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答卷丨千年传承,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百科   2024-11-25 11:58   北京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独特印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明的广袤大地之上,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池州傩戏、罗城民歌以及茅坦杜氏祭茅镰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贵池区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焕新生,成为推动当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近贵池区非遗传承人,从他们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情怀里,去了解那些世代相传的非遗技艺,去感悟那份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匠心精神。



池州傩戏——传承千年的神秘艺术




有“戏曲活化石”之美誉的池州傩戏,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的艺术形式,它以驱邪祈福为核心,通过面具、服饰、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民间信仰和审美情趣。近年来,在贵池区的高度重视下,主要流行于贵池区梅街镇、墩上街道以及马衙街道等地的这块“活化石”持续焕发着耀人的光彩。


从十几岁与傩戏结缘,到如今为傩戏的传承发展奔走四方,每每说起傩戏,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国平心中的喜爱与自豪总是溢于言表:“池州傩戏作为安徽地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来说保存得算比较全面。傩戏分为几大类,军傩、宫廷傩、乡人傩,而我们池州傩戏属于乡人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乡人傩也被称为民间傩,流传范围十分广泛,所以过去有一句话叫‘无傩不成村’。”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刘国平和傩戏之间的关系的话,那这个词一定是“信仰”。刘国平说:“傩戏来自于民间,也发扬于民间。对于我们这些来自民间的艺人来说,傩戏的传承就是一种信仰,也是因为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一代代的人将傩戏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贵池区梅街镇的傩文化展示馆中,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池州傩戏)代表性传承人刘当明耐心地向过往的参观者与游客讲解相关内容:“池州民间的傩事活动主要由傩仪、傩舞、傩戏三部分组成,一般表演从正月初七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每当有人来参观傩戏表演的时候,刘当明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傩戏的历史、展示傩戏的表演选段,希望能通过他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傩戏。

我们带着信仰、带着情怀把傩文化一直传承下去。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我们的传承、通过我们的演出,来吸引下一代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能够了解傩戏、爱上傩戏、参与傩戏。”

近年来,贵池区努力探索傩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从启动非遗“名师带徒”工程、打造傩文化主题景区,到建立傩戏资料数据库……

在贵池区马衙街道的傩仙镇景区内,融合了傩文化特色的徽派建筑在夜晚的灯光下美轮美奂。锣鼓声音一响,傩仙镇倾力打造的大型实景剧——《傩王传奇》激情上演,伴随着演员卖力地表演和精彩的灯光、舞美效果,观众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演出散场后,游客漫步在傩仙镇内,既可以品尝到地地道道的特色美食,还能感受到池州傩的文化魅力。

傩仙镇将非遗活态展示融入景区特色,通过丰富多彩的创意集市、npc巡游、沉浸式演出等方式,将非遗项目“送到了游客身边”,也将池州傩文化的“打开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傩仙镇景区的火爆不仅促进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与活化利用,还增强了社会公众对于池州傩文化的了解,有效提高了非遗的可见度,营造了浓郁的非遗保护氛围。

如今,通过开展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机制,贵池区成功培养了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队伍。不断增加的傩戏文化长廊、河边休闲文化广场、宗祠等傩文化旅游地的建设,也让傩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罗城民歌——田间地头的天籁之音




“一歌一村”,在贵池区罗城村,常环绕嘹亮的歌声,这代代相传的民歌,是罗城村人坚定不移的守护。罗城民歌源自田间地头,通常以劳动场景为背景,歌曲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智慧,旋律悠扬,歌词质朴,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热情嘹亮的罗城民歌唱出了大家对美好乡村的赞美。在贵池罗城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姜梦玉看来,罗城民歌能带给人一种质朴向上的力量。而在姜梦玉的歌声中,我们也能听到民歌原始质朴、具有野性张扬的色彩,既给人以置身于山野田园的感觉,又给人随心所欲、荡气回肠的情境,是地道的原生态的展现。

“罗城民歌曲调多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唱历史传说,还唱大家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姜梦玉在采访中表示:“罗城民歌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好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唱罗城民歌,也希望罗城民歌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希望未来,罗城民歌去到更大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如今,罗城民歌春晚已连续举办多届,并于2019年获得贵池区“镇街文化品牌荣誉”称号。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罗城民歌的继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时代的贵池,通过数字化记录、出版民歌集、举办民歌大赛等方式,有效保护了这一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社区活动和学校教育中,使罗城民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桥梁。



茅坦杜氏祭茅镰——宗族文化的活化石



“祭茅镰”,顾名思义就是祭祀割茅草用的镰刀,是贵池区茅坦乡杜氏家族所独有的一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数百年来,虽几经坎坷,历尽波折,仍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成为一种祭祀文化。


“祭茅镰是我们杜氏家族独有的一个古老的祭祀活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杜云丰介绍道,“杜氏先人用镰刀开始了世世代代的艰苦创业,祭茅镰便是为了缅怀先祖艰苦创业的精神、趋利避害的愿望,对宗族团结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祭茅镰仪式我们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对我们来说它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激励着我们后人,在了解先辈艰辛的创业后还要更好地守业。


2015年5月,茅坦杜氏祭茅镰被列为贵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4月,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1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祭茅镰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同时通过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乡土情结凝聚在一起,有力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一活动的深度挖掘和研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宗族关系和历史变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贵池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做法和政策,构建非遗活化利用新模式,“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特色小镇”等融合途径和模式应运而生,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传播力。如今在贵池区,越来越多的非遗通过连接流行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贵池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END

网易上流
我们向上奋斗,我们向上漂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