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符号和形象是人类传递信息、呈现主题、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是人们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烙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练表达。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就是要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建筑、美术、标识、影视、艺术表演等媒介具象化地表达出来,构建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要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如国旗、国歌、国徽、党和国家领袖画像等国家象征标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
要从祖国大好河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辉煌发展历程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如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国家建筑标识;长江、黄河等大川,泰山、昆仑等高山,秦岭、珠峰等地理标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蛟龙下海、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要从伟大杰出人物和英雄模范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历史佳话。
要将共同性、代表性、引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呈现出来。广泛采集日常生活中各族群众普遍接受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元素,从各民族民俗文化中提炼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如中国书法、中国武术、京剧、二十四节气、春节等,使之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情感依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有形就是让载体实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简单照本宣科,不能空谈。要把工作要求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推出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浸润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有感就是让共鸣强起来。要用好各族群众身边的团结佳话、现实经历,特别是要宣传好先进典型和事迹,用鲜活的故事、真挚的情谊直击人心,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史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国心、中华魂。要加强党在内蒙古地区历史的研究,特别是深入挖掘党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革命历史、自治区成立前各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史,用完整的画卷、丰富的史实、鲜活的事例进行全面宣传阐释,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
有效就是让氛围浓起来。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举措,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延伸工作触角,既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做扎实,也把“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做精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无处不在地浸润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本文来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问答》
主编|樊华
监审|乔娜
总监制|耕云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鄂温克融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