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文化》2024年第5期目录及提要

学术   2024-11-13 07:02   河北  


第五期




遗产保护理论



旧的殖民与新的共享

——共享遗产概念的批判性研究

陈 曦 何家宝


内容摘要:斯里兰卡加勒老城价值认知变迁反映了殖民遗迹、双亲遗产、相互遗产直至共享遗产这些迭代而生的概念之间的叙事转变,这一复杂而迂回的历史进程具有批判性的内生路径。2003年以来,国际共享建成遗产科学委员会(ISCSBH)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在全球语境中探讨“共享遗产”概念在当代的发展,核心议题包括价值认定的多元性、跨国界的协同保护以及全球性的文化旅游体验。随着共享遗产概念的传播,中国逐渐将受到殖民地风格影响的遗产纳入遗产保护体系,厦门鼓浪屿案例在申遗及其后的保护与管理实践经验可为相似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论特殊遗产类型和世界文化遗产分类

——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最新修订谈起

孙 静


内容提要:特殊遗产类型作为对世界遗产分类体系的补充,与文物古迹、建筑群、遗址等主要文化遗产类型具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外延重合甚至理论冲突。不同于遗产分类体系较高层级中对遗产性质的严格分异,处于较低层级的具体遗产类型是根据实践需要对遗产公约属性进行归同的结果,原理上具有层累性。特殊遗产类型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层面反映了当代文化遗产认定注重遗产要素整体性,强调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以及附加非物质性的趋势。




考古探索


江苏句容孔塘遗址M126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句容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5—2018年,南京博物院、句容市博物馆先后三次对江苏句容孔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墓葬、灰坑等遗迹。其中,M126共出土 33件器物,包括琮、管、珠等玉器以及鼎、豆、双鼻壶、翘流盉、鬶、甑、簋、尊等陶器。依据随葬器物特征进行判断,M126的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前段,绝对年代在距今 5000—4800年。由 M126可以管见宁镇地区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也可为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研究提供资料。


江苏徐州贾汪区焦庄遗址商周遗存发掘简报

徐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焦庄遗址是徐州地区典型的商周时期台形遗址。2013年,徐州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商晚期至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从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这批遗存分为商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和春秋晚期四期,对于建立沂沭河下游商周时期的考古学序列、研究徐海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江苏常州新北区北舍庄土墩墓发掘简报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21年1—9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北舍庄土墩墓进行考古发掘。该土墩墓形制较为完整,由中心墓葬M68和双重壕沟组成,出土原始瓷器、陶器和石器。此类结构未见于其他同时期墓葬,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江苏常州金坛区顺水桥土墩墓群D1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7—2018年,南京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对江苏金坛顺水桥土墩墓群 D1进行发掘。D1为向心结构的一墩多墓形式,共发现11座墓葬、2处器物群,出土大量陶器、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等,其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晚期,下限进入到春秋中期偏早阶段。土墩中心存在两座年代最早的墓葬,一为中心主墓,一为附属“次墓”。这一发现为研究探讨宁镇地区土墩墓形制、布局和中心墓主与其他墓主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地域文明


北阴阳营文化的相关问题

段天璟 陶志远


内容提要:分析北阴阳营文化的内涵,可知北阴阳营第一、三、四期遗存均不属北阴阳营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应以北阴阳营二期遗存为代表,包括釜形鼎、罐形鼎、盆形鼎、侧装把手盉、豆、罐、碗、匜、钵、盆、壶等。北阴阳营文化可分为三期。盉的有无是区分北阴阳营文化和黄鳝嘴文化的重要标志。北阴阳营文化一直受到黄鳝嘴文化影响。至北阴阳营文化晚期时,北阴阳营文化向黄鳝嘴文化输出了文化因素,与其展开了互动。




社会网络视角下史前实足鬶分析

高鸿儒 王 芬


内容提要:实足鬶按照器物形态可以分为两型,其形态演化与时空分布反映出环太湖与海岱地区区域文化间的动态交流与联系。实足鬶最早发现于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后多见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与皖江流域薛家岗文化,最南可至赣鄱地区。实足鬶在环太湖、海岱、皖江流域三个区域内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知在不同时期存在多个核心聚落对其发展与扩散起到关键性作用。




也谈凌家滩、红山文化的玉龟、玉版

张爱冰 孟 恬


内容提要: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和玉龟形器应为壁悬式“玉铃”,除玉签以外,玉管亦可为铃舌;玉版可单独使用,亦可与玉铃配合使用。红山文化玉臂饰、斜口筒形器亦应为玉铃,玉管、玉管珠为铃舌;兽面纹牌饰、勾云形器为玉版。凌家滩、红山文化的玉铃、玉版应是巫师在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行为场景中悬、佩、持的巫具组合。玉铃、玉版的巫具组合,可能是二里头文化铜铃、铜牌巫具组合的原型。



凌家滩墓地葬钺意义的复杂性

甘创业 陈胜前


内容提要:凌家滩墓地葬钺数量多、分布广、形制特殊、原料颜色纷杂、摆放位置多样,所包含的意义较为复杂,非一种所能概括。以情境和埋藏状况为关联的微观空间分析有助于揭示葬钺意义的多样性,通过对凌家滩墓地中放置在墓葬填土上方、东西两侧和中部区域三类葬钺的分析发现,葬钺很可能具有镇墓、助葬、铺垫尸体和主要象征财富等多种意义,反而象征军权的意味并不浓厚。



论两周越墓的夸富葬俗
吴 桐 刘睿喆


内容提要:夸富葬俗始终是两周越墓随葬品的器用核心,始终以豆、碗(杯盅)、角形器等“夸富物”数量作为越墓等级构建的重要方式。在此内核不变的同时,夸富葬俗的具体内容因时而变。其动因除外来的政治因素影响之外,还应与越国社会内在的等级追求部分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越国主动吸纳、学习中原等地的文化与社会因素,主动发生政治化转型。




论周代皖南沿江地区的两类冶金遗址
钱静轩


内容提要:皖南沿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考古发现已证实当地的铜矿采冶活动始自夏商时期,并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形成第一个发展高峰。当地存在两类周代冶金遗址——从事冶铸业的聚落和冶炼场。冶炼场居于整个冶金产业的前段,负责矿石的初加工和冶炼,以铜矿料为主要产品,是区域内的冶金生产中心;从事冶铸业的聚落则居于整个冶金产业的后段,对铜矿料进行深度加工,以生产青铜器为主要目的,包括铜矿料的精炼、合金的熔炼和青铜器铸造等生产环节,是区域内主要的铜矿料消费地。




博物馆新论


统筹协调背景下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
刘 靓 于慧颖 许大鹏


内容提要: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发展,是完善我国现代博物馆体系、持续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目前存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游离于行业管理体系之外、专业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鉴于此,需要加强统筹规划,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强化监督引导,推动中医药博物馆纳入行业管理体系;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博物馆运营水平;深化跨界融合,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



数字公众史学视域下博物馆的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研究
李孝如 陈焱松


内容提要:作为沟通学界和公众的历史学重要形式,公众史学正经历数字化转向,进入数字公众史学阶段,更加注重历史呈现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协同性。运用多种技术媒介的博物馆则成为数字公众史学的重要载体,增强现实技术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此项技术会使公众以一种新的技术化观视来参观博物馆中的“物”“场”“人”,进而使这一空间中“看”与“被看”的视觉场更容易被公众所感知,历史知识得以更有效地传播。这种技术化观视所蕴含的数字公众史学效能体现在审美观照与情感激发、地域感知与历史记忆、文化形塑与身份认同等方面,公众由此更能深刻地体会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面貌。




三维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服饰藏品展示中的应用
何佳臻 孙 雨 张 颖


内容提要:三维数字技术在提升服饰藏品展示信息的全面性、增强展览吸引力与互动性、推动服饰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内外博物馆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在服饰藏品展示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形成了以序列图像和三维服装 CAD系统为核心的虚拟服饰三维建模方法,构建了以动态虚拟秀场、全景漫游虚拟展厅与虚拟换装体验为代表的多样化三维交互展示方式。




“无文物”沉浸式数字文博展览之变革与困境
——基于网络文本的受众感知分析
曹辰星 段 勇


内容提要: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热度高涨,结合沉浸文旅消费相关鼓励政策及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或科学中心(GLAMS)融合趋势,公众文博消费需求的激增催生出一种有别于国有博物馆数字展览的“文博IP艺术展”类型,即无文物原件展出的沉浸式数字文博展览。以三个此类型展览的观众网络评论为例,经词频、语义网络、情感分析和评论文本梳理发现:受众对文物原件存在“执着”的情感态度;沉浸体验因人而异,受到展厅环境、观众群体和个人知识储备影响;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观展期待与服务需求等。此类展览既带来变革也面临发展困境,需 明确展览定位、提高品质、重视可复制性等特点,从而为文化遗产传播的数字化实践提供更多启示。



多感官设计对于博物馆疗愈的功能分析与实践
——以上海大学博物馆疗愈工作坊为例
王思怡 龚雪旦


内容提要:随着情绪经济的兴起,现代人更易受情绪价值吸引,也更加关注如何了解自己、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也增加了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其不仅是保护展示藏品的历史文化场所,同时也是情感体验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疗愈活动应运而生。多感官设计是疗愈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促进积极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其相关机制与具体实践有待厘清。上海大学博物馆的11场博物馆疗愈活动设计中融入了多感官设计,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整体作用于博物馆疗愈的物件选择、场地布置及流程策划之中,探索了多感官在博物馆疗愈中的功能以及感官设计的具体实践途径。




博物馆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
宋 华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博物馆文创产业与乡村振兴都是备受关注的领域。目前国内对博物馆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多聚焦于生态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建设,较少以博物馆文创为切点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河南博物院深挖河南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创产业为抓手,在河南乡村地区打造文化空间,创建文创品牌,利用乡村振兴项目培养文创人才,建立文创产业基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持和产业动力,而乡村振兴又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今后博物馆仍需在文化知识产权打造、特色文创品牌打造、人才支撑等方面努力,让博物馆文创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学术动态


守正创新 数实融会 智向未来
——第十届博博会“博物馆数智化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内容提要: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博物馆数智化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总结了近年来博物馆行业数智化探索成果,深度解析国内各大博物馆的数字技术应用案例,从文旅融合、策展、公众服务、智慧化管理、信息传播等角度为文博数智化、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编辑:张平凤






END


《东南文化》

专注学术

微信ID:dnwh_nb

长按指纹

扫描二维码关注


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投稿邮箱:dnwh@chinajournal.net.cn

邮寄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邮政编码:210016

订阅电话:(025)84838595

官方网址:http://dnwh.njmuseum.com

欢迎您的来稿!

敬请关注《东南文化》微信公众号



亚洲考古
深度服务亚洲地区考古文博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