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福建周宁县:深入推行“跨村联建”模式 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

文摘   2024-11-08 08:55   福建  

近年来,福建省周宁县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探索实践“跨村联建”模式,推动形成“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全县推进、辐射周边”的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局面。该模式成功入选福建省改革试点成果。

一、背景

山区县往往绕不开小农经济观念,单个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薄弱村的发展受限,在建强村级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乡村治理等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以周宁县前些年为例,有的村“头雁”能力素质不够强,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具备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的村资源匮乏、单一,产业“小、散、弱”,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等等。基于这些现状,周宁县着力转变单纯依靠纵向领导、垂直管理的传统组织架构,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积极探索“联村联社”跨村双联模式,把党组织和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推动党建工作镇村联动、村村联合,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联合振兴转变,摸索出一条村与村“跨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二、做法

(一)抓制度规范,促整体功能更优化。

按照“县委牵头整体抓、乡镇党委主导抓、农村支部具体抓”的模式,自上而下加强党的领导,充分挖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释放强劲的发展动能。一是健全组织架构。乡镇党委统筹地域相邻、人文相亲、条件相近、业态相通的行政村成立联村党委,选派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或驻村一书担任联村党委书记,吸纳片区内村、企业、合作社中政治素质好、威望高、能力强的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联村党委委员,筑牢抱团发展“主心骨”。二是完善运行机制。联村党委充分发挥区域主导作用,建立“一周一例会、一季一联动”的联合工作机制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议事协调机制,通过召开季度分析会、议事协调会共同研究解决联建村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筑牢基层基础。结合开展基层党支部“达标创星、晋位升级”活动,通过“党员大会联开”“主题党日联过”等方式,推动联建村党支部优势互补、强弱搭配,一体提升联建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2023年,有37个联建村的村(社区)党支部成功争创五星级党支部,12个后进村党支部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抓要素整合,促产业优势更凸显。

立足各村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不同优势,整体谋划、联动布局,推动乡村振兴多点开花、齐头并进。一是整合优势资源。围绕“3+N”特色产业体系,在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推动联建村设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把“成熟的技术、完善的运营”与“分散的土地、局限的发展”整合优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特色食品、打造旅游路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盘活闲置资产。按照“依法依规、分类处理、共享共用”原则,11个联村党委分别建立联建村闲置资产台账,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老校舍、厂房、仓库等集体资产21处,流转抛荒撂荒土地3000多亩,统筹资金210万元,用于投资入股、公开租赁等,将“沉睡资源”变为“致富资本”。三是鼓励“双带双富”。积极开展党员“双带双富”培养工程,引导党员带头入股、带头经营、带头示范,带动村集体和群众抱团发展。挖掘培养农业种植、木工技艺、古法酿酒、非遗传承等党员致富带头人146人,搭建“先锋”工作室13个,创建带富项目96个,确定创业致富示范基地9个,组建服务团9支,帮带群众2517名,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切实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富民原动力”。

(三)抓模式创新,促村庄治理更和谐。

以创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为契机,结合“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按照“党建引领、网格协同、村民参与”的总体思路,量化目标、细化职责、突出实效,有效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规范农村社会组织。持续开展党建引领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完善村级社会组织重要事务向联村党委报备制度,共备案村级社会组织213个,登记各类社会组织重大事项、重大活动139场次,劝停不合规范的活动39场次,促进村级社会组织规范有序运行。二是深化网格管理模式。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机制,发动185名联建村干部、党员和村民担任网格员、网格长,通过党员网格长常态管理和党员先锋队集中攻坚,推动联建村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家门、走进群众,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先后开展各类民事调解、便民代理、矛盾纠纷化解、问题困难处理600多件次。三是实行党员联户帮治。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家庭户”的四级组织体系,全面推行党员家庭户“挂牌亮诺”行动,由村支书担任总网格长,从两委成员、党员等人员中选聘网格员,引导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亮作为”,深化拓展党员“十五三一”联户帮治机制(即村主干一人带十户、“两委”成员一人带五户、党员一人带三户、村民代表和“六大员”一人带一户),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村级党小组377个、党员家庭户4083户,帮助群众困难问题2100余件。

(四)抓队伍建设,促乡村发展更有力。

聚焦人才队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着力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人才缺乏、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一是注重“头雁领航”。实施党组织带头人素质提升和村干部梯队培养工程,针对性开设政策法规、产业经营等专业课程,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和理论专题培训2400余人次、乡村振兴能力培训1000余人次;组织开展“三评三促”季度现场会7场,擂台比武活动24场,通过“书记教书记、同行带同行”,让村干部在互比互学中增强内功本领。二是导师挂钩帮带。结合开展“导师帮带制”工作,完善“一对一”“点对点”帮扶指导机制,成立9个导师帮带示范服务站,择优确定帮带导师266名,充实完善“导师资源库”,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导师开展帮带服务,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切实提升联建村干部素质能力。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帮带服务900余人次。三是借智用好外脑。邀请省级专家团队对联建村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精准定位、合理布局,指导推动每个村至少谋划一个村财“造血”产业项目。探索下派力量“集约化”管理模式,鼓励46名联建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等下派人才立足自身优势,跨乡跨村开展“组团化、片区化”服务,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解决联建村各类问题150余个。

三、成效

(一)激发了基层组织新活力。“跨村联建”模式有效打破村域限制,通过“联村党委”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推动联建村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得到增强,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目前,全县已成立强村带动型、资源发包型、产业联合型等联村党委11个,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带(线)11条,覆盖60个行政村、3个社区。

(二)探索了强村富民新路径。“跨村联建”模式变“一条腿走路”为“多轮驱动”,有效引导各村盘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惠、共赢发展。比如,玛坑乡首章、灵凤山、升阳、芹太坵等4个村通过“联村党委”实行统销统购,打造“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茶产业链,2023年带动4个联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40万元,其中首章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8万元,带动社员人均收入达2.1万元。

(三)焕发了乡村治理新气象。“跨村联建”模式把“联”的思维融入基层治理中,推动村级事务联管、社会治安联抓、矛盾纠纷联治、乡风文明联育、应急抢险联动。比如,李墩镇际芹楼“联村党委”推动3个连片村开通公交车新线路,区域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周宁县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治理试点村19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活动先进县”。

四、经验启示

(一)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前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强的基层党组织。要在建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上下足功夫,推行提级谈话、导师帮带、擂台比武等方式,提升村级带头人队伍履职能力。要善于运用“跨村联建”发展模式,将各联建村拧成“一股绳”发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

(二)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推动优势互补是关键保证。周宁县作为山区县,各村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农村生产要素分散、产业“小散弱”,“跨村联建”模式正是破题起势的关键一招,通过“联村党委”的引领,联建村不断盘活优势资源,村与村之间形成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达到了互惠共赢,从而带动更多的村主动参与“跨村联建”工作中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汇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整合下派力量是有效捷径。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目前各级向基层一线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行“跨村联建”发展模式,要注重整合用好“一书记四大员”,引导他们跨乡跨村开展服务,携手帮助各村破解困难问题,实现乡村人才资源“效用最大化”,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周宁县委组织部

宁德组工
传承闽东精神、弘扬组工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