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整版)艾灸排病反应及解决方案大全!(中)

时尚   2025-01-05 07:25   四川  

中医学习(按摩 艾灸 刮痧)视频合集



9

上火


现象说明

1、灸后上火,就是指艾灸后,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

2、灸后上火其实是体寒引起的。体内寒邪过盛,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堵塞,一旦艾灸补充的阳气无法及时疏导和传输,就会表现出上火症状。

3、一般而言,3类人群最易灸后上火——上热下寒的人,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上焦的“热”传输下不来,只能郁积在上焦,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中气虚弱的人,中气不足,气路不通,火降不来了,就会“上热”,同时肾水得不到火的温煦,就会“下寒”;气血不足的人,阴血不足,阳气相对过剩,就会向外浮散,引起上火。

4、此外,灸量过大、配穴不当、手法不当等,也会导致上火。


解决方案

1、阴虚之人,一则建议滋阴,比如吃些银耳、糯米、黑木耳等;二则建议引火下行,可以艾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如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也可以用艾叶煮水泡脚;三则可以刮痧、拔罐等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

注:阴虚之人应当先艾灸中下焦,然后艾灸上焦。只有先灸通中下焦,补足中气,气路才能畅通,火才能下行,否则,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2、阳虚之人,建议重灸关元穴(可同时艾灸中脘穴),使真元得以激发,有效祛除寒邪,等寒邪祛除后,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症状就会自行消失。

3、如果上火症状严重,难以忍受,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




10

经期延后、经量变少、经血发黑或有褐色分泌物

现象说明

1、说明体内寒邪过重:尽管艾灸为身体培补了阳气,但寒邪仍然堵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就会表现出经期延后、经量变少的现象,“寒则凝”,因此排出的经血中经常有黑色血块、褐色分泌物。

2、说明处于调整期:一般艾灸的最初3个月为调整期,如果体内寒邪过重,在调整期内,寒邪尚未完全排除,就会出现正邪相争的现象,上述现象都属正常,要给身体自愈的时间。

3、说明艾灸方法有误:最常见的就是只灸腰腹不灸腿。建议女性每次都要艾灸腿部,因为人体是个圆,腰腹部是上半圆,腿是下半圆,如果不灸腿,气血只在上半圆打转,不能形成完整循环,气血不下行,就会经期延后、经量变少甚至闭经。

4、说明艾灸过量:艾灸过量就会补气太过,气有余便是火,就会伤津耗血,经期延后、经量变少乃至闭经等现象就出现了。


解决方案

1谨慎停灸,否则原先的调理会前功尽弃。而且月经问题多数由于寒湿入体、气滞血瘀、经络堵塞等引起,也就是体内的环境或气象不好。艾灸显著改善身体的内环境,祛寒除湿、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内环境正常了,月经自然正常。所以,切忌停灸,如果实在担心,可以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艾灸力度。

2、酌情加灸以下穴位:足三里穴,增强脾胃的气血生化能力;然谷穴,主治月经不调,升清降浊,平衡水火;复溜穴,肾水不足,内火亢盛;涌泉穴,引血归源。

3、配合刮痧等方法:先从命门穴刮到长强穴,打通这段经络,疏通瘀堵;同时将两侧呈八字刮开,因为两边有膀胱经的穴位,这些穴位主生殖和泌尿,疏通两边的经络,有助于气血运行。

4、针对津液损耗的情况,可在艾灸前后适当补充温水,多吃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转化。



11

灸花

现象说明

1、灸花是邪气外排反应,就是皮肤红一块白一块,或出现水泡甚至化脓现象。

2、灸花说明体内寒湿气重,经络不通。艾灸过后,体内正气要把邪气逼出来,邪气外排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

3、有灸花,是好事。古人认为,艾灸后出现灸花,甚至要灸到流脓生疮,这样排除病邪的效果才好,故而有“灸疮若发,去病似把抓”之说(灸疮就是灸花)。


解决方案

1、小水泡可以自行消失,大水泡可以用消毒后的针挑破,放出水液,“泡破邪出”,而后再用艾灰和麻油调配后涂抹,还可对着患处悬灸,借助火力,增强杀菌效果。

2、如果创面较大还化脓了,可以用艾叶煮水(水少量即可),而后将化脓处用艾水浸泡半小时左右,让创口自然干燥,几次下来就可以清理掉脓疮,长出新皮肤。

3、如果担心灸花有碍美观,每次施灸可以温和灸,每穴15分钟为宜,一般不会出现灸花。


注意事项

一般水泡内的液体呈透明状的白色或略带黄色,若液体浑浊粘稠,说明可能感染了,如果情况严重,建议及时就医。



12

走窜感

现象说明

1、走窜感,指艾灸时,艾火的热力和药性在肌表乃至体内呈现出动态的灸感。比如,艾灸大椎穴,整个督脉都能从上到下有所感应。

2、走窜感具有透热、传热、扩热3种形态——透热,指艾火的温热之气沿肌表向深层穿透,具有灸前透后、灸后透前的作用;传热,指艾火的温热之气沿经络或一定方向朝远端传递,具有灸上传下、灸下传上的作用;扩热,指艾火的温热之气沿身体的一点向周围扩散,有灸一点扩一片的作用。

3、走窜感好比武林高手输注内力,感觉因人而异,有些人会觉得温暖舒适,经络通畅,病感减轻;有些人会觉得身体某些部位不适,这就是走窜感在“找病”,哪里不舒服,说明相应部位极其对应脏腑潜藏疾患,比如艾灸期门穴,结果乳房胀痛不舒,就说明可能有乳腺增生等毛病,因为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

4、有无走窜感是艾灸效果好坏和经络畅通与否的重要标准。走窜感强,说明经络畅通,艾灸能够“气至病所”;反之,走窜感弱,说明经络阻滞比较严重。


解决方案

1、走窜感弱的人,请坚持艾灸,以尽快疏通经络。

2、由于走窜感“找病”的缘故,对于不舒服的地方,要重灸。



13

失眠



现象说明

1、灸后,人体阳气在短时间内增强,如果患者本身就偏阴虚,那么阳气就会过盛,精神上就会出现亢奋状态。

2、灸前,患者体内正气不足,无法与邪气抗争,而一旦正气增强,就不会乖乖地受邪气控制,就会正邪相争,进而引起失眠。

3、艾灸通过经络、腧穴的刺激,在透热、传热、扩热的作用下,不仅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还能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在此过程中,身体逐步建立新的秩序,会引起失眠。


解决方案

1、每次艾灸时,加灸太溪穴和涌泉穴,太溪穴滋阴,涌泉穴引火下行,可以帮助身体尽快调整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失眠症状会自然消失。

2、睡前可用艾叶煮水泡脚,有助睡眠。



14

嗜睡、乏力


现象说明

1、正常情况下,人体应该处于“阴平阳秘”的内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体各项机能才能相互协调,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2、灸后嗜睡、乏力,是典型的浮阳归元现象。“浮阳”就是阳虚外浮,阳气不足好比无根之火,漂浮于外,人会比较兴奋,但其实身体内部亏虚得厉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后果可想而知。而艾灸起到“归元”的作用,灸后人体元阳得到补充,让虚浮的阳气归位,人的兴奋状态得到调整,就会感觉到嗜睡、乏力。

3、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也是身体功能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的重要表现和最佳时期,此时好好休息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解决方案

跟着感觉走,想睡就睡。一般嗜睡一段时间后,睡眠就会恢复正常。



15

抑郁、狂躁、易怒、爱哭

现象说明

多见于经常生气、生闷气、压力大的人。这部分人体内郁气较多,灸后阳气上升,逐步将郁气排出体外,郁气需要一条出路,就会以宣泄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决方案

1、情绪不佳的时候,可以多散散心,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

2、肝主怒,可以艾灸肝俞穴、期门穴、太冲穴,帮助疏泄肝火,也可以刮肝经和胆经。

3、肺主悲,可以艾灸大椎穴、肺俞穴、曲池穴,帮助宣降肺气,也可以刮肺经,以云门穴、中府穴、曲池穴为主。



16

冒凉风、发冷

现象说明

冒凉风、发冷,都是灸感。冒凉风是身体在往外排寒湿,说明体内寒湿极重;发冷说明阳虚。


解决方案

1、坚持艾灸,并且重灸冒凉风的部位,如果全身发冷,建议艾灸督脉补阳。

2、用艾叶煮水泡脚,每天艾灸前先泡脚,增强血液循环,加强艾灸效果。



17

便秘

现象说明

1、素体阳盛:艾灸补阳,如果患者本身阳气偏盛,灸后加剧了积热上火,火在大肠就会导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引起便秘。

2、命门火衰:如果命门的火不足以化解下焦的阴邪,就会寒极生热,引发虚火,导致大肠主“津”功能太过,从而出现肠燥便秘。

3、中气不足:排便需要借助气的推动才能完成,如果患者本身中气不足,艾灸调理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机体气机持续处于郁滞、不畅的状态,大肠气机就会连带着通降失调、传导失职,就无法排泄大便。

4、灸量过大:艾灸时间过长,会把津液烤干,最终导致大便干燥。


解决方案

1、素体阳盛属于实性便秘,建议艾灸大肠俞穴、天枢穴、支沟穴、上巨虚穴,同时多饮水(空腹饮用蜂蜜水更佳),多摄入膳食纤维(新鲜蔬菜水果),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命门火衰需要补气补阳,除了艾灸督脉、关元穴等以培补真阳,还应搭配滋阴的太溪穴、复溜穴,帮助补充体内津液,以助大便排出。

3、中气不足需要补气,以疏通腹中气机为重,可重灸气海穴。

4、对于气血两虚之人,可以艾灸长强穴,有助于人体气血升降,改变大肠的舒张及收缩情况,缓解便秘。可以每天先艾灸长强穴20分钟,然后再将双手搓热,顺着腰椎尾骨向下连续搓100下。

5、注意把控灸量,艾灸时间过长会损耗津液,导致肠道燥热。


注意事项

1、切勿使用大黄等滋阴泻下的药物,大黄性寒,常用易伤身。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必须防止因便秘引发意外,家中可常备润肠丸等有润肠通便功能的中成药,出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就医。



18

遗精

现象说明

灸后遗精,遗的是“败精”,这是病理产物,多与鳏寡独居、肝肾不调、痰湿浊邪下注等有关。而艾灸增强了体内的正气,正气会将阻滞体内的败精排出体外,而后生成新的精液。


解决方案

1、肝肾不调的人,建议服用一些中药调补肝肾,同时疏通肾经、肝经,并艾灸肾俞穴、肝俞穴、太溪穴等要穴,还要清淡饮食、不要熬夜、适度运动等。

2、肾虚的人分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应该辩证施灸:肾阳虚之人应当补阳,可以艾灸督脉以及关元、命门等培补元阳的大穴;肾阴虚之人应当滋阴,可以艾灸三阴交穴、太溪穴、照海穴,并多食鸭肉、丝瓜、银耳等滋阴食物。

3、痰湿体质的人基本都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尤其以脾阳虚、脾虚湿滞最为常见,前者建议艾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后者建议艾灸阴陵泉穴、承山穴、丰隆穴、解溪穴。



19

头痛

现象说明

1、《证治准绳》认为,头就像天一样,清阳之气及脏腑精华都汇聚于此。因此头痛比较复杂,一般根据头痛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进行处理。

2、一般而言,头痛是因为体内的寒、燥、火、风等外邪太重。艾灸补阳气,阳气得到增强就有能力与邪气对抗,而气具有走动、向上的特性,在对抗过程中,邪气就会从头部被驱赶出来,就会表现为头痛症状。

3、脑后疼痛说明肾阳不足,导致邪气存于膀胱经。因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又从肾脏发出,外邪就会顺着膀胱经上达头部。

4、头部两侧疼痛及偏头痛,说明胆经不通。因为此处是胆经所过之地,胆经半表半里,灸后寒、湿、风等外邪会从阴经转入阳经,疾病逐渐痊愈,但接下来就可能由脏入腑,就会表现出偏头痛。

5、头顶疼痛多属肝精不足、虚火上亢,肝经上行至额部,与督脉在头顶相会,肝阳上亢就会头痛。

6、前额疼痛多因脾阳不足、脾湿过重,灸后阳气提升,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加强,就会将体内湿邪排出,湿邪被驱赶外泛的过程就会表现出前额痛。


解决方案

1、脑后疼痛,可以用刮痧板在头部膀胱经、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刮痧,同时温通督脉、活血化瘀,使邪气尽快排出体外。配合艾灸肾俞、命门、风池穴,晚上用桂枝、生姜泡脚,提高身体整体机能,有利于寒气排出体外。

2、头部两侧疼痛及偏头痛,可以用刮痧板在头部两侧胆经刮痧,将邪气彻底发散出来,同时配合肝俞、胆俞进行刮痧,如果有结节,就进行按揉,然后艾灸5-10分钟,进一步培补阳气,防止邪气再一次由阳入阴。

3、头顶疼痛一般从肝经论治,可以在四神聪、合谷穴、太冲穴进行按摩,每个穴位3-5分钟,然后每个穴位配合10-15分钟艾灸。

4、前额疼痛应该补脾阳、祛脾湿,前者艾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后者艾灸阴陵泉穴、承山穴、丰隆穴、解溪穴。

5、如果分不清经络,就直接按揉、艾灸阿是穴,哪里不舒服就艾灸哪里,基本都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6、坚持艾灸,待外邪被驱除出去之后,头痛自然就会缓解。



20

流鼻涕、打喷嚏、鼻塞

现象说明

1、艾灸后阳气增强,气机鼓动,体内阴邪被正气驱逐出体表。肺主气,开窍于鼻,与鼻部、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阴邪聚集于上焦,为了赶跑它们,上焦真阳就会被大量消耗,而肺位于上焦,就会导致肺气不足,肺功能就会暂时受影响,就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的症状。

2、流鼻涕、打喷嚏、鼻塞是排寒湿的表现,说明体内寒湿重,与肾阳虚衰有关。


解决方案

隔姜灸大椎穴,同时用刮痧板疏通膀胱经、肺经,充分调动肾阳、宣通肺气,症状会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

不能误认为是感冒,忌吃寒凉药物,否则会把阴邪再一次阻滞在体内,前功尽弃。

☞☞进【美容院从业者微信群】,与全国美业人交流学习!请点击这里

美业指南
美业新媒体:美容院从业者必备,搜集美业知识,传播行业资讯,带你一起看美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