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3年,对于东郊记忆来说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沉淀于时间深处、退出历史舞台的处境无法避免之时,红光厂能够华丽转身,以东郊记忆再次焕发光彩,书写新的“历史记忆”。
在东郊记忆这片土地上,过去,迎来送往的是一波又一波为了祖国建设奋斗的年轻人,而当下走进东郊记忆的,则是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他们能在这里享受音乐、看话剧、逛街,感受城市的自由生长,更能触摸城市的历史发展,回忆过去,看见当下,预见未来。
事实上,本次剧本大赛的获奖作品,大部分以东郊记忆的前世今生为题,剧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各种线索,试图和过去对话,照鉴未来。正如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时代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次剧本大赛评委会主席杨琼所说,东郊记忆,作为成都具有悠久历史沿袭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地标性文旅目的地,本身就具备“讲成都好故事”的优厚基底,丰富的业态和鲜明的文化氛围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源泉。
“成都显像计划——‘东郊记忆’原创(微短剧)剧本大赛”表彰晚会既是对优秀剧本的表彰,也是对东郊记忆过去13年的回望。
灯光暗下,2024年的东郊记忆突然在这一瞬间,穿越到了上世纪50年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沙河畔神秘的106信箱正在迎接新来的工人。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彼时的成都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58年,作为“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工程之一,对外是“106信箱”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在成都的沙河畔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第一支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接连在这里诞生,“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说法传遍大江南北。
也就在这时,厂里接到任务,技术核心王工需要被抽调到广元,参与新基地的建设。离别之际,妻子不舍,但她也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使命,为国家解决难题是你的使命,照顾你的生活守着你守着家是我的使命……”
王工的故事,只是红光厂充满理想的年轻人的其中一个。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来到成都,又因为建设的需要,离开成都,去了更偏僻的地方,他们与那个年代国家的建设同呼吸,共成长。
本次大赛一共产生了一个金奖,三个银奖,五个铜奖。据主办方介绍,获奖者有机会被推荐加入行业协会,同时,获奖作品将有机会与传媒文投、天府影业签约,进行剧本孵化,此外,改编成功并上映的剧本,创作者还有机会享有版权费、改编授权费及短剧票房分账收益等。
获得此次大赛金奖的剧本是《时空纠错:东郊记忆的多维档案》,其创作者是95后的索路杰,来自陕西的索路杰已在成都生活了4年,目前从事剧本等影视相关的创作工作。
他说,最初看到大赛举办的消息后就十分有兴趣,因为东郊记忆是他颇为熟悉的一处景点,闲暇时间,他经常来到周围,喝咖啡、看剧、读书或者写作。在创作时,他就想从东郊记忆的历史发展来切入,“那个年代的工人的状态是什么样?他们有什么难以言说的故事?他们在当时闭厂时,面临着何种选择?”带着这些疑问,索路杰花了一个多星期查阅红光厂的相关历史资料。最终,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将当时红光厂和那个年代工人们的故事融入一个假象的科幻世界里,让剧本中的人物,在科幻时空中相遇、穿越,解决问题。
此次微短剧大赛,一个重要目的是发掘新人,让年轻人们创作的剧本得到被看见的机会。正如评委会主席杨琼所说,一个个好故事以精妙的文字展现出来,为后续的剧本改编、拍摄和传播提供充足的“弹药”,将东郊记忆的故事借助微短剧的传播效能形成最优的流量转化。
能拿到金奖,索路杰格外激动,他感谢大赛给了他这样年轻创作者被看到的。在他看来,微短剧跟电影相比,成本减低了很多,也是时代的新兴产物,新老编剧也都要一同学习,就自然给了像他这样的年轻编剧更好的展现机会。
创我时尚“潮”东看,一潮未平,一潮又起。原创(微短剧)剧本大赛的荣耀盛典结束后,东郊记忆又迎来了“2024同行者之约暨中法时装L’OFFICIEL封面展”,与东郊记忆园区运营商东方正火公司联手西南时尚消费媒体《幸会》发布《2024东郊记忆时尚报告》,以“潮流解构”为线索,依托权威平台数据与在地万人调研,深度剖析东郊记忆的时尚指数与年度潮流趋势,宣告东郊记忆的时尚话语权,而“潮流时尚如何与文旅有机融合”这一命题的答案,也从中得以揭晓。
据数据显示,2024年,东郊记忆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热潮,其中外地游客和年轻游客占比过半。从首店、展览、音乐艺术到饮食生活,东郊记忆的时尚零售、时尚餐饮、时尚生活呈现了成都时尚商业的多面性、创新力和耦合力,展现了成都时尚文化的全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