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文史】原《包头日报》概略(二)

文化   2024-10-09 20:23   内蒙古  





原《包头日报》概略(二)

王绥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报社改组,董事长仍由牛申之担任,社长改为李聚五,总编仍为扬亮之,并兼经理,其他的编访人员,仍多由党部的人担任。

当时的包头日报社编辑部全体同人合影

为了打开销路,牛申之和李聚五与商务会长董五三研究,请董以商务会名义,向包头各工商户推销报纸,招登广告。此举使报纸每日销数增加到六百多份,外销萨县、固阳、五原临河等地约三百多份,共印九百份。每份每月报费四角,月平均收入三百多元,广告费和零活印刷费亦渐增加,每月也可收入三百元,再加上各种补助(商务会和县政府),每月收入共达八百多元。由于经费宽裕了,便增聘了编访专职人员,四个版面各设专人负责.印刷厂也增加了刻字铸字技工和徒工。党部的兼职人员,亦改为月领薪金的专职人员。

筹建新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由李聚五联合商务会董五三,将新南门里倒闭的复成元粮店地皮和八间破房拨给报社,做为建设报社新址使用。但报社凭自己的力量,是盖不起新房的,向政府请求拨款,政府不理,这就只得向地方各界募捐。为了节省开支,拆了金龙王庙戏台和火神庙戏台的木料砖瓦,移做建房材料,又添购了砖瓦木石,同年三月开工至十月完工,共盖成半砖木结构的编辑、经理、记者和社长办公房八间,营业事务办公室八间,工人宿舍和其他附属建筑十二间。又翻新旧房八间改为排印室,另外还新建了厕所围墙等。共新建房二十八间,约花费三千元。同年十一月间,包头日报社即由瓦窑沟全部移到了新址。

从一九三四年开始。报纸在排版印刷方面均有改变,编访人员新增了李孕育、段复生等,职工增加到五十人,四个版的安排是:第一版国内新闻,二版本省和外埠新闻,三版本市新闻,四版的三分之二为文艺,其余版面为广告。日销报纸九百多份。广告和零活印刷收入亦大增加。一九三六年又新购了新五号字模一副和其他各号字模等材料。

陷落前后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大举侵略中国,平绥沿线发生了战争,傅作义的三十五军调回山西,绥远省政府领着山西籍的干部,王靖国率领着七十师,亦全部撤回山西,绥包混乱不堪。这时,绥远的地方仕绅,组织起了“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各县也相继组织起武装力量,包头也以刘效贤为首组织起抗日自卫军第二路,刘任司令。包头日报社的负责人牛申之、李聚五、杨亮之、秦邦桢、邬震等均参加在第二路,分任副司令、参谋长和处长等职。

富三元巷(今和平路)


自卫军第二路撤到黄河南岸,报社留下的部分职工,到十月十四号日寇侵占包后,不久又继续出版报纸。只是由包头县党部的喉舌,一下变成了日本侵华的宣传机构,此时的《包头日报》被改名为《蒙疆日报包头分版》。(亦称分社)。一九三八年秋停刊,改为“蒙疆日报包头分销社”,代张家口蒙奸德王的《蒙疆日报》推销报纸,代订、代送报,代收款。同年底撤消了分销社,日寇将报社各种机器、铅字、字模等设备、器材移放日本仓库,少部分被人偷走或毁坏。日寇将富三元巷(今和平路)和涂师爷巷(今新中巷)一带作为他的特务机关、宪兵队、领事馆、仓库等警戒区,包头日报社社址因在富三元巷南口,在他的警戒区内,变成了日本的兵营。



来       源:《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九辑

主办单位:包头市政协    包头市图书馆

授权单位:包头市政协

栏目策划:综合办公室

版面设计:刘佳璐

审      校:李雅聪  苗 苗

终      审:孟婷婷



包头市图书馆
品读文章、推荐新书,讲讲图书馆里的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