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当代教育家、国家督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出任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简称"大兴一中")校长。他表示,将把积累多年的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管理经验、科学治理机制和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大兴一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平台和广阔的成长空间,把大兴一中打造成北京的一流学校。
国家督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校长王殿军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相互关爱,长大后觉得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孩子。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理解,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只有对孩子、老师充满了无限的爱,才能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激情,把工作做得更好。”
当年,家里给了王殿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那批到延安的北京知青成了他的老师,他们的学识和见识,让一个农村孩子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而且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树立了人生目标和追求,享受到教育改变人生的魅力。
“这些教育经历,对我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形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有人说应试教育压力太大,没有时间搞。还有人说薄弱地区没有条件。我觉得,没有哪一所学校比我当年读书的学校更薄弱,所谓的素质教育与条件没有关系,只与教育理念和观念有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做。”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王殿军得知高考的消息时,距离参加高考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他依然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老师对我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我真正体会到,几个好老师、一所学校,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真的意味着他的一切。”
后来,无论是在大学求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是在大学教书,到清华附中当校长,王殿军在大家眼中一直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他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喜欢唱歌,喜欢拨弄各种乐器,他的羽毛球和篮球都打得不错。
很多人说,王殿军受过专业训练。“其实,根本就没有。只是上小学、初中时,接受了一些基本训练,各种运动和乐器都会来两下。当时学的并不专业,只是一种兴趣爱好而已,但素质教育并没有要求样样精通、都是专业水平。”
王殿军表示:“在农村学校,无论你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如何,老师们对学生都挺好的。虽然学生的成绩会有区别,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有差别。我们当年没有高考任务,老师们培养我们成为善良、优秀的人。”
这一朴素的看法,大概就是他的因材施教观和“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观的萌芽,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校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和学生们
2007年2月,王殿军从大学教授空降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在这样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一流大学背景的学校里,培养出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忧国忧民,不仅关注分数和排名,更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立志成就大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两年之后,正是基于这一夙愿,基于对清华附中优秀传统的传承创新,基于对国家战略的把握,王殿军提出了学校的三大使命,即为领袖人才奠基、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确立了“为领袖人才奠基”的办学理念。他眼中的“领袖人才”并非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指那些具有领袖素质和能力的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个体,我比较重视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评价促发展,是一套不错的做法。我们专门研发了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加读书会、拿课题、做公开课等,让教师把个人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记录平台,让老师能看到彼此都做了什么。”
这一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清华附中教师成长,让优秀教师自己冒出来。通过班主任经验分享、教研组工作分享,从中层干部中选择校级干部,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出中层干部。
王殿军希望,教师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知识分子的奋斗有时是激发出来的,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但实际效果也许比你要求的都高。”
这是学生成长模式上的一次突破和创新。王殿军亲自担任营长,学校德育处、教务处负责课程实施,课程教师团队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每期选拔学员30名左右,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该营的课程类型包括专家讲座、课外活动、读书和小型讨论、研究项目设计等。
此外,王殿军特别重视体育。“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进而缓解压力。体育锻炼贵在长期坚持,清华附中高三学生每天课间都要在学校跑几圈,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
王殿军一直认为,我国的各类著名中学必须把“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格、追求卓越、坚韧刚毅和服务意识等领袖气质,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2015年,清华附中百年校庆之际,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时感叹道:“中学时代总是美好的,它的美好随着个人境遇的变迁而不断散发出新的光辉……它的美好并不局限于对我们知识储备的贡献,以及所谓名校毕业带来的光环,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吸收知识最快的年龄,为我们提供了最为丰富的课内外资源和最会循循善诱的教师,让我们在一种被激励的环境中自由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不断总结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育是什么?”陶行知说,“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清华附中学生这种视野、心理和学习技能方面的体验,将一直会伴随着他的成长,受益终生。而这种学习体验,正是王殿军始终追求的理想教育。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中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王殿军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高中阶段,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成长氛围,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平台,让有兴趣的学生走出来,让有潜力的学生被发现。如果这些人才没有被耽误,自然就会“冒”出来。
“我经常观看马拉松比赛,前面领跑的人不见得到最后能获得冠军。阶段性考评有一定意义,但不是唯一可靠的方式。中学教育如果过于执着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全面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是无法坚持到终点的。”
这一观点与王殿军的工作经历有关:“我在清华大学教书十几年,非常了解大学生的情况。他们哪个不是各省的佼佼者,但到了清华大学发现,自己缺少的不是考试能力,不是基础知识,而是人生志向的形成。很多学生感到迷茫,觉得人生目标已经完成或者登上人生的高峰。”
“教育绝对不能仅追求分数”是王殿军的教育观,“学生拿到了高分,但其价值肯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分数是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并不能决定他们的终身成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成就负责,而不是为阶段性成绩负责。”
“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兴旺结合起来,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充满激情而且效率很高,感受深刻而且更持久。一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或志向,同时又具备了能力,他们就会像一台发动机一样转动起来。这是我积攒多年的经验,在清华附中也做得比较成功。”
“我特别担心那些天赋很高的学生,被我们的中学耽误了。他们的志向和能力不止于高考,不止于高分,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可能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想象,甚至老师的经验反而成了他们成长的天花板。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而不是局限在我们的世界里。”
王殿军强调集体与合作,他喜欢把发展权交给学生。他的管理理念是充分相信师生,充分支持师生,充分发展师生,给师生创造有自主权的环境,有目标,有底线,在目标和底线之间给师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他在清华附中,提倡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创建了“课后选修课程—创客空间课程—高研实验室课程”STEM课程体系;邀请大学教授、科学家、国际关系专家到校讲座;借鉴美国的经验,开发大学先修课程;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为拔尖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研究题目……
“清华附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经验,就是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资源,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做他们的导师,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具有同样水平的学生联合起来,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他们自主发展。”
此外,王殿军并没有忘记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有天赋的农村孩子,他们长期处于农村的成长环境,潜力和才华很容易被埋没被耽误。
2013年,在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他发起了“中华英才培养计划”,为农村地区优秀学生提供一个增长见识、接触了解城市重点中学课程及教学方式的机会。每年从边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初一学生中进行遴选20-40名学生,他们可以连续五年利用暑假到清华附中参加夏令营活动。
“这个计划我们坚持了10年,培养了300多位学生,同时也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真正有天赋的学生是随机分布在任何一个地方。那些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怎么办?希望全国成百上千所城市重点中学都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名校长应该有这样浓厚的家国情怀、兼济天下的崇高使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殿军的因材施教观同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以成人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将来进入社会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二个层次,面向有特殊兴趣的群体。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爱好和兴趣,学校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类型,在体育、音乐、美术、数学或某个学科方面,培养他们在某专业领域的特长,与潜力、兴趣有关,与未来的职业规划、从事的工作领域有关。针对这批学生,要有特殊的教育方式、资源和平台,让他们把自己某些方面的才能展现出来。
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清华附中的国家课程面向全体,选修课程和社团则面向群体,而项目式课程、AP课程、研究性课程等面向个体学生。在科学教育领域,活动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类课程面向有研究兴趣、好奇心的学生;研究类课程面向有研究兴趣且有研究潜力的学生。
该系统解决了核心素养校本化的问题,回应了教育部中高考改革方案,是一次全国范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突破创新。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河南、广西等多个省份近一万所学校推广使用。
有趣的是,该系统包含9大模块、46个维度,以动态的“电子日记”追踪人才培养和发展,比时代发展早8-10年,与我国一千多年前就有的“功过格”,在某些思想方面竟是不谋而合。
王殿军强调:“有些学生跑不动,不知道往哪里跑,老师要领着他们跑;有些学生跑得动,也知道方向在哪里,但他们需要陪伴和鼓励,老师要陪着他们跑;有些学生不仅知道方向,而且比老师跑得快,老师要跟着他们跑。老师们在人生阅历、道德修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考虑会更全面,但某些学生在有些专业领域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
领跑、陪跑、跟跑,无疑是王殿军因材施教观的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对三个层次理论做出了具体的阐释。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曾说:“名校长只有走出一校围墙,心怀一地一域乃至全国教育事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名校长。王殿军结合自己15年的办学经验,从教育价值观、专业能力、远见卓识、学习意识等四个维度,为名校长勾勒出一幅生动立体的画像。”
如何当校长?其实是一个做人、做事的问题。名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国家和学生的未来负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个校长都应该搞清楚的问题,也是名校长必须回答的问题。
现在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更多停留在成绩上,很容易把教师引到只关注分数这个层面。教育家精神应该成为名校长的人生追求,名校长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更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有自己对教育价值的独到理解。
其次,是专业能力。名校长必须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就像一个名医一样,你的医术必须是高明的。名校长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是一流的,怎么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是名校长的基本专业修养。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追求和行为的设计和选择,需要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需要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首先是愿景和目标,然后是清晰的路径,最后才是达到目标的做法。
名校长不仅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要把它转变成师生的具体行为,形成一套体系支撑。对教育问题敏锐、能够抓住问题本质、有创新有超越,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是反映一个名校长的重要指标。
王殿军读过很多书,如《平凡的世界》《教育与美好生活》《思考的快与慢》《学习的本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大学之路》《态度》等等,有些书对他影响很深。
“路遥写作的背景就在陕北延安,我们两个县相邻,书中人物的家庭背景、时代和社会背景与我的经历很像,对《平凡的世界》有强烈共鸣。有时社会大环境自己不能左右,但你又不能完全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博士是清华附中的校友,我读过他的很多书。他在美国工作多年,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谷歌的高级研究员、前腾讯的副总裁。该书是一部科技史作品,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科技产业的兴衰更迭。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看过好几遍《教育与美好生活》,希望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该书作者伯特兰·罗素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进行了分析,在他的眼中教育真的能够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教育的真价值,就是成就一个人的美好生活。”
从清华附中来到大兴一中,对王殿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领域。尽管面临新的挑战,但他有着自己的自信和从容,也有着诸多优势:他教过最优秀的学生,也知道培养他们哪些素养和能力;他还有自己的亲身体会,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在集团化办学方面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研究过大中小的衔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有实践经验、有理论高度……
“我们将根据大兴区和一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规划,朝着一流学校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刚开始,也许会有一些人怀疑,但是随着计划一年又一年的落实,看着学校每一天的变化,支持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为此而奋斗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学校发展就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显然,这需要一点时间。在所有人都走的老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快,确实很难。这条路,他已经走过。开辟出新的道路,引领新的方向,这个方向还是正确的方向,可能会更难一些,陶行知先生称之为“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条路,他在清华附中也走过,他来到大兴一中选择的也是这条路。
来源:今日头条、大兴一中
编辑:周露
审核:赵亮 厉春 涂玲
签发:王娇
点击下方关注“这里是大兴”哦~