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关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文联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08-24 13:06   青海  
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根据《省文联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2023 年 5 月至 6 月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书面调研、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深入调研全省文联系统近年来的各项工作,梳理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工作经验,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文联工作思路和举措。
省文联主题教育读书班现场
一、主要做法
全省文联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基本职能,凝聚引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文艺使命、把牢正确导向、潜心文艺创作、服务人民群众,推动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持续在思想政治引领上下功夫,文艺环境生态深刻重塑。全省文联系统自觉聚焦“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职责,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文艺工作者大培训、文联干部大轮训,打造青海文学周、书法公益大讲堂、农牧民摄影培训等特色品牌,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 800 余期,选派委托培训班 400 余期,累计培训文艺工作者近 2 万人次,首次实现全省文联系统会员全覆盖,使教育培训成为思想政治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力推进文艺界行风建设和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成立各级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并倡导从业人员行为守则和自律公约,全省文艺工作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艺生态更加健康清朗。
(二)持续在推进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文艺精品创作取得突破。全省文联系统自觉对标“推进文艺创作”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提高创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深扎”采风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文艺评奖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推动文艺创新创造。鲁迅文学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第 55 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总冠军等,相继实现了青海多项“零”的突破。同时,3 人荣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 人荣获茅盾文学新人奖,47 名美术、书法家作品入围国家级展览等等,青海文艺赢得了业界普遍赞誉和社会广泛关注。
(三)持续在深化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文联组织基础不断夯实。全省文联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群团组织改革的部署要求,围绕加强文联、协会自身建设,评奖制度改革,网络文艺发展等,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性的规定、办法和措施,搭建起了文联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省文联 8 个方面 52 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8 个市州文联出台了深改方案,县级文联组织扩大到 23 个,全省省级会员突破 1 万人,国家级会员近 1200 人,文联基础工作得到夯实,组织活力日趋增强。
(四)持续在履行主责主业上下功夫,行业综合影响有效提升。全省文联系统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主责主业,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青海解放 70 周年、建党100 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等大局大势,每年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显著的主题文艺活动 200 余场,主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120 余场,文艺的价值在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中得到彰显,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新时代文联工作 :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推动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一贯到底、落地生根 ;二是必须坚持文艺工作不断传承与创新,推进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组织设置、工作方式创新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凝聚文艺工作者,增强文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省文联调研组在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调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文联组织建设基础薄弱。一是覆盖率仍然较低。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全省 95 个县(市、区)文联组织全覆盖,文联组织还在不断向乡镇街道社区一级延伸。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县级文联组织覆盖率为78.4%,我省覆盖率仅为 51.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文联网络的延伸性不够,覆盖面不广。二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基层文联普遍存在组织“空壳化”、工作“空心化”,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人员的“两空四缺”现象。在全省 44 个县(市、区)中,成立文联组织并有人员编制的只有 18 个,仅是挂牌成立没有人员编制的是 5 个,有固定年度文艺活动专项经费的仅有 6 个,这种机构不能单独成立,人员编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大大制约了县级文联职能拓展与提升。
(二)文艺创作政策扶持尚不完善。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在文艺创作项目上,缺少策划意识,题材规划、项目库建设的制度还未建立,还存在着“有什么抓什么”现象,还存在“为演而创作”“为活动而创作”的问题。对实题材的创作随意性有余,导向性不足,没有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能长久的、能有市场收益的文艺创作机制。二是经费投入不足。我省尚未设立省级层面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文艺创作经费保障,用于抓创作所需费用多靠临时追讨,资金投入与艺术创作生产的需求比有很大差距。省文联没有支持文艺创作的专项扶持经费,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也没有配套的奖励经费。云南省 2023 年出台新规明确,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最高奖励 800 万元,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分别奖励 200 万元、100 万元,与之相比我省的差距明显。
(三)“文艺两新”团结引领仍需用力。是底数掌握还不够清。近年来,各类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活动十分活跃,已然成为文艺工作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从调研情况看,由于文联组织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手段,对“文艺两新”的实际情况和底数掌握还不够准确,存在局限于“圈子文化”的现象。二是联络手段还比较单一。“文艺两新”工作还没有真正破题,还缺乏精准有效的工作措施、平台抓手和有吸引力的服务内容,还缺乏有效的联络、扶持、引导措施,存在“想要的给不了,可给的不想要”的错位现象。如中国文联于 2021 年印发了《中国文联关于开展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文联系统已有湖北、湖南、江西等 20 多个省级、副省级及地市级文联开展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完成新文艺群体评审900 余人,而我省此项工作严重滞后。
(四)文艺领军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一是缺少名家大师。近年来,尽管培养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但还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家大师,本地文艺家在开掘并有效利用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上能力还有不足,很多大型主题文艺创作只能借力“外脑” “外才”。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在发现新人才,稳定已有人才方面尚缺乏得力办法,文艺人才从培养培训、职称评聘、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长久持续的保障体制,面对外省以丰厚条件的“挖角”,已培养成才的优秀创作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五)网上文联阵地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全省文联系统网络阵地建设起步较晚,缺少资金投入,硬件支撑严重不足。如青海文艺网于 2019 年才依托中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项目上线运行,每年投入运维费不足 8 万元,在发挥互联网在文艺创作联动、优秀作品传播、会员服务管理、人才培养推介等技术优势上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创新传播手段不够。缺乏全新的网络传播理念和系统的传播机制,众多优秀的文艺活动宣传停留在传统纸媒或简单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导致传播覆盖面窄。很多优秀作品获奖后缺少有效的后续宣传推介,缺乏有效的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手段,导致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非常有限。
第三届原创舞蹈大赛
三、推进新时代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审视文联和文艺工作,在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创新扶持、团结引领上持续用力,更加突出新时代文联工作的重要地位,推动全省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实”字、持续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1. 强化文艺界思想政治引领。一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文艺工作者的制度,制定全省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管理干部五年培训规划,完善常态化培训机制,坚持思想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突出抓好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观的学习教育,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完善教育培训的联动机制。省文联为起点,发挥牵头作用,提供师资、经费等支持,以县级文联为终点,落实执行职责,组织基层一线文艺工作者的培训,使省市县三级文联间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扩大理论培训覆盖面和穿透力。三是创新运用网络培训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中国文联网络培训云平台,青海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的优势资源,发挥网络培训方便快捷的作用,通过邀请全国文艺名家开设专题理论培训班、业务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培训质量,推动文联线上线下培训协调发展。
 2. 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文艺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基层文联党组织。借鉴西宁市、黄南州文联设立党组的做法,推动在全省其他条件成熟的市州文联设立党组,在已成立的23个县级文联设立独立的党支部,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党组书记或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破解基层文联党的建设力量薄弱问题。二是推进党建与文艺工作深度融合。对照党建引领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省、市州级文联系统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解决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理念、方式、举措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和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坚决整治党建引领文艺事业发展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加大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解决好文联干部不懂党建、不会抓党建的问题。三是探索打造“支部建在协会”党建品牌。全面融合党组织对文艺发展的领导作用和文艺家协会服务会员的阵地作用,在条件成熟的文艺家协会建立党支部,在各级专委会、艺委会建立党小组,担负起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延伸党组织的工作手臂,使文联组织更具组织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3. 高质量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大局。一是写好主题创作大文章。在瞄准重大节点项目上下功夫,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军95周年、改革开放 45 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及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工程,聚焦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开展文艺创作赋能行动。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采访、“寻舞三江源”舞蹈采风、“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音乐采风及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大力实施一批主题鲜明、牵动全局、意义重大的文艺创作实践,推出更多更优质的文艺作品。二是围绕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战略,努力挖掘和培育青海的生态文学、生态摄影 IP。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中国作协的政策支持,推动在“国家公园论坛”常设生态文学分论坛,在青海设立中国“生态文学奖”,多措并举打造生态文学创作阵地,推动生态文学创作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打造青海生态摄影高地品牌,推动生态摄影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扩大“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国家公园省 生态新高地——生态文明摄影大展”的影响力,做实“农牧民摄影培训”等基础工作,培养更多基层一线摄影家,创作更多精品力作,用摄影艺术语言直观展示青海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把握“效”字、推动文联体制机制提质升级
 1. 建立建强服务组织。一是健全基层文联组织。从调研情况看,凡是成立文联组织的地区,各类文艺活动开展经常,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对外文艺交流活跃,文艺工作者热情高涨,对涵养当地文化生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必须高质量抓好市州文联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强县区文联组织建设。在机构编制紧张困难的情况下,灵活采取在宣传、文化口挂牌文艺联络办公室,设立文联工作联络员,或者采取先成立文艺家协会,再成立文联组织的“两步走”形式,进一步扩大县区级文联组织覆盖面。同时,完善文联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文联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证,改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阵地。二是提高协会建设水平。强文艺家协会主席团领导班子、理事会理事和驻会干部等“关键少数”的教育和管理,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主动性和履职能力,发挥“关键少数”在推动文联工作改革发展中的领头雁、顶梁柱、主心骨作用。加强文艺家协会各类专委会、艺委会建设,发挥其在文艺创作、队伍建设、活动组织等工作中的推动作用。调整优化各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理事会、主席团构成,增加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比例,增强文艺家协会领导机构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2. 建立建强服务阵地。一是推进文艺对口援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用好用活中国文联文艺援助工作平台,巩固对口援青协作省市文联组织联席会议成果,建立健全文艺对口援青协作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帮扶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全面联动的援助协作格局。紧密结合青海工作实际,拿出“需求清单”,与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各对口援青省市文联加强联系沟通交流,实施品牌共建,在艺术交流、联合创作、志愿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实一批援助项目,积极推进文艺援青从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二是加强青海美术馆建设。瞄准建设“全国重点美术馆”目标,一方面,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深入“挖潜”,建立健全内部建设规章制度,进一步丰富主题公教活动、提高各类展陈质量、规范典藏工作程序、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推进数字美术馆建设,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场馆作用。另一方面,深挖青海地域艺术资源,着力打造以青海高原艺术为特色的美术馆品牌,推出和策划多个立足于青海特色美术、书法、摄影的主题展览,扩大青海文艺在全国的影响。三是推进格萨尔文化研究和传承保护中心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政策支持,力争项目落地西宁,率先在全国建设集格萨尔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展览展演展示、学术交流培训为一体公共文化场馆,全面提升青海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格萨尔文化中国名片、世界品牌。
3.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全省文联工作一盘棋。加强上级文联对下级文联的指导支持,促进同级文联组织交流合作,左右互通,就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强化文艺人才培养、实施文艺惠民服务、加强文联自身建设等问题进行纵向、横向交流。依托深化“深扎”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省级优质文艺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文艺家自觉深入基层一线,指导推动基层文艺创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挖掘基层代表性文艺精品和主题活动,在各类省级主题文艺展演展览等活动中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扩大影响力。二是探索“会州”“会县”合作模式。探索推动省文联与玉树州、门源县的战略合作,省文联发挥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密切与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沟通联系,力争优势资源向州县倾斜,州县党委政府发挥组织优势和地域优势,加强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一批主题文艺项目落地,打造“会州”“会县”合作的成功经验。
(三)聚焦“准”字、健全完善文艺激励扶持机制
 1. 加大文艺创作扶持。一是建立选题指导机制。精心规划艺术创作题材及创作重点,建立省级重点创作题材项目库,各艺术门类做好五年阶段性中长期项目规划,发挥选题牵引作用,每年规划出 2—3 个重点创作选题指南,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关注重点、聚焦主题搞创作。充分挖掘青海本土文化资源,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青海地域特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加大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原创精品的策划、储备和打磨。以青海地方曲艺创作为例,应建立剧本创作与演出院团和市场的联系制度,使创作人员充分了解院团的资源配置与艺术需求,使院团充分了解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向和创作动态,促进剧本创作的成果转化。二是建立文艺创作奖励扶持机制。由省委宣传部牵头,联合省财政厅、省文旅厅和省文联,设立青海省文艺创作奖扶持专项资金,每年由省财政安排 500—800 万元专项经费,通过扶持和奖励两种支持方式,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重点创作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从文艺作品策划、创作、排演到演出不同阶段,建立一整套的激励机制,通过过程激励,让文艺家能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无后顾之忧 ;对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家进行配套奖励,对作品后续出版、宣传、研讨等给予扶持,通过成果奖励,让文艺家享受崇高的创作荣誉。
2. 加强人才培养扶持。一是加强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用特殊政策给予破格引进使用,并以项目吸引人。如将文化术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纳入赴省外高校招才引智范畴,完善文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评价机制,通过搭建“文艺家创作交流基地”等方式,为名家大师提供创作室,尽量把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实施中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送 20—30 名青年文艺骨干参加中国文联、国作协举办的全国性艺术专业培训,为他们参加各类采风、创作、研讨、成果展示等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快成长成才。二是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工作平台,广泛吸纳基层一线优秀文艺工作者、从业者加入省级文艺家协会团体会员。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指导扶持民间文艺社团、业余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艺活动骨干。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更多活跃在创作一线、取得不菲创作业绩的作家艺术家推到文联及各协会领导层,打造专兼挂相结合的文艺工作队伍。
3. 强化“互联网 +”工作扶持。一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把“互联网 + 文艺”纳入长期建设的重点工作,积极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积极加强与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的合作,以青海文艺网平台建设为重点,从网络架构、平台搭建、内容设计、版面更新、数据库扩展、安全防护等方面入手,有序推进网络迭代升级,逐步搭建文艺宣传、创作推介、评论评奖、教育培训、会员服务等系列工作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省文艺组织、广大文艺家的网上服务体系。二是发展网络文艺新媒体。积极探索网络文艺生产传播规律,深化文联系统会员、评奖、活动等关键文艺资源和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的数字化转化,力争实现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加快文艺系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深度融合的步伐,有效提升文艺传播力、影响力,推出一批体现文联特点的标杆性、现象级网络文艺作品,放大青海文联新媒体传播效应。
(四)倡导“联”字、不断强化文艺两新团结引领
 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摸清底数。依托各省级文艺家协会和各市州文联,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我省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监管、培育、服务和引导等主题,持续深入开展摸底调研工作,全面掌握全省“文艺两新”人员分布、从业范围、工作开展等基本情况,系统分析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切实摸清底数。二是畅通机制。以优化服务为先导,主动延长工作手臂,积极为“文艺两新”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项目申报、教育培训、展演展示、评比奖励等方面创造条件,把各艺术领域新文艺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来。推动改革省级各文艺家协会会员入会标准、条件和审批程序,鼓励和吸收新文艺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加入省级各文艺家协会,让他们依托文联平台从事主题创作、展示展演、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
 2. 推进“文艺两新”职称评审。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省市推进职称评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与省人社厅、省文旅厅等单位的沟通配合,以加强管理为关键,把品德放在评价的首位,突出能力、业绩导向,以考察艺术水平为重,建立健全既符合新文艺群体特点,又不降格以求的科学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审程序,以相对成熟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系列职称评审为突破口,稳妥推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新文艺群体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2023年第8期


扫/码/关/注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
青海省美术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