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从生活中来 到人心里去

文摘   2025-01-10 14:47   宁夏  

作家阿舍。


从事文学创作之初,我主要写自己的情感与记忆,写对日常生活点滴的发现与领会,写记忆里那些印象深刻的人与事件,文学因此成为一个写作者个体心灵的映照。慢慢地,随着笔触的延伸,我的书写对象以及我的文学视野,既是自觉地,也是自然而然地在往外围扩大,在往深处探寻,曾经那些投注在自我感受与生命体验上的笔墨,开始更多倾注在自我与外部世界、个人与他人和时代的关系上。

  这些变化带来了我对自身文学创作的思考——是因为生命的成长带动文学视野的打开,还是文学本身具备一股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要求,以一种无形之力,推动我下意识地去拓宽自己文学表达的疆域?思来想去,我觉得它们是相互给力并共同发力的。文学不仅仅是一名写作者表达自我的途径,更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力的生命体,它会反过来影响和改变这名写作者的认知与审美,不断督促其在辨析自我、观照他人以及认识时代与世界的时候,多一种路径,多一种视角,多一份关怀,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悲悯心。

  正是在这样一种对文学的认知下,我开始了《阿娜河畔》的创作。这是一次让我感触良多,收获也良多的文学实践。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积累了处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文学经验。《阿娜河畔》写的是包括我的父辈在内的兵团两代农垦建设者的人生故事。当一名作家要把自己的记忆放进历史和集体的记忆中时,就必须深刻认识这些情感与记忆所涉及的历史、人群和社会现实,从中找到可信而独特的表达路径。这样,一己之记忆,才能上升为历史与时代,一己之情感,才能上升为层次更加丰富的、能够感染和触动更多读者的情感。

  无论作品的主题如何宏大,所要呈现的历史多么宏阔,都必须通过具体的个体、生动的情节、精微的细节予以演绎和揭示,必须回到具体的生命本身。本着这个创作原则,《阿娜河畔》比起我之前的创作,在视野的选取、情节的构思、人物的塑造和细节的安排上,有了一定提升。正是这些在细部的打磨,让小说人物的处境与选择能够被读者理解和共情。

  其次,是坚定了立足于脚下的生活与土地的信念。文学需要想象与虚构,尤其是小说创作。但是,若没有历史和时代的现实,若没有生活和承载我们生命的土地,文学里的想象与虚构,将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最终干涸。《阿娜河畔》写了一群朴素、坚韧、乐观的边疆建设者,那是一群在艰苦岁月里自强不息并善待他人和集体的人,我敬重这样的人,并愿意继续以文学的方式呵护这些人性之光。为了给《阿娜河畔》这部小说搭建起更具可信度与真实感的文学时空,我为这部小说准备了6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大量的珍贵素材,更通过当事人的讲述与回忆,提升了自己对书写对象的认知,也打开了整部小说的书写空间。

  生活与土地,永远是一名作家汲取写作素材、灵感智慧和信心力量的源泉。《阿娜河畔》的文学实践让我确信,文学从生活中来,它最好的归宿,就是实实在在地落到人心里去,用文学所应具备的纯正品质,去打动人、感染人、照亮人。《阿娜河畔》在书写两代农垦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探讨“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命运走向都在回应这个生命的基本问题。文学自有它的走向,好的文学作品,也自会以深入读者内心来确证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银川文艺界
欢迎关注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