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音乐大家,125岁了……

时事   2024-11-10 09:09   江苏  

当耳边传来《二泉映月》

这首家喻户晓的二胡曲时

除了阿炳,你还会想起谁?

生于无锡的音乐大家

杨荫浏先生

正是这首传世之作的

重要发掘者与研究者


今天

2024年11月10日

是杨荫浏先生125周年诞辰

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无锡名人

听一听他与音乐的故事吧




杨荫浏(1899.11.10—1984.2.25),又名清如,字亮卿,号二壮、次公,出生于无锡留芳声巷的诗书之家,为杨氏鸿山寺头迁城分支的振青公一支后人。他的父亲杨钟琳为清末民初官吏,曾在浙江、山东、吉林、江西等地任职,工诗文,擅骈文,母亲钱淑珍与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是叔伯姊妹,杨荫浏为次子,长子叫杨荫溥。

杨荫浏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还是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他先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燕京大学、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他有《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著作存世,所撰《天韵社曲谱》《雅音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古琴曲汇编》《关汉卿戏曲乐谱》《语言音乐学初探》等文章,在我国民族音乐学术的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PART. 1


音乐之路的起点

氤氲着书香乐韵的家庭环境为杨荫浏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父亲杨钟琳从小培养两个儿子的音乐兴趣,请道士颖泉来家里教兄弟俩笛、箫、笙等各种乐器,之后又领儿子向昆曲社“天韵社”的社长吴畹卿拜师。

杨荫浏跟随吴畹卿学习昆曲和古琴、琵琶、三弦。学琵琶时,吴先生先教小套,再教大套,如果前一套没弹好,是绝不教下一套的。他要求杨荫浏每天必须练习两小时。弹会了《将军令》《霸王卸甲》等武套,再要弹好文套大曲,文套更难,全部弹好才算学完。吴畹卿去世前,把自己收藏的全部乐谱及有关戏曲音乐文献、自己亲手抄录的《天韵社曲谱》和自用的紫檀木三弦全部赠给杨荫浏,这些成为日后杨荫浏从事中国古典音乐研究的一份珍宝。到吴畹卿1927年1月去世时,杨荫浏已经将吴先生的九十套昆曲全部学会,每套都背得很熟。

早在杨荫浏十三四岁时,他遇到来无锡的年轻美国女音乐家郝路义,他们互相学习。郝路义教杨荫浏英文和西方音乐理论、作曲,杨荫浏教她中文、中国诗词、中国音乐,两位遂成忘年交。

至此,杨荫浏有幸获得了难得的中西乐顶尖的专家给予的启蒙教育,这为他一生的音乐研究事业奠定了无人能比的扎实基础。



如果没有杨荫浏

《二泉映月》恐怕很难闻名世界

杨荫浏在1950年时

专程回到无锡

只为“抢救”录制阿炳的名曲

正是这种“被重视”和“被欣赏”

才给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动力

当《二泉映月》响起时

曲中夹杂着苦苦支撑

也夹杂着不弃的陪伴

一曲终了

众人早已热泪盈眶



PART. 2


不朽乐曲的及时“抢救”

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是杨荫浏儿时的好友。作为同乡,杨荫浏自小就耳闻目睹阿炳这位比他大六岁的“小天师”具有被人称道的音乐技艺。在杨荫浏12岁(1911年)时,就慕名向阿炳学习三弦、琵琶,演奏过《三六》《四合》等曲。之后,杨先生一直关注着阿炳的音乐生涯。

1950年,得知阿炳病情加重,杨荫浏带着刚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里唯一的进口钢丝录音机赶赴无锡,及时“抢救”录制了阿炳的《二泉映月》。随后杨荫浏还帮阿炳录制了《听松》《春寒风曲》,以及《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

由于钢丝不够,杨荫浏一行决定来年再来录制,不料这一别就再无来日。令人万分痛心的是,1950年12月阿炳因病去世,终年57岁。

杨荫浏将这六首曲子整理编成《阿炳曲集》并出版,不仅使《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得以流传于世,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财富。


▲录制阿炳六首乐曲的钢丝录音机


二胡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

其独特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

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自1950年9月录音以来

《二泉映月》已经从无锡

传到全国,传遍世界




1959,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众多国家派遣使节,云集北京庆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精选了十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经典民族器乐曲,制成唱片,作为贵重礼品,分赠前来我国参加盛典的国际友人。其中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获得高度评价,开始走出国门。

此外,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唱片广销海内外。



1985,《二泉映月》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荣誉。

《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中广泛流传,成为众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都先后演奏过这支名曲。

法国和意大利等众多国家的电台,都播放过《二泉映月》。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之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1997年,《二泉映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2007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二泉映月》作为搭载音乐,随我国这一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进入太空。



2008,无锡籍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带着《二泉映月》这首经典二胡曲目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为喜爱中国音乐及渴望了解中国音乐的奥地利人民带去了一场音乐盛宴。这是中国的二胡独奏首次进入金色大厅。

因为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表达了无与伦比的、深邃的情感和意境,呈现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二泉映月》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可上下滑动浏览)



杨荫浏在沈从文、钱锺书的眼中

是“了不起的学者”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PART. 3


成绩斐然的音乐大家

杨荫浏以其丰富的音乐经历、敏锐的艺术洞察力、超群的音乐技能与学术能力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荫浏饱谙经史、学贯中西,倾毕生心血在中国音乐史学、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宗教音乐、曲艺音乐、音乐律学、音响学等众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撰写了我国音乐史学里程碑式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及多部音乐论著;发表了《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三律考》等百余篇论文;收集、整理、编撰《阿炳曲集》《十番锣鼓》《古琴曲谱》等大批珍贵民乐曲集;采录《二泉映月》《单弦牌子曲》等众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杨荫浏先生学术伟绩近乎渗透了中国音乐学的所有领域,故称其为二十世纪音乐学界的一代宗师可谓是恰如其分。



珍贵照片


▲杨荫浏吹箫


▲1937年,杨荫浏在无锡家中演奏三弦


▲杨荫浏晚年在研究民族音乐


▲杨荫浏逝世后,音乐界人士缅怀与学习他的文章


杨荫浏先生倾其一生

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研究与传承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领域

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一座

不朽的精神丰碑


近日

梁溪区与无锡民族乐团融合打造的

杨荫浏音乐艺术馆

正式揭牌

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无锡的

文化“软实力”


乐脉传承,生生不息

乐韵远播,回响不绝

音乐蕴藏着深厚而持久的力

不仅滋养着一代代无锡人

更成为无锡与世界沟通的媒介


无锡,要让世界听见

无锡正在打造“世界音乐之都”

近年来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无锡与世界各地开展起了

来越多的音乐文化交流

我们满怀信心

无锡这座“爱乐之城”

将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梁溪区档案史志馆、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无锡昆曲天韵社、我的无锡我的城视频号、无锡梁溪发布视频号、BAO工作室

部分图源:综合自网络

文案/整合编辑:朱迎儿

编审:沐滟


点个“在看”再走

无锡日报
了解无锡的第一入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