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法宝”让玉米单产“冒高”

政务   2024-10-19 09:30   吉林  

“每公顷3.5万斤左右!我种了35年地,今年农场的玉米单产将创下历史新高!”10月16日,在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200多公顷高标准农田喜获丰收,看着成片的玉米地、硕大的玉米棒,凤财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凤财道出了这个喜讯。谈起玉米单产“冒高”的秘诀,他将农场的大丰收归功于“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冲施水溶肥、高密度种植”四件“法宝”。

今年,九台区龙嘉街道饮马河村200多公顷高标准农田喜获丰收。

跟随张凤财走进这片高产田,这里不仅路、井、水电、管网全部上新,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网。与其他玉米地不同,农田里一条条黑色管线若隐若现,从地头延伸到田间深处……

“管线是做什么用的?”“这是浅埋滴灌设施,也叫滴灌带,通过主管道与机井相连,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埋进土壤,可随时为农田供水供肥。”张凤财随手拿起一根玉米仔细掂量,指着地头的机井房说,“这是新打的井,每7公顷1个,它是滴灌设施的控制室。”今年,凤财种植家庭农场在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里铺设了滴灌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全覆盖,合理选用优良的耐密植品种,播种密度从每公顷6万株提高到8万株。

“每公顷保苗7.5万株,秋收玉米产量肯定是‘冒高’了!”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张凤财介绍,“这些滴灌带埋到地下3~4厘米处,每隔30厘米有一个灌孔,水分和肥料能直达作物根部。整个生长期缺啥补啥,需要灌溉时,打开阀门就可以自动滴灌;需要施肥时,水溶肥通过管网送达,效果好着呢!”

实施水肥一体化是项大工程,每公顷大约要铺设8000米滴灌带,凤财种植家庭农场为什么要应用这项技术?“就是不想再靠天吃饭!”几年前的干旱天气,让张凤财至今心有余悸,与其被动等待风调雨顺,不如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从容应对特殊天气。农田里的滴灌带,就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打通了黑土地“经脉”,不再担心庄稼“没水喝”。

粮食想增产,好种、好地、好技术是关键。靠着这几年攒下的“家底儿”,凤财种植家庭农场今年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水肥一体化相当于给庄稼上了份保险,虽然滴灌设施需要一定投入,但粮食产量、品质有保证,还能减少化肥投入,综合下来收益明显。”张凤财说,“特别是高密度种植,水肥一定要跟上,滴灌搭配水溶肥吸收快、肥效好,每个分支管网都能为作物一对一输送水肥,确保每一垄土地享受到精准灌溉。”

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借助滴灌设施,凤财种植家庭农场分别在玉米的甩棒期、抽雄期、灌浆期,将水溶肥缓慢、均匀、精量、准确地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使根系附近的土壤保持在最佳营养状态。

从过去的拉水浇灌、“一炮轰”施肥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精量施肥,现代农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张凤财仔细算过一笔账:按照每公顷产量2.7万斤计算,今年至少可以增产7000斤~8000斤,每公顷增收三四千元。

向土地要粮食,向科技要产量。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耕地变好了,产量变高了、肥量变少了,为农民真正带来了实惠。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生物病虫害防治、无人机航化作业……今年,我市重点实施的一系列农业技术,在秋收时节结出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绿色增效的硕果。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刘素娜

初审:陈思秀

复审:王更月

终审:谢晓晖


长春发布
权威发布,政策解读,政府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