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工易寻,一匠难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具备精湛技艺、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成为支撑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
在浙江省总工会日前公布的首期大国工匠浙江培育对象建议名单中,包括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浙江微宏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工艺总监朱宏林和浙江中德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经理郑书剑在内,湖州共有3人入选,迈出了冲刺大国工匠的第一步。
从生产一线到国之重器,攀登大国工匠之路,究竟有多远?湖州工匠们又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涵养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工匠身边,感受他们的匠心、匠术、匠德,试图从中找到他们从“工”到“匠”的成功密码……
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榜成员、浙江省金锤奖、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先后培养省市级专业技术人才100人以上,带领团队累计承担国际、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130余项,累计授权专利10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解决空心杯电机绕组制造工艺等“卡脖子”问题7项,多项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翻开施文美的履历,亮眼地让人侧目。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驳回三十年前,如今的“电机达人”,只是一名车间嵌线工。
从普通的一线女工成长为专家人才,施文美经历了什么?
“每个岗位都不容易,遇到事情别埋怨,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总有惊喜。”施文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提升工艺水平,施文美总是最早进厂、最晚离厂的人。凭借孜孜不倦的努力,她被公司选送进行深造,这为她打开了新的大门——学成归来的她一头扎进了电机设计研发之路。
“设计电梯开门系统专用的低噪音电机,是我接到的第一个研发任务。”施文美说,为了干好这事儿,她没日没夜地熬了一个多月,从设计、制图、编制工艺文件,到制作、装配,每个步骤,她都反复计算、仔细论证,由她设计研发的110SZ直流伺服电机以低噪音、高绝缘性、低振动的高品质,成为当时电梯行业最先进的开门系统电机。
如果说110SZ直流伺服电机的研发让施文美迎来了“开门红”,那么解决空心杯电机绕组制造工艺等“卡脖子”问题则让她在微特电机行业“一战成名”。
2018年时,空心杯电机市场几乎被海外品牌垄断。施文美凭借“要做就要做极致”的坚定信念,毅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挑战。绕组制造工艺一直是空心杯研发中极为严苛且长期存在的难题,特别是如何保证电枢杯的平衡性。电枢杯的圆周布满率和线圈整齐性作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施文美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她从绕线方式和成型工装入手,通过精确的计算和不断的实践调整,最终成功地将电枢杯的平衡量控制在了15毫克以下,逐步实现空心杯电机的国产化替代目标。
“这无疑是一场工艺技术上的‘马拉松’。”回想起这一段研发历程,施文美的声音依旧坚定和响亮。“创新的路并不好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产品的精雕细琢中实现对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施文美说,她会带领团队不断探索,让中国电机闪耀全球。
一盏灯、一杯茶、一支笔、一摞书、一台电脑,对朱宏林来说,这样的“夜生活”,习以为常。
朱宏林是数控铣加工行业的杰出工匠,曾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浙江杰出工匠等荣誉,今年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由他领衔开发的涡旋压缩机涡旋盘自动加工线和自定心微变形夹具,达到行业内先进水平,其压缩机定子壳体分级加热、双段冷却工艺,解决了感应加热不均匀的行业难题。
俗话说“千锤百炼始成钢”,一名能担重任的工匠,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朱宏林也一样。
18岁刚从学校踏进工厂的大门,踌躇满志的朱宏林就遇到了问题: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和工厂的实际,很难对得上号。
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能,朱宏林天天“泡”在车间里,细细琢磨每一个操作环节。业余时间,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拼命地看书、学习。“有句话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技能人员要把手艺练好,唯有多学、多练、多动脑子。我记得刚当学徒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17块钱,但我总能省下一大半的钱,用来买书、订杂志。”
遇到不会的问题,朱宏林就缠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虚心请教。慢慢地,初出茅庐的朱宏林逐渐成为厂里的“尖子生”,从钳工、铣工到车工、磨工、镗工等,各种工种他都熟练地驾驭。
机械加工是个传统行业,但是凭借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朱宏林培养了敏锐的嗅觉。“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技—道’的修行,而热爱是成为工匠的前提。1995年,我初次接触到数控机床,我发现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机械加工精度不高、重复性差、准备时间长的弊端,这让我很兴奋。”凭着一股爱“啃硬骨头” 的劲儿,朱宏林在行业内脱瘾而出,在数控、电器、机械等领域,成为熠熠闪光的技术专家。
厚积薄发,破茧成蝶。自2018年入选首届南太湖高技能人才特支计划和高技能领军人才第二层次拔尖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后,朱宏林不断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面对荣誉,他没有丝毫傲娇,而是继续沉下身子,奋战在一线。如今的他,领办了浙江朱宏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把更多的经历花在了人才培养上。
“过去总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其实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因为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朱宏林说,在教别人的时候,会寻找各种资料去学习来充实自己,“一花独放不是春,一花引来百花开,才能成就真正的春天。”
控制阀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别看这“铁疙瘩”并不起眼,有时却能卡住一个大项目的“脖子”。郑书剑所在的企业,是国内一流的特种阀门生产企业,作为工艺经理的他,从事的正是阀门研发后续阶段工作—即阀门生产工艺,通俗的说就是以创新的先进工艺将一张张图纸上的零件快速、精准的制造成合格的产品。
“奋进”,是郑书剑给自己取的网名。“我们这个行业,对手是世界顶级的企业,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实现突破创新,唯有不断地奋进。”郑书剑说,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名“孤勇者”,在研发新工艺的“无人区”里摸索前行。
2014年,郑书剑从上海回到家乡长兴,入职中德自控。这是一家做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控制阀门细分领域的供应商。彼时,生产一个阀体,至少需要10个能熟练操作不同设备的技能工人,但符合条件的技能型工人却少之又少。于是,郑书剑主动请缨,希望运用数控编程专用软件整合工序,实现加工过程程序化、标准化。一年多的研发中,郑书剑数不清到底失败了几次,但凭借不服输的韧劲,新工艺生产线终于诞生了,这让产品精度和一致性大幅提升。这次的“跨界”工作,点燃了郑书剑的创新热情。
去年6月,公司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替代国外进口阀门的项目。“一开始大家并没有什么底气,但一想到如果不攻破,就得长期被国外垄断,公司全体上下众志成城决定放手一搏。”为了争口气,郑书剑坦言和公司研发团队一起进行了6个月的“闭关”研发,失败总结、失败总结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但是大家始终都没有放弃。最终以近乎颠覆行业传统工艺的做法,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一名工匠,不光自己要练好硬功夫,还要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深耕生产一线多年,郑书剑心心念念的,是把更多年轻人培养成中国制造的基石。为此,他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载体,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企业的年轻人。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加对口技术帮扶,并受聘用长兴职教中心成为数控专业兼职教师,“如果说练就绝技、绝活,是工匠作为劳动者的追求和骄傲,那么做好传帮带,则是大国工匠为行业、为国家计深远的胸怀担当。”
匠心聚,百业兴。大国工匠之所以为人钦佩,不仅在于他们有一身真本领,有一手好技术,还在于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更多大国工匠,这就需要涵养一大批在企业一线完成生产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湖州启动了新时代湖州工匠培育工程,紧扣“4210”产业体系总体布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大力培育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精准匹配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素质工匠队伍,为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5%以上,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彰显湖州特色的工匠培育体系,让学技能有学头、有盼头、更有奔头,支持劳动者在本行业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来源:南太湖号
出品:南浔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