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九座桥如今都在哪儿

文摘   旅游   2025-01-31 06:00   海南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快七十多年了,最近随着电视剧《侦察英雄》的热播,人们又沉浸于对逝去岁月的感怀之中,很多人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当年志愿军浩浩荡荡的过江场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4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抄了人民军后路,并越过三八线推进到鸭绿江边,朝鲜战局直转直下,关键时刻,我国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从10月11日从先头部队秘密渡江开始,前后有200多万参战部队和民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这么多人是如何跨过鸭绿江的,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丹东的鸭绿江大桥,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里志愿军过江的画面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其实志愿军当年的过江地点不止丹东鸭绿江大桥这一处,而是九座江桥,外加十几座浮桥,这些桥分布在丹东的鸭绿江到吉林的临江长达380公里的江面上,这些桥如今都在哪儿?下面按当年过江的时间顺序,到这些桥梁所在地去看看。



一、集安

集安市,原为辽东省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现为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县级市。

当年集安是志愿军最早渡江的地方。

集安鸭绿江铁路大桥

这里距丹东320公里,集安市区约10公里,这座桥是中朝三大铁路桥之一,也是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走过的第一座桥梁。

70年后,虽然很多浮桥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这座铁路大桥依旧巍然耸立在江面上,这是当年日本侵略东北时所建,全长589.23米、宽5米、高16米,共20孔,桥体为钢架结构,混凝土桥墩,在铁路桥上方还建有钢架花梁。

最早从这进入朝鲜的是42军的部队,10月9日这个军接到入朝作战命令,11日侦察部队提前过江,然后是副师長肖剑飞率领先遣指挥所过江,10月15日晚上开始,这个军的124师、126师、125师先后过江,是志愿军中最早跨过鸭绿江的野战部队。梁兴初率领的38军也是从这里过的江。

朝鲜战争期间,先后有42万大军和17.2万随军担架队员,近15万车皮的物资由此进入前线,仅从此桥运送回国的伤员就有18.2万人,为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铁路轨道旁,仍保留着当年日军修的碉堡,现在这座桥连同口岸国门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这座矗立于国门附近的桥头碉堡,始建于1938年,钢筋水泥结构,共4层。从外墙上可以看出,依旧有很多弹孔,这是当年美军飞机扫射留下的记忆。

这座大桥是一主两辅,即一条主铁道、两条辅道,一旦主道被炸毁,还有辅道可以使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飞机对这座大桥进行频繁轰炸,我高炮部队利用桥头堡对敌机进行打击,保卫了对朝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至今碉堡的墙壁上仍残留着弹痕

江桥附近自然风景秀美,与朝鲜城市满浦隔江相望,在这里可饱览异国风光,是鸭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江对岸朝鲜守桥部队的兵营。


江桥地址:吉林省集安市北部。

门票:30元。不买票在沿江的公路上也能看到铁路桥的全景。


二、丹东


丹东有两座桥大家是最熟悉的,这就是并肩横在鸭绿江滔滔江水之上的“姊妹桥”,一座是鸭绿江大桥,一座是断桥。


鸭绿江断桥

建于1909年,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大桥,这是一条公路桥。


鸭绿江大桥(中朝友谊桥)

建于1937年,最开始是铁路桥,后来根据战事变化,被改成公路铁路两用桥。

“姊妹桥”承担着志愿军过江、军用物资供应、后方支援前线的运输任务。侵朝美军很快意识到“姊妹桥”的重要作用,开始连续不断地对两座大桥进行侦察、扫射、轰炸。

1950年11月8日上午,美军派出近百架B—29型轰炸机飞临新义州和鸭绿江上空,投下了大量的炸弹,公路大桥遭到严重破坏,11月14日,美军再次派出飞机对大桥实施轰炸,桥被拦腰炸断,三座桥墩被炸塌,大桥彻底瘫痪成为断桥。战争结束后,中国一侧的四孔残桥被一直保留下来,习惯上被称为“断桥”。

如今走上断桥,钢架和桥体上炮弹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断桥被炸毁后,汽车无法通过鸭绿江,为保障运输,中朝两国将鸭绿江大桥双轨铁路中的一轨拆除,铺设了一条公路,变成了公铁两用桥,承担起了断桥被炸毁后的全部运输任务。

鸭绿江大桥也成为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0年11月8日到1950年底,敌机对大桥进行了14次轰炸,我修桥部队一边炸一边修,1951年4月7日,美军又出动B-29型轰炸机24架,投下50多枚炸弹,再次对鸭绿江大桥进行了狂轰滥炸,我方1600多人抢修四昼夜后,大桥于11日通车。鸭绿江大桥是许多志愿军老战士终生难忘的一座桥,这里是他们奔赴朝鲜的地方,也是他们回国的“凯旋门”。


鸭绿江浮桥

在丹东鸭绿江大桥上游7公里处,有一个叫燕窝村的小山村,在这附近的江面上有一个浮桥遗址,这就是著名的鸭绿江浮桥,也是当年鸭绿江上架设的十几座浮桥中,唯一在水面上能看到遗迹的地方。

伴着静静流淌的江水,江面上矗立着一排深褐色的木桩桥墩,虽然经过70年的洪水冲刷,仍然稳立江中,随着潮涨潮落,默默述说着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

这是一个木结构列柱桥,全长500米,宽6米,共有20座木桩结构桥墩,每座桥墩由30根直径约30至40厘米的圆木立柱组成,桥建的很低,落潮时稍高出水面,涨潮时则没于水中,有较强的隐蔽性。

说是浮桥,其实这是一座铁路便桥,东北军区工兵部队于1951年1月1日动工,同年5月30日建成投入使用,该浮桥在1954年7月拆除。当时只将铁轨和桥面板拆除,遗留木桩墩于江中,没有想到会成为今天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照片《跨过鸭绿江 》上的浮桥

当年的鸭绿江上除了铁桥和公路桥,还架设了十几座浮桥,虽然今天浮桥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有一座浮桥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这就是著名照片《跨过鸭绿江 》中的这座浮桥。

浮桥位于丹东九连城镇的马市村,这里离鸭绿江断桥有14公里,浮桥建于1950年10月,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徒步入朝参战的唯一一处过江地点,为志愿军随军记者黎民所拍,照片上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在白雪茫茫的鸭绿江上,画面开阔壮观、气势恢宏,这幅照片与《志愿军战歌》一起,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标志,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这就是当年浮桥所在地,除了对面朝鲜的地形地貌与照片一样外,江面已经看不出任何痕迹。


东尖头铁道便线桥

这是丹东市内的志愿军第五座过江桥,在丹东沙河口附近,是历史爱好者安东逸夫前两年查阅大量资料,在丹东新发现的一处志愿军过江桥遗址,此桥1951年由志愿军工兵修建,当时被称为东尖头铁道便线桥。

上游太平湾关闭闸门后,东尖头铁道便线桥遗址处露出的江中心桥墩保护石头堆。

几十年过去了,为缓解中朝友谊大桥的运输压力,现在鸭绿江上又修建了一个新桥,这就是中朝鸭绿江大桥新桥,丹东这边在浪头镇,朝方连接新义州龙川 ,长度有20公里,2014年下半年就全面完工,然而到现在大桥也没开通,在现场没有看到对方一侧任何动工迹象,甚至连地基都没有开挖。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旧址

位于丹东市振兴区英华山上,和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一个地方,1950年七八月间,东北军区在安东的英华山上修建了这个指挥所。占地面积700多平米,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志愿军入朝前,这里是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

三、长甸河口


长甸河口位于丹东宽甸县,距离鸭绿江断桥有不到六十公里的距离,这里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创作原型地,当年著名的军旅作家邬大为到河口采风时,被这里迎春盛开的万亩桃花所深深吸引,挥笔写下了这首歌曲。

河口村也是当年志愿军的主要过江地。这里有两座大桥,一个是现在的断桥,还有一个是上河口铁路大桥,在断桥两边,还各搭了一座浮桥。

先看数字统计,从1950年10月11日志愿军进入朝鲜,到战争结束,从这里过江的志愿军共有7个军另两个师,其中包括39军、40军都是从这里过的江,还有炮兵7师,加上后勤、战勤民工等,总数有30万人。

1950年10月25日,从这里首批过江的志愿军40军第118师,在云山、温井地区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也就是最近热播电视剧里打南朝鲜军那一仗 ,毛主席接到战报后非常高兴,就把这一天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毛岸英是1950年10月23日从断桥边上的浮桥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当时任志愿军总部俄文翻译兼机要秘书,到了朝鲜才一个月,就于11月25日遭美国空军轰炸牺牲,年仅28岁,后来当地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当年过江的地方建了一所毛岸英学校。

河口断桥

原名清城桥,这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桥。建于1941年。

全桥总长709米,1950年1月19日彭总第一次过江就是从这个地方过去的,当时彭总身边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吉普车就从这座桥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的3月29日美军出动6批次30多架次飞机轮番轰炸,最后断裂,成为永远的断桥,

今天的断桥已经成为红色旅游景区,有炮楼碉堡、雕塑群,还有游船码头,在断桥桥头还有彭德怀、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等众多英模塑像。

上河口铁路大桥


河口断桥被炸毁后,由于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就启动了上游的上河口铁路桥,这座铁路桥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才真正建成投入使用的。刚开始,这座铁路桥并没有与国内铁路相连,随着鸭绿江上的桥不断被美军破坏,为了保证前线供应,东北军区组织几千名铁路员工和上万名民工,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修好了这段长有74公里的铁路线。下图为铁路隧道口的志愿军将士群雕。

上河口铁路大桥原名鸭绿江清水火车桥,对面是朝鲜清水郡。该桥由日本人建于1938年,由于地处山区,两岸地形复杂,加之志愿军防空力量保护,当时志愿军防空部队有一个团9个连的高炮布置在附近的山头上,与对岸的朝方一起形成火力网,该桥只在1952年3月30日被炸坏过一次,整个战争期间,这座桥始终畅通。


1950年12月28日,一列满载军火的列车由这里过了鸭绿江,这也是中国抗美援朝第一列军列从长甸河口进入朝鲜。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通过上河口这个咽喉过轨的车皮达21723辆,占全部过轨车的11.8%,成为又一条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生命线,1950年12月,东北军区在这里还设立了志愿军口岸医院,并作为志愿军伤病员的口岸中转站,这是东北军区设立的第一个志愿军口岸医院。

1952年4月13日9时16分,一架美军F-86喷气式战斗机侵入长甸河口上空,被驻军高炮第五O六团击落,坠毁于长甸河口西北9公里之黄花沟。这是美机第一次被击落于中国境内。

中国第一部反映铁路抗美援朝的电影《铁道卫士》,也是依据长甸河口抗美援朝铁路运输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里还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外景拍摄地。



四、临江市

临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的下辖县级市,当年四野的四保临江就是指这个地方。

临江市鸭绿江大桥

该桥始建于1935年,1950年8月,美军出动数十架飞机侵入临江上空,向鸭绿江大桥和临江火车站狂轰滥炸,大桥靠近朝鲜的一端被炸毁,1950年8月11日,当4架敌机向停在临江火车站一列装满作战物资的机车扫射轰炸时,火车司机徐国臣冒着生命危险将军列向等避洞开去,敌机立即跟踪追炸,向列车头狂扫不止,徐国臣在受伤的情况下,仍坚持将列车开进了山洞,1951年,徐国臣被评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有35万人从这里跨过鸭绿江。


鸭绿江上这一座座断桥、一座座铁路桥、公路桥还有那些已经难寻踪影的浮桥,已经成为抗美援朝不可磨灭的记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