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领先一步,机遇成就一生!
据 说 关 注 我 们 的 人 都 找 到 了 好 工 作
2025年1月21日,《云南日报》第9版整版聚焦昭通,“牢记嘱托再奋进 凝心聚力谱新篇”专栏刊发稿件《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其势已成》。报道指出,昭通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其势已成。全文如下: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昭通市立足区位、交通、资源、人力等优势,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全力谋划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眼下的昭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基层治理形成新格局,安全发展取得新进步,民生改善结出新硕果,党的建设焕发新气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其势已成。
昭通中心城市。本报通讯员 柴峻峰 摄
2024年,昭通市经济社会亮点频现,喜讯连连。
粮食总产量达212.6万吨,创历史新高;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等高原特色种植业质效大幅提升。
全市脱贫群众收入增速连续3年列全省第1位,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增速位列全省第2,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全部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全省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通下线,合盛硅业、旗滨光伏、新安化工、品鑫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站实现16台机组并网满发,全市年发电量达920亿千瓦时。
经济总量提前一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提升至全省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提升至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提升至全省第5位;民营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支撑起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秋城昭通”“避寒巧家”火热“出圈”,避暑避寒和康养旅居成为昭通打造新兴旅游目的地的“两张王牌”。
昭通正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确定的目标路径,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能源、交通、生态、教育“五大强市”建设,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昭通篇章。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园区聚产业、实体强产业,“五个千亿元级”现代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12月26日,云上营家·赤水源(镇雄)西南大通道供应链中心开园。该中心填补区域冷链物流空白,为区域经济繁荣与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同日,云南昭通40万吨铝合金扁锭项目启动仪式在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举行,标志着昭通市绿色硅铝产业迈出新步伐。
2024年12月27日,合盛硅业昭通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40万吨工业硅正式点火投产,标志着昭通打造“千亿元级绿色硅铝产业”迈出坚实一步,为我省打造水电硅材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加快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末,昭通市点燃的“三把火”成为驱动昭通现代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迈出了全力以赴拼经济、谋发展的铿锵步伐。
昭通旗滨光伏玻璃生产线。本报记者 沈迅 摄
面对产业和经济存在结构不优、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昭通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委一体推进“三大经济”部署,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园区聚产业、实体强产业,推动产业投资增长13.3%、能源投资增长24.4%、民间投资增长12.5%,呈现出主抓产业、强攻工业、民营经济活力迸发的发展势头。截至2024年底,在扎实做好“产”的文章中,预计产业投资增长10%、民间投资增长14%、能源投资增长18.7%,“五个千亿元级”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000亿元,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粮食总产量达212.6万吨、创历史新高,“昭通飞天苹果”“昭通小肉串”等“昭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白鹤滩水电站实现16台机组并网满发,全市年发电量达920亿千瓦时,合盛硅业、旗滨光伏、新安化工、品鑫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省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通下线,暑期在昭避暑游客每天保持在20万人,巧家成为游客避寒旅居目的地。
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昭阳经开区被列入全省7个“千亿级园区”重点培育,水富经开区被列入全省10个“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重点打造;6个省级开发区入园企业达387户、工业产值超过650亿元。
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0万户,“四上”企业达857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
“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优势,聚焦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延伸链条,坚定不移做大规模、扩大总量、壮大实体,到2026年全市将形成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产业、绿色硅铝产业、磷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元级产业‘5+N’的现代产业体系。”蓝图已经绘就,战鼓催人奋进。昭通市在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中,重点谋划推进农业、能源、交通、生态、教育“五大强市”建设,推动昭通高质量发展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镇雄县服装纺织产业园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沈迅 摄
做大昭鲁大一体化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强、做特、做优、做美县城,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重要载体
“我在昭通古城避暑旅居,穿行在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城市里,徜徉于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西陡街、明清风格的一条条老街,逛逛修缮完工的迟家大院、广东会馆、陕西会馆、李氏支祠,沐浴着习习凉风,早晚再到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望海楼公园、清官亭公园散步,到处都能看到健身锻炼的市民,真为他们能生活在这座宜居幸福的城市而高兴。”来自四川成都市的金先生夫妻俩对昭通古城居民的生活羡慕不已。
作为中国南丝绸之路要冲,昭通市是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因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地处滇、川、黔接合部和云南北大门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商贸繁荣,文化璀璨,能人志士辈出。
昭通古城。柴峻峰 摄
如何保护好昭通古城历史文化,留住城市“烟火气”、展示城市“老场景”、保留城市“老味道”?结合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做大中心城市,建成常住人口达100万人大城市”的城市定位,2023年以来,昭通市提出在3年内把昭通古城打造成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年内申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定位,该市划定了古城恢复与保护的核心区,组建指挥部,下设8个专项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开展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古城保护与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昭通古城道路交通综合管线文物保护与利用3个专项规划等。
“要继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护为主、活化利用,严防把老的、古的,搞成新的假文物、伪古董,形成传承、保护、利用体系,让昭通古城成为昭通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地方、成为一代一代人为之自豪的地方,让昭通将来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的地方。”2024年8月6日,全省城镇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昭通召开,会议对昭通古城的保护修缮给予充分肯定。
2022年,昭通市户籍人口达633万人,常住人口达494.9万人,全市城镇建成区达140.3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0.50%。针对昭通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全国的实际,2023年以来,围绕“力争到2026年,把昭通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达100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双百’大城市,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带动,推动全市城镇化率逐年提升,到2026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昭通市认真落实全省关于滇东北城镇群建设的区域发展部署,坚持做大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城镇,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昭鲁大“一体化”城镇人口占全市城镇人口的41%、经济规模占全市的38%,昭鲁快捷通道、昭洒公路改造投用,昭通古城、元宝山体育公园、靖安滨河公园、利济河美丽河道等多功能公共空间建成开放,顺利完成靖安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市“一城三区”空间格局和“4+2”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城镇建设各具特色。镇雄县以勒镇“陆港新城”和“书包上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冬游云南·旅居巧家”“金沙江畔·美丽绥江”“多彩盐津·一线城市”“红色扎西·胜利起点”“将军故里·天麻之乡”等城市品牌频频“出圈”,水富市荣获“云南省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称号。
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昭通市建成城市公园83个、完整社区17个、城市生态廊道102公里,打造昭阳洒渔河流域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等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38个,城乡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4%左右,近3年来,全市城镇化率实现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交出了一张城乡融合、宜居宜业的答卷,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重要载体。
在新的起点上,昭通市将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按照做大、做美、做优的总体思路,提升中心城市引领力、县城承载能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年行动,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引领力、县城承载力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昭通中心城市一角。
巩固脱贫成果,发展更有速度、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厚度,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请习近平总书记放心,现在的新家园很漂亮,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很舒心,医保、养老保险等各种政策都很好。”77岁的甘正芬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她和老伴住的救灾帐篷嘘寒问暖,温暖的场景深深印在老人脑海里。如今,甘正芬家增加了14口人,儿子开了“椒林鸡火锅店”,孙子带领10多位乡亲成立运输公司,业务从昭通扩展到东北三省,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截至2024年,鲁甸县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从2.8万亩增加到8.4万亩,带动1.77万户5.83万人增收;核桃从6.1万亩扩大到10.3万亩,年产值达1.1亿元。特别是龙头山镇建成的花椒产业带高标准基地,示范引领全县32万亩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4.12万户椒农18万余人增收。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和灾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取得了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与灾前相比,经济社会跨越30年。
“搬进新家后,我们用心装饰了一下,准备和孩子们在新家过年。”镇雄县塘房镇搬迁群众王庆超说,小区就在县城里,旁边就是县人民医院,交通、超市各方面配套很完善,新房子的户型设计也不错,还有志愿者帮忙搬家具,各种服务很暖心。春节临近,2024年镇雄“1·22”山体滑坡灾后安置搬迁群众陆续搬新家。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镇雄县用8个月时间在县城建起总建筑面积24.41万平方米、有1344套安置房的安置小区。
“自1月10日交钥匙以来,目前已有243户群众搬进新家,剩余的将在春节前全部迁入新居。”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镇长袁超说。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为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2024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镇雄,就受灾群众安置,多措并举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看病上学、新居建设等情况现场调研、现场办公、督查督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摆脱了困扰昭通人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昭通欠发达的市情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产业支撑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群众增收基础不牢、风险防控任务艰巨。
在扎实做好“人”的文章中,昭通市始终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头等大事,突出抓好群众收入和劳动力返乡监测、产业和就业支撑、扶贫资产盘活“两监测两支撑一盘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交出了一张脱贫巩固、群众增收的答卷。
群众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脱贫群众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1,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增速位列全省第2,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
返贫致贫防线更加牢固。制定落实“防贫保”“惠民保”“巨灾保”等政策措施,有效防止3.86万户群众返贫致贫,累计消除“三类对象”风险4.13万户18.08万人、风险消除率达72.1%,“两不愁三保障”质效不断提升。
协作帮扶成效明显。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组团式”帮扶投入资金8.6亿元,实施项目337个,366名人才结对帮扶全市13所学校、13家医院、15个产业,形成了“外力输血、自我造血、抱团活血”的生动场景。
昭通苹果丰收。本报通讯员 王秋静 摄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10周年,是脱贫巩固“五年过渡期”和实施“十四五”规划“两个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昭通市将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加快提升教育医疗发展水平和“一老一小”关爱服务质效,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全面做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真正让“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成为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SFRM
来 源:云南日报
注意:请各位求职者在求职时需提高警惕,凡涉及收取各种费用或扣押证件;几乎不面试就给出录取通知,且到外地就职的招聘等情况,要仔细辨别,谨防上当受骗。
本号小编教你识别哪些培训班是套路,怎么选择培训班!
请加微信ynzk1568咨询相关招聘信息、领取岗位表、咨询面试辅导!
公务员咨讯 | 事业单位咨讯 | 教师招聘咨讯 | 成人学历提升咨讯
| 高考志愿填报咨讯| 三支一扶咨讯| 在职研究生咨讯!
关注我就对啦~~!
云南招聘考试信息公众号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