济价值,占中央苏区财政收入的70%,支撑了苏区中央银行的现金流,养活了十万红军,巩固了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

1934年10月,因战争局势发生变化,部分矿工加入红军队伍相继参加长征,1935年1月,中华钨矿公司停办。作为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个国有企业和唯一重工业,为维持苏区政府的运转和十万红军的生存,反抗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钨矿公司内的红军医院旧址。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如今,铁山垅镇依托共和国第一国企红色文化,推动红色乡村游,通过“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模式,让青山绿水、红色传承、文化魅力相得益彰。该县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使红色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并进、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大力推动矿山治理与生态保护、发展旅游、土地复垦相结合,做好矿山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于都县铁山垅镇党委副书记章宝民信心满满,他表示,铁山垅人民将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让日子越过越甜。


转载:江西日报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赣州发展集团
赣州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赣州发展集团)成立于2008年12月,注册资本11.8亿元,主体信用评级AAA级,为赣州市国有独资公司,是市级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