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镇位于上杭县西南部,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古迹遍布全镇,民俗文艺丰富多彩。中都又以乡风文明著称,近年来,中都镇立足“文化中都”的独特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引导村民秉承祖上遗训,传承优良文化,呼应时代精神,培育文明新风,乡间村社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气息,尊老敬老、团结互助、乐善好施、诚信友善、热心公益等美德蔚然成风。
中都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乡风建设列为全镇重要工作之一规划部署,积极策划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夯实文明乡风创建基础。近年来,中都镇先后建成知行书院、祥和书院、善书堂客家耕读博物馆、刘振球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展、禁毒教育基地(邓瀛纪念馆)等场所,为文明乡风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2024年,各类场所开展读书活动、专题讲座、文化体验、红色教育、禁毒宣传等活动60多场次,参与人员2600多人次,成为开展文明乡风创建活动的重要阵地。
突出文明乡风走深走实、入心入脑,强化对各村文明新风创建活动项目的指导策划,镇、村联动携手推进活动开展。坚持凝心聚力,全力夯实思想政治基础。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理论宣讲40多场次;组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福籽同心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文艺演出、群众“村晚”等活动;依托知行书院,每年组织举办孝道文化节,开展孝道讲座、读书分享、慈善慰问、非遗传承等活动;依托田背村吉爱奖教奖学敬老基金会,开展奖教奖学、敬老金发放等系列活动;全国文明村都康村持续开展文明示范户、好婆媳评选,把孝老爱亲、邻里谦让、诚信守法、勤俭上进、文明婚丧等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文明乡风创建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走进群众。
中都镇充分发挥退休老同志多和他们经验丰富、威望高的优势,积极支持他们牵头开展移风易俗、公益活动,让他们成为文明乡风建设未发聘书的“乡村特派员”。
中都镇仙村村乡贤邓汉万退休回村后,积极带头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牵头邓氏宗祠的建设,挖掘村里历史文化,把宗祠赋予了更多内涵,在宗祠内设立荣誉墙,介绍一年中在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贡献、学业学术上取得优秀成果的仙村人的事迹,以先进事迹激励全村群众拼搏上进,使邓氏宗祠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新精神新风尚的阵地。
中都镇田背村乡贤刘瑞祥老师退休后,牵头成立田背村乡村振兴促进会,服务村里发展。先后组织乐善好施文物点维修、组织文艺采风、文艺表演,宣传田背文化风采。牵头田背吉爱基金会奖教奖学、敬老孝老金发放,连续10年共发放奖励金80多万元。6.16暴雨洪灾共组织发动村民、乡贤捐款30万元,180多人踊跃参与捐款,500多人次参与抢险救灾,进一步调动全村众志成城、战胜灾害的信心,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都镇大力宣传各村、各战线涌现的好人好事,宣传好自己身边的典型,以好人好事引领文明乡风的创建,让好人好事可学可比,让文明乡风有感有得。
兴坊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村里出现好人好事,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召村民,凡人善举的事例层出不穷。近年来,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兴坊村出现了郑开立、郑开基、郑锦文等多位村民临危不惧抓歹徒、危急时刻抢救人员的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兴坊村民兴坊村黄崇能,经常免费给村里的老人家做美食,比如仙草冻糖枣;疫情防控时期、6.16暴雨洪灾救灾时期,他经常免费给疫情防控人员、一线抢险人员送肉汤、送米饭。
右一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文明乡风也激活乡村振兴的新活力。近年来,中都镇加快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群众用实际行动支持项目建设,在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权衡中选择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在汀江流域中都镇段生态缓冲带项目建设中,罗溪村捐钱捐地、投工投劳蔚然成风,所有项目都是免费交地,确保了生态步道项目也顺利落地,有效增添沿河两岸的颜值和价值。2022年至今,中都镇各村正在实施道路拓宽、小节点提升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为民办实事项目20个,带动党员群众主动捐款150余万元,捐地让地5000余平方米。
编辑:丘燕珍
编审:魏安剑
监制:刘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