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法皆修炼
读历史,观世界,躬行实践
第一个完成统一中国的人是秦始皇嬴政,但秦始皇也是在前辈所打好的基础上进行的统一收尾,而功绩全部由秦始皇得了。最早开始统一工作的是以黄帝为首的五帝集团,这个工作从黄帝即位的公元前2697年正式开始。(根据黄帝纪年是如此,但却和现在官方的夏商周年表对不上)
①
真实的黄帝
现在对于黄帝的印象,就是人文始祖,想来也是一个和蔼可亲,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先生形象。
却忽略了黄帝主要的身份,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
他是一个手腕强硬的铁血君主,一个强大的征服者,虽然我们现在会歌颂黄帝在人文方面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成就,但事实上他确实在位期间通过先进的青铜武器和制度发动了对于周边部族的统一征服战争。
战争就意味着暴力与杀戮,我不否认黄帝的功绩,但客观地来说黄帝确实不是儒家宣传的给人如沐春风的形象。
《史记》记载: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
哪里有不听话的部族,黄帝就去哪收拾,等收拾服气了再去收拾下一个不听话的,黄帝的信条是:“只要你不听我的,劈山开道都要去收拾你”
确实有够霸气。
打败最强对手蚩尤以后,黄帝是这么做的。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人唼之。
—《黄帝·正乱》
简单说黄帝对于战败者蚩尤,并没有给予对手的尊重,而是把战败的蚩尤肉体给抽筋拔骨了,挫骨扬灰了。
以此威慑天下不归顺者,就是告诉天下诸侯们:和我作对,蚩尤就是下场,蚩尤那么强的,都被我收拾了,你们这些小角色我随便收拾。这也足见黄帝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好说话的白胡子老先生。而是杀伐果断,威震天下的铁血君主,历史证明只有这种人,比如后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这等样人才能有能力有魄力开拓辽阔的疆域,建立伟大的功业。
②
上古华夏基本盘
这么大的地盘不是充话费送的,是一刀一枪的打出来的天下。
图:全历史
这张是我画的扩张之前与扩张后的对比,黄帝部落位置画的不是很标准,但大概就是这样,小圆圈为扩张之前的疆域,大圆圈为扩张之后疆域。
东到大海,南到湖南江西,西到甘肃,北到幽燕,基本和史料符合。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史记》
这个范围基本给夏商周时期的华夏疆域定了形,以黄帝的时期的科技生产力,已经是扩张极限,所以称之为上古华夏基本盘。
也就是说黄帝把华夏疆域,也就是黄河中部河南腹地的那么小的地盘,打到了东到大海,南到湖南江西,西到甘肃,北到幽燕的广大区域。
笔者认为黄帝所打下的区域,也就是上古时期华夏的基本盘。当然只打下来了并不是就可以了,打下来要守得住,要经营要消化要吸收要世世代代巩固统治,彻底成为华夏疆土。
③
分封制
黄帝擒杀蚩尤,打败炎帝,征服天下大小诸侯。 在河洛建都立国,其实当时国家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制”,是由众多城邦、农村组成的,一个城池,一个聚落都算是一个国。
无论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还是四夷之地,均是邦国林立的局面,所以黄帝征服的都是这些大小诸侯国,他们都奉黄帝为天下共主。
不过黄帝要的不只是口头上名义上的臣服,他要的是真正的统一,这些大小诸侯国们全部统一到华夏中来。
所以黄帝核心人物为代表的五帝集团是一个有着明确战略规划的政治集团,他们制定好了统一天下的计划。
所以说夏朝有诸侯国上万,商朝还有三千,周朝还有八百,为什么那些国家越来越少,是因为黄帝的统一工作正在逐步进行。
具体步骤是先征伐扩疆域,再逐渐派遣宗亲分封消化巩固成为华夏的疆域。
先通过军事力量征服当地部落城邦,让他们臣服于中央政权且称臣纳贡,但是他们还是拥有行政,财政,军事上的独立权。
黄帝部族征服了当地,但是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统治,各地还是草头王,土皇帝,各玩各的。
慢慢黄帝发现这么不是一个办法,自己虽然很能打,这些地盘打下来了,但是无法形成稳固的统治,黄帝大军一到,他们乖乖臣服当乖孩子,黄帝大军一走他们马上反叛,或者阳奉阴违。
所以史书记载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也就是说,黄帝基本都是在外征战,就是没有休息的时间,为什么?
就是这么回事,因为刚打下的疆域,叛乱是此起彼伏,黄帝刚打完一场仗回来,刚准备休息几天,就听到别的地方又反叛的军情报告,又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的去平叛去了,所以才未尝宁居。
只是军事上的征服而已,各地部族只是表面上的归顺黄帝中央政权,等中央实力衰弱,势必又要互相征伐。
太累了,黄帝决定,必须想个彻底解决的解决办法。
所以黄帝为了彻底把这些势力范围消化成为华夏的疆域,想出来了一个影响长达两千年的策略:分封。
把宗亲子弟分封到通过征战扩张的疆域,建立封国,传播文化,巩固统治。
优先选择的是自己的儿子,孙子,亲戚,毕竟自家人信得过,然后是大臣等等。
他们被五帝集团派到这边建立封国,说的好听是建国,说的不好听就是炎黄联盟的武装团体统治在当地建立城池,编练军队,统治当地部族建立效忠于中央的地方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武力军事征服为主,文化输出为辅,渐渐地消化当地部族,同化到华夏族之中。
按照炎黄集团的战略,就是先把一个一个开扩团先布局在那里,先把战略地位重要的地盘先占着,后世子孙在慢慢经营,为华夏集团赢得生存空间。
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畜牧的草场,森林先给占了再说,当然那些本土部落也不是你来就乖乖上交权利,听你指挥。是凭着分封人员先进的军备,强大的武力才俯首称臣的,当然也有些部落是不会听你指挥的,想着黄帝大军打不过,你这个几百上千号人还对付不了了?
因此当地部落武装对抗是有的,他们穿着兽皮裙,拿着石制武器就打来了,所以对于那些分封的子弟来说,分封并不是一件美差。
现在跑到荒郊野地,啥都没有,要你自己从什么都没有建立城池,还要和当地原始部落干仗,每年向天子纳贡以后国库比脸还干净,这确实是很辛苦。当然苦了这代了分封的人,成果还是有的,从这次五帝到夏朝的分封出去的子弟在新征服的疆域内建立了好几个国家,并且延续了千年。
④
三次分封
这样的分封华夏有一共有三次,也可以说是三次对上古华夏基本盘的统一进程。
分封策划者为:
一、五帝到夏朝王室
因为五帝到夏朝其实时间按照史记记载不算太远,这一事情的分封可以归在一起,国君姒姓
二、商朝王室,子姓
三、周朝王室,姬姓
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黄帝子孙,我想他们就是黄帝提前安排好的。
第一次是五帝时期到夏朝的分封,比如越国,蜀国,葛国,徐国,鄫国,邳国,都是这个时候分封的。
从黄帝继承者大禹都在一直执行这一分封政策,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分封,意义深远。
到周朝还存在的第一次分封的古国很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它方向的第一次分封的封国不是说没有。有,但是力量不及东部地区的封国,或许因为这个他们因为力量弱小已经被原始部落戎狄给吞并,可见五帝到夏朝时期的重点在东夷方向。蜀国三星堆也是黄帝那支的嫡系子孙征服当地土著建立的政权,算是五帝集团分封的成功案例。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后续商朝继续再此基础上进行华夏历史上第二次分封,这次分封巩固疆域的效果比上一次好多了。可见商朝通过分封,实际疆域比夏朝扩大很多,黄河中下游区域已经基本掌握在手中。
《路史·国名纪四》谓莱为商后之国,殷商子姓,则莱国亦当为子姓。《史记》卷三《殷本纪》载:“(商祖)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殷氏、莱氏。”《左传·隐公元年》正义据《世本》“来为子姓”之说。这只是一说,也有说莱国是祝融后裔的。当然如果真的是子姓诸侯国,那就意义很大。因为山东半岛那个来个时候是东夷人腹地,如果商朝一直没有搞定东夷人,如果真的在东夷人腹地建立了一个和商朝同姓的诸侯国,对于稳固开括东部地区具有重大意义。还有北部的孤竹国,就是图上竹方那个位置,孤竹国确实是商朝同姓的诸侯国。约公元前1600年前,孤竹先人为先商部族墨氏一支。中原夏朝的诸侯商在夏朝腐败衰落时,首领商汤在伊尹辅助下壮大并趁机灭夏建立商朝,并分封同姓宗亲于商朝北境建立孤竹国,让其作为抵御戎狄保护商朝边境的诸侯国。还有子姓诸侯国郯国,非子姓诸侯国,杞国,密须国,鹿国,崇国,薛国等大多数是通过控制附属国形式统治辽阔的疆域。不过奇怪为什么商朝分封的同姓子姓诸侯那么少?
周国应该也是商朝给分封的,因为周部族很早就是从华夏腹地河南里面跑到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讨生活,他们是先祖后稷是黄帝后裔,只是在陕西混得有些名堂以后,被商朝给收编给了封号以后专门给商朝抓羌人做人牲,建立了周国。
抓人牲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商朝统治者的高度赞赏,还把王室公主嫁给周人领袖,其实周人和商朝打得很火热,可以说周人做大就是商朝扶持起来的,被封国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有了夏朝商朝的积累铺垫,还有生产力,技术的提升。周朝可以分封的区域已经很广大了,最北边也就是黄帝规划好的符釜山,分封了自己人燕国,东边除了莱人,基本到了大海,这里分封了甥舅之国齐国。南边长江区域汉阳诸姬,西边丰镐之地老姬家自己坐镇。
可以说老姬家人,尊崇先祖黄帝的政策,基本把上古华夏基本盘掌握在手上了,老姬家对于华夏是有伟大贡献的。但是这依然不是真正的统一,真正的统一是交给给老姬家养马的老赢家来完成。
所以最后是秦朝统一六国,对黄帝布置的统一上古华夏基本盘工作收尾。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完成,才可以说真正的把黄帝打下并规划好的上古华夏基本盘消化吸收完成。可以看看我根据史记黄帝所打下的疆域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疆域对比,大体上是一致的。从黄帝到秦始皇两千多年,夏商周三代的努力才完成统一上古华夏基本盘这壮举。
夏商周各朝在华夏基本盘里面,内进行消化吸收巩固,因为确实太大了,通过持续一千年多年的分封,一代比一代的吸收巩固。
但这早在黄帝计划之中,最后完成统一上古华夏基本盘的还是自己子孙,秦始皇就是其中那个给自己布置的统一工作交上完美答卷的人。
当周朝开始分封诸侯国的时候,为什么要找那些五帝后代,美其名曰别人祖上是圣君仁君,其实原因就是别人本来就是千年古国,只是一直记得自己是炎黄联盟的一员而已。现在你周朝做了华夏老大天下共主,也就还是认你做老大。别人要你封,就是给你个面子而已,别人已经在那团盘踞上千年了。不然就和现在的老板给你说,我提拔你当这个片区的负责人,但是钱和人你自己去搞,不现实。
而且分封制说明了一个问题,要解决内部问题,就要向外扩张,封王,而不是向内,向内进行内卷,内卷是没有前途的。
这里说的是周人先祖和秦人先祖就是不爱内卷的,周人先祖最早被舜帝分封在邰地,那肯定是好地方,可别人觉得中原内卷不舒服,没前途跑到西北边和戎狄混,混到商朝时候,抱上了商朝的大腿,发达了,最后把老东家干掉了自己取而代之。赢姓秦人也是个不安份的角色,本来他们一族的封国有两个,一个是伯益长子大廉的封国黄国,次子若木的封国徐国。就是说夏朝末期的时候,徐国出身的赢姓子孙费昌,跑到商朝跟着商汤造反,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黄国出身的赢姓子孙中衍,也跑到商朝去打工,干到了商朝管理层高层。中衍的玄孙中潏的时候,已经混到了商朝西部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别人已经是诸侯了。所以秦国其实由黄国那支赢姓子孙繁衍过去的,他们是亲戚。所以那些大集团大公司些,不要想着国内和小老百姓争利,不要国内和同行内卷,去国际市场上竞争,才是正道啊。
话扯远了,说回文章,可以说从黄帝时期到战国末期,才由秦始皇废分封,力,设郡县 ,统一货币度量衡上,书同文,车同轨,上古华夏基本盘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这是秦始皇嬴政的功绩,但也是历代华夏人的努力成果。
我们可以看看夏商周秦的地图就可以知道,统一华夏的方略,黄帝时期就已经做好了,前期把框架方案都做好了,剩下的就交给后世子孙通过分封制一步步完善巩固消化吸收,到秦始皇时期才真正完成大一统。
那么为什么黄帝华夏集团就那么厉害,能打下那么大基本盘?
对比古埃及同时期那么繁荣,我们完全有能力相信黄帝时期,华夏文明有能力扩张这么大的区域,虽是依然是部落联盟制的。因为黄帝所代表的华夏集团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文明,来看看黄帝有什么发明 ?
衣裳,指南车,井田制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做丝绸,他的部下仓颉发明了文字等等。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一段简单的描写,表明了黄帝部族农业水平与畜牧水平的发达。旁罗日月星辰,已经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有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史记》
黄帝铸鼎,也可以表明当时黄帝部族已经对青铜进行了广泛使用,虽然现在没有相应时间的文物证明,但是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已知的中国最古老青铜器,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经碳14鉴定距今约5000年。
甘肃离河南并不远,足可以说明黄帝部族青铜铸造技术发达是非常可能的。科技就是生产力,所以黄帝部族在当时异常强大,能对周边的部族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黄帝部族人文科技方面的强大更是军事征战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所以才能通过优势统一天下。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後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氾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而这段话我不知道司马迁是不是在内涵汉朝皇帝,因为刘邦就说自己布衣出身,手持三尺剑取天下。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
刘邦你什么德行,你还不清楚?
四十多岁个老油条,你自己还以为自己艰苦奋斗打下来的天下,还不是你刘姓祖上是帝尧之子丹朱。
黄帝后裔,福德深厚。
看看你这不着调的样子和丹朱还真一个样。
你能打下天下,就是先祖福荫而已。
可能就是当年帝位给了舜帝,天道好轮回,现在补偿你刘家,让你登上帝位。所以《史记》记载夏商周秦的君王都是黄帝的子孙,其实汉朝皇帝也是。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相继为天下共主。这一时期,君主即位实行的是所谓的“禅让制”,实际上这些君王都来自黄帝族,是世袭制的一种原始形式,他们都是亲戚。司马迁说为什么后世天子都是黄帝子孙,那是因为黄帝的仁德天下,福报子孙。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天子之位的传承,而在于历代君王天子对于黄帝统一中国精神继承,统一的精神早已融入华夏血脉。虽然统一有战争,可是换来的是长久和平,这就是黄帝仁德所在,德披天下所以历代英雄莫不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就连那些割据的民国军阀那种落后的思想的人也有统一的觉悟。所以对于我们黄帝的后裔来说,中国必须统一,也必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