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对话大兴一中校长王殿军

民生   2024-11-06 07:58   北京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今日头条对话

大兴一中王殿军校长


2024年6月,当代教育家、国家督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出任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简称"大兴一中")校长。他表示,将把积累多年的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管理经验、科学治理机制和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大兴一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平台和广阔的成长空间,把大兴一中打造成北京的一流学校。

国家督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校长王殿军

与王殿军对话,他更愿意作为一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观察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来谈谈自己眼中的教育、心中的教育和手中的教育。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创新意识,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育改革的关键节点,洞察着教育的未来趋势,然后做出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的工作,引领着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展现出一位名校长的使命与担当。

成长环境很重要

王殿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他从陕北延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走出来,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班车,走进了大学。北京大学数学博士毕业后,他到清华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工作,然后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任教,曾经担任数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相互关爱,长大后觉得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孩子。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理解,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只有对孩子、老师充满了无限的爱,才能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激情,把工作做得更好。”

当年,家里给了王殿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那批到延安的北京知青成了他的老师,他们的学识和见识,让一个农村孩子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而且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树立了人生目标和追求,享受到教育改变人生的魅力。

9年的时间,王殿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老师们学识渊博,不仅带来了北京的教育理念,而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学科教学、体育、音乐、科技动手实验等方面教给了学生很多东西。有时,他们还借助周边的资源,带领学生到水电站体验发电机,辅导学生自己制作无线电。


“这些教育经历,对我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形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有人说应试教育压力太大,没有时间搞。还有人说薄弱地区没有条件。我觉得,没有哪一所学校比我当年读书的学校更薄弱,所谓的素质教育与条件没有关系,只与教育理念和观念有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做。”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王殿军得知高考的消息时,距离参加高考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他依然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老师对我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我真正体会到,几个好老师、一所学校,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真的意味着他的一切。”

后来,无论是在大学求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是在大学教书,到清华附中当校长,王殿军在大家眼中一直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他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喜欢唱歌,喜欢拨弄各种乐器,他的羽毛球和篮球都打得不错。

很多人说,王殿军受过专业训练。“其实,根本就没有。只是上小学、初中时,接受了一些基本训练,各种运动和乐器都会来两下。当时学的并不专业,只是一种兴趣爱好而已,但素质教育并没有要求样样精通、都是专业水平。

王殿军表示:“在农村学校,无论你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如何,老师们对学生都挺好的。虽然学生的成绩会有区别,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有差别。我们当年没有高考任务,老师们培养我们成为善良、优秀的人。”

这一朴素的看法,大概就是他的因材施教观和“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观的萌芽,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校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和学生们


为未来领袖人才奠基

2007年2月,王殿军从大学教授空降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在这样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一流大学背景的学校里,培养出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忧国忧民,不仅关注分数和排名,更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立志成就大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两年之后,正是基于这一夙愿,基于对清华附中优秀传统的传承创新,基于对国家战略的把握,王殿军提出了学校的三大使命,即为领袖人才奠基、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确立了“为领袖人才奠基”的办学理念。他眼中的“领袖人才”并非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指那些具有领袖素质和能力的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

清华附中的办学,从“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到“为领袖人才奠基”,走出了一条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育人之路。
“‘为领袖人才奠基’,是清华附中的灵魂”,王殿军说,“清华附中的定位‘为领袖人才奠基’,绝不是说把每个人都培养成领袖人才,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智力优势方向、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发展,让那些有潜力、有能力、有志向的学生,有机会能脱颖而出。”
在队伍建设上,他经常深入基层,走到师生中间,参加各种活动,有时还会与学生一起打一会球。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去了解师生,在一种自然的条件下让教师去展示和展现,从中发现有潜力有干劲的人、有思想的人。
王殿军明白,有思想有能力的人都很有个性,因此他比较包容。他的用人原则是态度第一、人品第一、专业第二,在好人中间选能人,选拔那些充满正能量、有凝聚力的人,把大家凝聚起来,带出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来。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个体,我比较重视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评价促发展,是一套不错的做法。我们专门研发了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加读书会、拿课题、做公开课等,让教师把个人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记录平台,让老师能看到彼此都做了什么。”

这一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清华附中教师成长,让优秀教师自己冒出来。通过班主任经验分享、教研组工作分享,从中层干部中选择校级干部,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出中层干部。

王殿军希望,教师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知识分子的奋斗有时是激发出来的,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但实际效果也许比你要求的都高。”

2009年,清华附中在梳理提炼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举办“学生领袖训练营”,以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领袖人才为出发点,通过一学年的系列课程和活动,使学生在责任意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领袖气质和多元文化视野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这是学生成长模式上的一次突破和创新。王殿军亲自担任营长,学校德育处、教务处负责课程实施,课程教师团队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每期选拔学员30名左右,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该营的课程类型包括专家讲座、课外活动、读书和小型讨论、研究项目设计等。


此外,王殿军特别重视体育。“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进而缓解压力。体育锻炼贵在长期坚持,清华附中高三学生每天课间都要在学校跑几圈,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

王殿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至今还保持着每周都打篮球的习惯。他在清华附中还开展了教育和体育融合的项目,在篮球、田径、射击、足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了一种依靠常规教育体系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模式,清华附中男子篮球队多年蝉联全国总冠军。


王殿军一直认为,我国的各类著名中学必须把“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格、追求卓越、坚韧刚毅和服务意识等领袖气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他说:“敢于提出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问题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实践理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坚守教育的底线,正是清华附中人赋予自己的使命,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2015年,清华附中百年校庆之际,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时感叹道:“中学时代总是美好的,它的美好随着个人境遇的变迁而不断散发出新的光辉……它的美好并不局限于对我们知识储备的贡献,以及所谓名校毕业带来的光环,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吸收知识最快的年龄,为我们提供了最为丰富的课内外资源和最会循循善诱的教师,让我们在一种被激励的环境中自由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不断总结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育是什么?”陶行知说,“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清华附中学生这种视野、心理和学习技能方面的体验,将一直会伴随着他的成长,受益终生。而这种学习体验,正是王殿军始终追求的理想教育。

让拔尖人才自然“冒"出来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中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王殿军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高中阶段,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成长氛围,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平台,让有兴趣的学生走出来,让有潜力的学生被发现。如果这些人才没有被耽误,自然就会“冒”出来。

“我经常观看马拉松比赛,前面领跑的人不见得到最后能获得冠军。阶段性考评有一定意义,但不是唯一可靠的方式。中学教育如果过于执着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全面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是无法坚持到终点的。


这一观点与王殿军的工作经历有关:“我在清华大学教书十几年,非常了解大学生的情况。他们哪个不是各省的佼佼者,但到了清华大学发现,自己缺少的不是考试能力,不是基础知识,而是人生志向的形成。很多学生感到迷茫,觉得人生目标已经完成或者登上人生的高峰。”


“教育绝对不能仅追求分数”是王殿军的教育观,“学生拿到了高分,但其价值肯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分数是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并不能决定他们的终身成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成就负责,而不是为阶段性成绩负责。”

“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兴旺结合起来,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充满激情而且效率很高,感受深刻而且更持久。一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或志向,同时又具备了能力,他们就会像一台发动机一样转动起来。这是我积攒多年的经验,在清华附中也做得比较成功。”

“我特别担心那些天赋很高的学生,被我们的中学耽误了。他们的志向和能力不止于高考,不止于高分,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可能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想象,甚至老师的经验反而成了他们成长的天花板。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而不是局限在我们的世界里。”

王殿军强调集体与合作,他喜欢把发展权交给学生。他的管理理念是充分相信师生,充分支持师生,充分发展师生,给师生创造有自主权的环境,有目标,有底线,在目标和底线之间给师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他在清华附中,提倡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创建了“课后选修课程—创客空间课程—高研实验室课程”STEM课程体系;邀请大学教授、科学家、国际关系专家到校讲座;借鉴美国的经验,开发大学先修课程;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为拔尖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研究题目……

“清华附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就是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资源,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做他们的导师,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具有同样水平的学生联合起来,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他们自主发展。

此外,王殿军并没有忘记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有天赋的农村孩子,他们长期处于农村的成长环境,潜力和才华很容易被埋没被耽误。

2013年,在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他发起了“中华英才培养计划”,为农村地区优秀学生提供一个增长见识、接触了解城市重点中学课程及教学方式的机会。每年从边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初一学生中进行遴选20-40名学生,他们可以连续五年利用暑假到清华附中参加夏令营活动。

“这个计划我们坚持了10年,培养了300多位学生,同时也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真正有天赋的学生是随机分布在任何一个地方。那些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怎么办?希望全国成百上千所城市重点中学都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名校长应该有这样浓厚的家国情怀、兼济天下的崇高使命。”



因材施教的三个层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殿军的因材施教观同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以成人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将来进入社会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二个层次,面向有特殊兴趣的群体。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爱好和兴趣,学校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类型,在体育、音乐、美术、数学或某个学科方面,培养他们在某专业领域的特长,与潜力、兴趣有关,与未来的职业规划、从事的工作领域有关。针对这批学生,要有特殊的教育方式、资源和平台,让他们把自己某些方面的才能展现出来。

第三个层次,面向有特殊才华的个体。这些有天赋的拔尖人才,对国家的战略非常重要,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局限于校内的资源和老师,显然不够用,反而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天花板。


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清华附中的国家课程面向全体,选修课程和社团则面向群体,而项目式课程、AP课程、研究性课程等面向个体学生。在科学教育领域,活动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类课程面向有研究兴趣、好奇心的学生;研究类课程面向有研究兴趣且有研究潜力的学生。

早在2009年,王殿军就开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历时8年的研究,他提出了全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思路,采用由下而上、在中间有效衔接的方式,通过真实的过程行为记录,来判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自主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该系统解决了核心素养校本化的问题,回应了教育部中高考改革方案,是一次全国范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突破创新。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河南、广西等多个省份近一万所学校推广使用。

有趣的是,该系统包含9大模块、46个维度,以动态的“电子日记”追踪人才培养和发展,比时代发展早8-10年,与我国一千多年前就有的“功过格”,在某些思想方面竟是不谋而合。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是王殿军的教育观。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不一定让每个学生都成大才,甚至不能保证让每个学生一定成才,但一定要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成人,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有益于社会的人,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不放弃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面对那些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潜力不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面对那些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要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合适的学生得到合适的资源,去奋斗合适的目标,这就是因材施教。”


王殿军强调:“有些学生跑不动,不知道往哪里跑,老师要领着他们跑;有些学生跑得动,也知道方向在哪里,但他们需要陪伴和鼓励,老师要陪着他们跑;有些学生不仅知道方向,而且比老师跑得快,老师要跟着他们跑。老师们在人生阅历、道德修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考虑会更全面,但某些学生在有些专业领域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

领跑、陪跑、跟跑,无疑是王殿军因材施教观的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对三个层次理论做出了具体的阐释。

为名校长画像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曾说:“名校长只有走出一校围墙,心怀一地一域乃至全国教育事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名校长。王殿军结合自己15年的办学经验,从教育价值观、专业能力、远见卓识、学习意识等四个维度,为名校长勾勒出一幅生动立体的画像。”


如何当校长?其实是一个做人、做事的问题。名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国家和学生的未来负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个校长都应该搞清楚的问题,也是名校长必须回答的问题。

现在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更多停留在成绩上,很容易把教师引到只关注分数这个层面。教育家精神应该成为名校长的人生追求,名校长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更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有自己对教育价值的独到理解。


其次,是专业能力。名校长必须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就像一个名医一样,你的医术必须是高明的。名校长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是一流的,怎么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是名校长的基本专业修养。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追求和行为的设计和选择,需要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需要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首先是愿景和目标,然后是清晰的路径,最后才是达到目标的做法。

名校长不仅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要把它转变成师生的具体行为,形成一套体系支撑。对教育问题敏锐、能够抓住问题本质、有创新有超越,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是反映一个名校长的重要指标。


第三,远见卓识。名校长要与时俱进,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站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去思考教育和教育方法。名校长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教育,了解全国的教育,了解教育的今天,考虑教育的明天和后天、学校的明天和后天、学生的明天和后天。
如果校长的眼里仅仅是培养一批孩子、带领一批老师成长的话,就不能够称其为名校长。清华附中很多科学教育的理念就来自与国外的学校进行深入交流,来自向国外名校学习。


第四,终身学习的意识。校长一般由教师成长起来,当年的学习一般停留在专业上,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人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人的智力是如何发育成长的?掌握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明白了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进而知道什么样的做法合规合理,什么样的做法劳而无功。

王殿军读过很多书,如《平凡的世界》《教育与美好生活》《思考的快与慢》《学习的本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大学之路》《态度》等等,有些书对他影响很深。

“路遥写作的背景就在陕北延安,我们两个县相邻,书中人物的家庭背景、时代和社会背景与我的经历很像,对《平凡的世界》有强烈共鸣。有时社会大环境自己不能左右,但你又不能完全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博士是清华附中的校友,我读过他的很多书。他在美国工作多年,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谷歌的高级研究员、前腾讯的副总裁。该书是一部科技史作品,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科技产业的兴衰更迭。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看过好几遍《教育与美好生活》,希望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该书作者伯特兰·罗素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进行了分析,在他的眼中教育真的能够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教育的真价值,就是成就一个人的美好生活。”

最近,王殿军在看《好奇心》一书。怎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一直是他比较关注的问题。“我那个时候没有中高考,为什么还爱学习?老师并没有按照中高考来激励我们,他们把我领进了一个神秘的科学世界,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总想把什么都学会,总想把那些问题搞懂,这种学习的状态和境界是我特别怀念的。”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清华附中来到大兴一中,对王殿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领域。尽管面临新的挑战,但他有着自己的自信和从容,也有着诸多优势:他教过最优秀的学生,也知道培养他们哪些素养和能力;他还有自己的亲身体会,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研究过大中小的衔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有实践经验、有理论高度……


王殿军说:“大兴一中与清华附中是两所差别很大的学校。作为大兴区最好的学校,大兴一中与北京市的名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与其他远郊区的学校相比也有差距,我们需要好好反思,不能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侥幸。要有一个清晰的问题导向和战略发展规划,而且每年都有详实的步骤和具体的任务,用这个规划来引领人。”

“我们将根据大兴区和一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规划,朝着一流学校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刚开始,也许会有一些人怀疑,但是随着计划一年又一年的落实,看着学校每一天的变化,支持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为此而奋斗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学校发展就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显然,这需要一点时间。在所有人都走的老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快,确实很难。这条路,他已经走过。开辟出新的道路,引领新的方向,这个方向还是正确的方向,可能会更难一些,陶行知先生称之为“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条路,他在清华附中也走过,他来到大兴一中选择的也是这条路。

在王殿军的心目中,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遵守教育常识、按规律办学,并把学生当作独立个体来对待的理想学习场所,有着相对宽松的环境、丰富的课程和资源,拥有一群博学、有趣且富有爱心和创造力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多元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发展权。
人生如登山,坚持走下去,就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无论是绚丽多姿还是崎岖坎坷,登上山顶,就会深刻体验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王殿军曾经登上山巅,俯瞰周围的山峰和沟壑,感受着生命的无限和可能。
王殿军选择再一次出发,依然是对自我的新挑战,对梦想的新追求。我们期待着他带着过往的经验与智慧,再一次登上山顶,欣赏不同的风景!









如果您想要在第一时间
收到“这里是大兴”的最新内容
请为我们的公众号
点亮一颗星


来源:今日头条、大兴一中

编辑:周露

审核:赵亮 厉春 涂玲

签发:王娇

点击下方关注“这里是大兴”哦~

推荐阅读

这里是大兴
《这里是大兴》是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创建,在大兴区跨越式发展、文化惠民的征程中,汇聚前沿动态,传递政策资讯,向您展现了个性化的大兴区风采。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9235588 举报邮箱:rmtzxxmtb@bjdx.gov.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