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宋
近日,一对老夫妇给天津北辰医院麻醉科医生齐超送锦旗,感谢她的“救命之恩”。此事缘起于去年国庆期间,老阿姨在北辰区信誉楼商场突发心跳骤停,多亏正在现场的齐超医生及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再加上商场配置的AED,以及赶到场的急救人员多方发力,老阿姨才转危为安。“我是一名医生,那天的举动是医生的本能反应,能把阿姨救回来我很自豪;也多亏了商场配备的AED,能在关键时刻解决问题。”面对采访,齐超表示将把这面锦旗作为鞭策,不忘初心,努力工作,护佑好群众的健康。
“仁心医护施妙手,抢救病人危难间!”而齐超医生提到的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为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除颤和心脏复苏。心脏骤停也就是俗称的“猝死”十分凶险。一组统计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平均每天有近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80%猝死发生在院前。近年来,运动场、商场、办公室、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出现猝死的案例并不鲜见。而急救最佳窗口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但急救人员一般也很难在4分钟内赶到急救现场,并快速进行心肺复苏。这就更加凸显出配备、使用“救命神器”AED及时抢救的重要性。要知道,4分钟,很短,但在一些紧要关头,正是短短的4分钟,能让人“死里逃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AED的需求逐渐增大,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急救设施渐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层面大力推动,一些地方性法规也对AED配置和使用作出规定。如《天津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第四十三条:本市推动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急救设备、设施。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应当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馆、机场、火车站、轨道交通站、景区、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相关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做好急救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急救培训。天津市红十字基金会自2023年启动“心动计划”项目以来,便积极投身于AED的推广和普及工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AED设备,并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配置。
“救命神器”屡次关键时刻发神威。再如,去年7月13日中午,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一位80多岁的男性游客在参观时突然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危急时刻,海博馆工作人员和两名热心游客用AED对老大爷进行急救,为后续的治疗赢得了时间。与“救命神器”同样让人称道的是,两位热心游客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天津上演寻找最美救护员行动。
而让AED发挥急救作用,配备只是第一步。还要有更多的熟练操作者,这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AED的认知和掌握程度,让更多的人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想救、会救、能救。有了配备,有了人员,还要确保AED紧急时刻能用。这么说好像有些怪,其实,现状比这还怪。比如,去年9月,海口一市民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想要急救时遇到AED外箱扫码才能打开。海口市急救中心和第三方运维公司回应称,在外箱侧面有安全锤,紧急情况下可以砸开玻璃取出AED。运维公司还表示,他们已提前检测到漏洞并且上报到海口市卫健委,将会对这些AED外箱进行更换。而AED扫码才能开箱并不少见。据说是为了防盗。一些AED设置的扫码开箱模式,从扫码安装App到注册登录,得用4分钟。这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4分钟”。更魔幻的是,某地AED配置点仅有外箱,本应放置AED的箱内空无一物。急救设施居然当成装饰品,不但不救命还延误救治,太坑人了。
解决AED配置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定期回访使用单位,及时了解AED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调配。而问题在推动中解决,大力推动AED应配尽配和能用、会用,助力挽救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