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蓝皮书的核心内容展开简要解读。
本蓝皮书旨在为我国率先掌握数据要素和持续实施数字技术革命擘画蓝图。
蓝皮书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对数据空间的基本认识,从数据空间的内涵、外延、国际上对数据空间的认识、数据空间的基本规律几个层面展开阐述。
从生产力视角解读数据空间,数据要素显著改变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内在禀赋,进而引发生产函数的变革与生产力的跃迁。
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基本理论,人类社会经济实践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即生产要素经过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生产力,其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了社会再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而制度与技术是影响这一实践活动的两大因素。
进入数字时代,这一社会经济实践体系有了新的内涵: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经由数据要素的社会再生产,实现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形成新质生产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新型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产生了数据空间。
国际上对数据空间的定义更关注行业应用,主要侧重于数据共享、交换和协作的治理架构和平台,认为数据空间是实现具象功能的产品和技术方案。本蓝皮书则将数据空间上升到人类实践活动的高度。
众所周知,在实体空间中,有质量的物体形成引力场,在电磁空间中,带电的物体形成电磁场。以此类推,我们提出猜想,数据空间中有价值的数据要素形成“数据场”。
数据场是数据要素价值与相互作用在时空上的分布,刻画了数据要素在数据空间中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是数据空间的基础设施,旨在厘清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等概念,并从体系视角和技术视角深入解读数据基础设施。
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包含两种视角,一种是技术视角(如电力基础设施,电力是其核心技术),另一种是功能视角(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是其功能)。数字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从技术视角定义的基础设施。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从数字化时代、网络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而在每个时代也形成了相应的数字基础设施,人们通常从功能视角对这些数字基础设施赋予相应的名字。如今面向“数字中国”的建设目标,我们需要在网络、计算基础设施化之上,进一步推进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化,建立新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对于数据基础设施的定义,我们直接引用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论坛的致辞中给出的定义。
我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具体解读。首先,从体系视角解读,数据基础设施是覆盖软硬件、政策、协议、标准、机制、数据资源、参与主体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数据基础设施的支撑下,数字时代社会经济实践体系可形象地建模为“动车模型”,其中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是双轨,数据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构成动车车厢,共同驱动数据要素价值的高效释放。
从技术视角解读,数据基础设施可以被进一步细化为如图所示的技术架构,该架构的核心是由网络设施和算力设施支撑流通设施构成的三角形结构,并以贯穿其中的安全底座为特色,共同支撑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这些设施和安全底座随着空间的发展不断演进。在目前阶段,万物互联网、算力网、数据要素场和内生安全共同构成了数据空间的核心技术,支撑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第三部分是数据空间的技术体系,重点阐述数据空间的核心技术:万物互联网、算力网、数据要素场和内生安全,是项目组各课题核心技术的凝练,也是区分于其他数据空间的一个特色。
万物互联网提供泛在数据连接、高质量海量数据传输、异构行业数据融合、定制化数据空间网络服务等关键能力,实现数据空间中数据要素的互联互通。
算力网在万物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空间中数据要素的高效加工。
数据要素场在万物互联网和算力网的基础上,支撑跨域数据高效流通。
内生安全贯穿万物互联网、算力网和数据要素场,保障数据空间的安全,重塑数据空间安全新秩序。
第四部分是数据空间的发展思路,重点介绍发展数据空间的意义、挑战以及思路。
发展数据空间将在形成创新共识、构建技术体系、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四个方面发挥关键价值。
当前发展数据空间不仅有总体战略考量和运行制度保障建设不成熟和不健全的问题,也存在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生态难以快速形成的困难。
数据空间整体发展思路包括三个方面:把握“共建共用、整合通用和开放应用”的原则;坚持“战略牵引+工程驱动”的思路;坚持“长远规划+近期布局”的指导思想。
第五部分是未来发展与展望,面向未来,数据空间将呈现“数据一切,计算赋能,引领变革,定义未来”的时代特征。
来源:中国工程院 知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